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术语表达:

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部分中央官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品评兼任中正官地区的士人,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还能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后来则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口语理解:

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时,给士人(知识分子)划分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依据才能,兼顾门第(出身),选任部分中央官担任本地的中正官,给本地士人划分成九个等级,吏部根据中正官给士人划分的等级任命为不同级别的官职,这就是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选择的中正官,大都是支持或亲近曹魏家族的人,中正官选拔的士人更有可能支持曹魏政权,利用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巩固曹魏的统治。但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最初的设想,这些中正官利用自己的权力,大都挑选本家族的士人,这种方式扩大自己在朝廷政治中的影响力,从而逐渐形成门阀士族,他们支持政权的的标准是谁更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政治利益,而不再是单纯的效忠皇帝。当门阀士族的势力足够强大时甚至能够废立皇帝。

学者观点

陈金凤:九品中正制肇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延及南北朝,消亡于隋朝。

九品官人法乃至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曹氏基于现实重振皇权需要的结果。一方面,九品中正制是为了纠正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流弊和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偏差。虚伪的德才标准也是与现实的社会政治要求不相符。曹操时代,群雄相竞,战争频繁,曹操急需能得人、敛财、指挥作战的实用性人才,行“唯才是举”政策。只求“治军理民”之才能而不问其德行,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和作用,并不符合统治者的根本的长远利益。

另一方面,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①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②中正比较认真负责,不负责者要受到纠弹。③品第人物能以德才为主要依据,而不专重家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汉后期以来完全由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举而左右地方和中央的窘况。

总之,曹魏政府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维护皇权基础之上的,设置“九品中正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府的统治,考虑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个别阶层或少数政治机关的要求。

当然,九品中正制也是皇权与大族相妥协的产物。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两百年来培养起来的学门大族虽然暂时受到压制,但他们在社会上的势力有深厚的基础,也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力量。曹魏要完全废除乡里评定的成法是不可能的。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统治。魏晋之际,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力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门阀大族的工具。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政治。中正为了本阶层的利益,品人舍弃德才,不论贤愚,专讲家世门第,“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甚至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程度。

陈琳国: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选管制度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为九品中正制而无它,一种认为仍然实行两汉的征辟、察举等老办法,第三种说法则是把九品中正制与征辟、察举等并列起来。既不说明孰轻孰重,也不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其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 九品中正制” ,而是习称为“九品之制” 或简称为 “九品” 。进入西晋,人们仍多沿用 “ 九品之制” 或 “ 九品” 的旧称,但已出现了“中正九品之制” 的变称。到了唐代, 杜佑始将“九品”与“中正”顺序连称, 由此开启了“九品中正制”这一称谓的先河。

九品中正制既是在汉末察举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一种选官新制,同时也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和注重乡论的旧传统。因为按照汉代选举旧规,人物评价重在考察而非考试,而理论上对人物评价最全面也是最符合实际的,那就是乡论。所以,将中正品第称为。“乡品”,既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九品中正制与汉代察举制度的因革沿袭及其历史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品评人物仍须考察乡论, 征诸乡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高据要津,垄断选举,中正定品常常系于门第世资,以致传统的 “乡论清议”被蒙上一层浓厚的门阀色彩,实际上已远非汉代之旧。

张叔宁:出身于宦官家庭的曹操,是庶族阶层的代表,与士族集团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故而,始终对士族集团采取抑制和打击的政策。建安十年, 在消灭了士族势力的代表袁绍集团后,曹操颁布了《破朋党令》,意在杜绝士人交结之风,钳制士人的舆论,以动摇士族的社会基础。其主旨在于,彻底剥夺士族豪门选拔官员的特权,从而使士族集团势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集团,毕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厚的社会基础,犹如一株错根盘结、枝叶繁茂的大树,尽管曹操尽一生之力对其进行抑制与打击,但欲想予以彻底之铲除,则无可能。相反,迫于形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 扩大自己的势力,曹操还不得不在打击一部分士族的同时,拉拢与任用另一部分暂时愿意与自己合作的士族。

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公元 220 年), 曹丕终于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给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权,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

九品中正制产生原因之争:

韩国磐认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是由于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贤诸令,重新确立了选举的原则,也就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但怎样达到这个标准, 就需要具体的办法、制度来保证执行,这个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唐长孺认为,就当时人的说法,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由于经过黄巾大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查考乡闾的批评,因此一方面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另一方面适应人士流移的新环境,就本乡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的任务,于是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又进一步阐述,认为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是为了使朝廷选举和名士月旦评统一、朝官保举与乡里清议统一、人士流移与核之乡闾统一,因此,九品中正制既是个创举,又是传统的大姓名士品评人物主持乡议与曹操全部选举政策的继续。

王仲荦认为,曹丕继位为魏王,进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 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了。 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游为民认为,我们在寻找九品中正制产生原因时,除时地移迁、渴求人才、集权中央等原由外,应去深入考察在客观情势支配下出现的更为本质的原因。设立九品中正制的本质原因,就是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作为皇权的代表,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可是,世家大族势力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使曹氏不得不走回头路,转而和世家大族达成妥协。

本文来自候鸟归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60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