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是如何养成的?值得家长和社会深思
13岁嫌疑人,10岁受害人,极端个案令社会震惊
10月20日,10岁的淇淇像往常一样到美术班上课,一般情况下午3点半就能准时到家,而这一次,却迟迟未归……当家人发现她的时候,已经是一具裤子只穿了一半、被掩藏在灌木丛中的尸首。身上被挨了7刀,其中一刀,直直地刺在淇淇的脑部。
▲抛尸处的灌木丛
顺着血迹,警察很快发现了案发的第一现场,也就是凶犯的家。而作案的凶手,竟是年仅13岁的蔡某。
根据淇淇家人所言,警察找上门的时候,蔡某的母亲,还在忙着擦拭着地板,而淇淇的尸首,也是蔡某,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转移的……惊人么?
“我就想知道,到底什么 样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出这样一个凶残的人!”
我们从《犯罪心理学》找到了一些答案,发现未成年罪犯的原生家庭大多存在共性:
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等未成年人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已经上升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更可怕的是: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似乎成了未成年犯的“挡箭牌”和“保护伞”,无论犯了多大的罪很难给予重罚,所以我们要了解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并提早干预、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犯罪。
一、原因分析
未成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根据实践经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生物、心理、社会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生物因素
重庆10岁女孩摔婴案:早期车祸导致心理异常
▲李蕾电梯虐婴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市10岁的女孩李蕾抱走将要被推出电梯的婴儿,在电梯内对其持续殴打5分钟后将其扔出了25楼,致被害婴儿身亡。事后李蕾撒谎脱罪样子的真诚,逻辑清晰,甚至还淡定的安慰被害人家属。据悉,李蕾曾因车祸头部受伤,事发前曾有异常表现,事发前两三天就像同学说过会摔婴。
心理分析 该案件中的未成年犯存在早期车祸所导致的大脑异常,产生认知缺陷。由于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家庭和学校的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其心理的阴暗面和思想的扭曲。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犯罪有时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李蕾的认知缺陷导致她无法像正常小孩一样去看待事情,无法理解婴儿的痛苦,也不考虑婴儿去世后全家人的悲痛,像是没有感情的“怪兽”一般,冷静的处理这些状况。
(二)个性心理特征
13岁少女因美生恨残杀同窗好友案:严重的嫉妒心理害人不浅
▲ 覃某日常照
2012年4月20日,广西河池市年仅13岁的覃某由于嫉妒同窗周某的美貌假意邀请其去家中玩耍,在周某低头玩手机之时用木凳狠狠砸向了周某的头部。由于害怕周某醒来之后将她的所作所为告知家长和老师,覃某遂从家中翻找出了菜刀等凶器将周某置于死地,甚至将周某的头颅、手臂砍断,装进塑料袋,并清理了案发现场的血迹。
心理分析 “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缰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
案例中我们发现,覃某的心智不成熟,行为冲动且不计后果,均属于未成年罪犯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不够成熟、人生阅历少,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容易冲动,法律意识薄弱,不能清楚了解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环境影响
1、家庭因素
湖南邵阳三名少年劫杀教师案:留守儿童犯罪复杂性
▲警察带嫌犯指认现场
2015年10月湖南邵阳市,13岁的刘某等三位未成年人对新廉小学老师李某云用木棍进行殴打,并拖至卫生间用布堵住嘴巴,致其窒息死亡。随后,三人将李某云的手机及2000余元现金抢走。据悉,三人中包括刘某在内有两名是留守儿童,刘某父母虽然在家务农,但亲生母亲多年前已离家出走,家庭的巨大变故导致曾经学习优秀的刘某发生巨大的改变。
心理分析 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人管教,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感知和加入到身边的不良团体。留守儿童犯罪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教育的片面性、社会功能弱化等都是重要因素。
这个案例让我们清楚看出,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未成年的心理成长,由于父母的忽视和管教失职,加剧了未成年的犯罪事件发生。
因此,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以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等措施的实施是刻不容缓的。
四川大竹13岁男孩弑母案:怨恨母亲管教过严
▲袁某的家
2017年12月1日,四川大竹县一名约13岁的男孩袁某因为怨恨母亲陈某对他的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其杀害。据悉,袁某属于留守儿童,从小就帮着爷爷奶奶挑水、喂鸡,有时候也干点农活,非常懂事。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曾获得过“优秀班干部”。因为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犯罪人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并由此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心理分析 家庭结构虽健全但教育方法不当,使男孩从小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其性格孤僻、脆弱、自卑和过强的自尊心理。未成年人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歧途。
畸形的家庭教育模式培养出畸形心理的孩子,家长如果不及时改正教育理念,学校和社会如果不实施措施积极挽救,很难避免孩子不会踏入犯罪歧途。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未成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8岁流浪少年抢劫果腹:贫穷易滋生犯罪
▲流浪少年参考图
2017年2月23日,流浪少年吴家抢劫了一名走在路上的女子,劫得价值600多元的手机一部,事后逃跑中被公安人员抓获。据吴家自述,他在8岁时即离家出走,开始到处流浪,平日靠打零工和捡食为主。
心理分析 流浪儿童群体普遍年龄尚小且没有经济基础和生活来源,为了生存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者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
从案例中我们看出,贫穷与社会福利差容易造成犯罪率上身且呈现“团体化”。
所以,未成年人自身的法律知识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矫正机制也都没跟上,加上法律还是给出路的态度,往往囊括了一个孩子变成罪犯的大部分原因。
二、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
(一)自身预防
要避免自己孩子走上犯罪道路,首先要防止他“学坏”。
(二)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未成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搞好家庭预防。
(三)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未成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未成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未成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未成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未成年犯罪。
(五)司法预防
司法机关和政策的改革,对减少未成年犯罪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心理矫治
如果发现孩子有反社会倾向并有犯罪意图,家长应及时送孩子去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心理矫治。
心理矫治的目的在于消除未成年反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心理,实现其产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毅力,顺应和适应社会,不再扰乱和危害社会。
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
三、如何避免孩子被侵害?
财物被抢、遭受欺凌、焦虑自卑……成长的过程中,您的孩子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避免不法侵害?如何远离犯罪?如何通过心理疏导走出阴影?
“教育”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方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在蓝天下快乐、健康成长。
注意:本手册依据《犯罪心理学》、《中国未成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等权威资料编撰。
本文来自不归人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492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