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尾,一个不寻常的案件引起全国热议。
在陕西西安,有一个叫张妙的女性在深夜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被汽车撞倒在地。
被撞后,张妙倒地呻吟不止,虽然受了伤,但伤势并不重。
该案件引发热议的原因是,肇事司机原本应该将张妙送往医院救治,他却没有这么做。
下车查看后,司机拿出包里的尖刀在张妙身上连刺八刀,导致张妙死亡。
张妙明明仅受了皮外伤,司机将她送往医院救治,是花点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他为何下了狠手,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消逝?本案引起热议的点,就在这里。
司机名叫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大三学生,三天后,药家鑫在家人的陪同下自首,最终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如今,此事已经过去十一年,我们不讨论药家鑫行凶的经过,专门尝试剖析一下,这场导致两个家庭悲剧的事件为何会发生。
一场不算严重的车祸,他为何对受害者起了杀心?邻居们眼里的性格软弱、说话都不敢大声的乖宝宝,如何演变成一个杀人凶手?
笔者翻阅了大量当年的采访资料,终于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一切转变的源头,或许来自药家鑫的父母。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1989年,药家鑫出生在陕西西安,在父母的宠爱和严格的双重教育下长大。
父亲药庆卫2003年从西安北方华山机械厂军代表的职位上复员转业,母亲段瑞华曾在一家饮料厂上班,工厂倒闭后又在华山机械厂做过几年库管。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家人便居住在华山机械厂的员工宿舍,到如今已经接近三十年的时间了。
老小区没有电梯,记者采访药庆卫的时候,只能从楼梯走上去。
药家鑫的家,和这个小区一样有历史感。
柴静来到药庆卫家采访
地面是上个世纪流行的水磨地,客厅摆着一张很硬的转角沙发,卫生间里冲水马桶的开关早已损坏,冲水要用勺子盛水冲。
药家鑫走后,母亲放了一张药家鑫照片在他生前房间的书桌上——因为家里没有近几年的照片,那张照片是他十三四岁时拍的。
照片前放着一副药家鑫在庭审时戴过的眼镜,眼镜旁边放着两张滨崎步的专辑。见记者看到两张专辑,父亲药庆卫主动解释道:
“四十九天了……电脑没停过,就放在那儿,一直放着他爱听的歌,他说:‘爸,你给我放那些歌,我听一下就能回去。”
当时正值盛夏,母亲在药家鑫生前的床上铺了张凉席,并挂好蚊帐,一切如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药家鑫走后,母亲每天睡在他的床上,儿子生前最爱的玩具狗熊,他一直舍不得洗,因为那上面有儿子的味道。
药庆卫出身农村,他对记者说:
“小时候总听老人说,人死了以后家里会有动静,以前就害怕这个动静,但是现在特别希望有,但是什么都没有。”
临近傍晚,屋内的光线昏暗,药庆卫说完停下看了看天色,继续说:“没有,真的,人死如灯灭。”
药家鑫死后,药庆卫在微博开过一个个人账号,他在上面说:“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彼时,人们不理解药庆卫这条博文的意思,随着记者和药庆卫聊天的深入,这句话的含义也逐渐被揭开。
02
药家鑫幼年时,父亲在部队工作,只能由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他。
前面我们提到,药家鑫是在父母“宠爱和严格的双重教育下长大”,是什么意思呢?您往下看。
幼儿园的老师有次对段瑞华说,药家鑫表现出的钢琴天赋很不错,母亲便让药家鑫开始学琴。
当时,段瑞华一个月只有五十块钱的工资,而药家鑫交钢琴课学费是一个月三十块钱。
因此,母亲对药家鑫的要求极为严格,每次有学不会的东西回家就要挨一顿手板。
药家鑫常常是一边哭一边承受着,从不反抗。
“他也知道多学一次得多少钱”。段瑞华说。
除此之外,母亲在为人处世上对他的教育方式也和常人不同。小孩在一起玩,打架是常有的事,母亲便告诉药家鑫,只要在外面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回来都得挨骂。
回忆到这里,段瑞华泣不成声地问记者:“不是说严格管教才能成才吗?难道严格管教也错了?”
一年级,药家鑫和同学玩过了头,同学逼着他背自己,如果不肯就得交一块钱,药家鑫背了之后将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又找到了药家鑫的父亲,父亲来到学校后并没有帮儿子正确处理这件事。
他只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背就背一下嘛。”
药庆卫也记得这事,他对记者说:“我想着孩子们玩儿嘛,小事无所谓,没必要计较。”
有心理专家说过,孩子的负面心理一般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解决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于大人而不在孩子。药庆卫有过很多次类似这样的行为,对药家鑫的性格影响不小。
中学时有同学看不惯药家鑫,几个人将他挤在墙角,按着他的头往墙上撞。他害怕告诉父母之后又挨骂,便隐瞒不说,但害怕同学再欺负他,也不敢去学校。
回忆到此处,段瑞华突然给儿子来了句评价:“他的性格太“奴”,怕男的,尤其是他爸。”
“奴”在陕西话里有怯懦,软弱的意思。
药庆卫听了插嘴道,可能是自己是军人的缘故,从小跟儿子交流一般用“命令性”的口吻,该干啥就让他干啥,从来不和他说理由,才导致儿子这种性格。
药庆卫说得比较委婉,实际上,他对药家鑫的态度可能要更强硬一些。在药庆卫看来,要想对儿子好,就要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直指要害。
有时候他对儿子的批评已经到了“尖酸”的程度,但他对别人从来不这样。
药庆卫用了“尖酸”这个词来形容自己,随后,他又补了一句:
“但是过后去想想我的东西,都是比较正确的。”
即使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药庆卫也依然认为自己的强硬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殊不知,家长对孩子尖酸,给孩子带来的刺痛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他一般是什么态度呢?”记者问。
“不反抗的,光笑笑说,反正我就是咋也不对。”
药庆卫再次停顿了一下,补了一句,“男孩不能宠,我怕他以后给我惹事。”
03
药家鑫曾在庭审现场说过这么一段话:
“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除了无休止地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不仅如此,早在出事之前,药家鑫就对同学说过:“我的心理可能有些扭曲了。”
这些“压抑”是不是父母的打压教育带来的?恐怕只有药家鑫自己知道了。
关系不错的同学说药家鑫是个“近乎狂热的人”,尤其对喜欢的事。
他喜欢滨崎步的歌,就将整个MP3装满了滨崎步的音乐。他没学过日语,为了记住发音,就在歌词下面标注上中文的谐音,去了KTV也只唱这一个人的歌。
药家鑫的母亲
有一次同学们一起泡网吧,药家鑫在下载一个关于滨崎步的游戏,外面突然有人大喊“地震”,大家都跑了出去,只有药家鑫坐着不动,因为“如果跑了,就得重新下载。”
初中时,药家鑫学会了上网打游戏,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十几年前有个流行的词叫“网瘾少年”,指的是成天沉迷上网的学生,笔者初中时就被曾被老师当成网瘾少年,挨了一顿暴打。
药庆卫认为儿子染上了“网瘾”,便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回来看着他。
药家鑫被父亲关在居民楼的地下室内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除了上课,吃住都在地下室,地下室的门被从外面锁上。
一个月的地下室生活,药家鑫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路程?药庆卫不知道。
他只知道,儿子的“网瘾”被治好了。
“(关了一个月后)他没有跟我交流,我们也体会不了他心里的斗争过程。但是以后很正常了,他好了。”
面对父亲的“残暴”的教育方式,药家鑫也曾反抗过。
药庆卫
高中上了法制课之后,他带着课本回家给父亲看,说父亲“压迫”他。药庆卫和儿子一起把课本翻看了一遍,然后告诉他:
“我是你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你,不然你犯了错就要我来承担责任。”
可以看出,父亲之所以对药家鑫用打压式教育方式,是怕他在外面惹麻烦,至少从他自己的描述来看是这样的。
记者想询问、拍摄一些关于药家鑫的过去,却发现家里找不到药家鑫上初中以后的照片。
母亲说,自从初一开始发育身体长胖后,他就不肯再拍照了。当时他身高还不到165公分,体重却有168斤,最胖的时候胸前的骨头压迫肌肉会产生剧痛,医生说,如果不减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因为眼睛小,发胖的那段时间父亲经常说他一笑眼睛就没了,对此,药家鑫很多次提出要整容。
每次提到整容这个话题,父亲就打击他:“好不好都是父母给你的,如果破坏了以后就是对我的不尊重。”
每当此时,段瑞华就会站出来维护儿子,说你说话有点过于冷漠了,儿子会接受不了。
“但是我说的应该是正确的。”
说到这里,药庆卫第二次说“自己是正确的”。
04
被打击的次数多了,药家鑫有事就不再和父亲商量,而是直接找母亲。
因为父亲打击他胖,药家鑫用了四个月时间减肥,减掉了六十多斤体重,但也得了胃溃疡。
这些年来,父亲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他的教育方式是,只要药家鑫热衷的事情都会被打击,目的是不能让儿子过热,要给浇点凉水,不然就会过激。
药庆卫“凡事要有个度”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浇冷水”如果过度了,一样会适得其反。
药家鑫的钢琴学得非常不错,但因为家庭条件原因,父亲不想让儿子学音乐,他想让儿子学理科。背地里,父亲偷偷找了药家鑫的钢琴课老师,让老师多打击一下药家鑫。
药家鑫到最后都毫不知情,他曾纳闷地对父亲说:“我上一次课被打击一次,越上我越没有信心。”
不过老师可以打击他,成绩不会骗人,药家鑫高考的音乐成绩全专业第一。
考上大学后,姥爷奖励了药家鑫一笔钱,因为父亲说过他眼睛不好看,他拿着这笔钱偷偷去做了双眼皮手术。
从大一开始,药家鑫开始疯狂地兼职赚钱,给酒店大堂弹琴,给别人当家教,什么都做过,一到休息日就来回跑,每天晚上十一点以后才能回家。
母亲提出了给他买台车的想法,被父亲否决,认为一个大学生开车太张扬,而且自己退役的安置费也就十几万,除了一家人的吃喝用度,如何还够买台车?
但母亲也有自己的观点:“一个学生晚上十一点才回来,不安全”。母亲为儿子做主买了那台雪佛兰。
父亲虽然同意了,但是药家鑫也付出了代价:每个月给家里1000块钱。
兼职赚到钱后,药家鑫买过一把电动按摩椅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滚热的心换来的是父亲冷冰冰的话:“我不要是这个,我只要求将来你挣不着钱别问我要。”
按摩椅事件之后,药家鑫仿佛又变了个人——他对挣钱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大。
“他挣钱好像上了瘾一样,这个月挣四千,下个月就要挣五千。”药庆卫说。
虽然注意到了儿子的变化,但药庆卫也没问他为何如此,而是单方面觉得“上进就好”。
05
那台车,他只开了四个月。
出事当天晚上十一点多,药家鑫开车回家,他在路上“打开影碟机看滨崎步的演唱会”的同时开车。只听砰的一声,车子撞到了什么东西。
不知为何,当天他买了把刀装在包里,撞人后,他拎着包下车查看。
撞到的是一个骑电瓶车的女人。女人躺在地上嘴里喊疼,脸对着汽车的方向。
药家鑫以为女人是在记自己的车牌。
他从包里拿出那把刀,两人没有一句对话,女人伸出胳膊挡刀,但怎么挡得住?
悲剧发生。
记者问段瑞华,他平时有提过有什么事需要带刀的吗?
他母亲说:“没有,他就是这样的,心里有事从来不跟我们讲。”
一旁的药庆卫突然插话,透露了一点他丝毫不关心儿子的原因:“我们的街坊邻居在一起都说,大部分孩子都是这个样子,跟父亲说不到两句半就窜开了,都是这样。”
从药庆卫的话里不难看出,他应该是有想过补救和儿子的关系,甚至和街坊邻居聊过这个问题,但是街坊邻居回答“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也许就是街坊的这句话,让药庆卫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
毕竟,别人家的孩子和父亲也是这样的关系嘛!
那么一向渴望父亲认可,妈妈评价他很“奴”的药家鑫,为何会突然发狂,把一场简单的车祸变成故意杀人呢?
药家鑫在公开采访时说了一句话——“农村人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
凭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断给被撞者打上“难缠”的标签,然后对伤者做了漆黑一片的事,伤者连和家人道别的机会都没有。
是否是怕父母责怪,会不认可自己?是否是压抑得很久的性格在一瞬间爆发?
没人知道。
因为害怕责怪,他对家人隐瞒了真相。
到第三天早上,药家鑫来到床边叫醒母亲,让母亲抱抱自己。
他说,“害怕,车祸死了人。”
药庆卫马上从单位打车回来,拉着他去自首,父母没有问及车祸详情,也根本想不到不是车祸死了人,而是儿子杀了人。
药家鑫母亲给受害者家属下跪道歉
“我没问他,就是太相信他不会对我撒谎,他说是车祸我就相信是车祸。”——药庆卫回忆道。
段瑞华哭得喘不过气:“我看新闻才知道他动刀了,动刀了呀……我就是想问他为什么要带刀,为什么要这样?你撞了人,你可以报警的,车是上了全险的呀,为什么要动刀呀?我也不理解。”
每说一遍“刀”字,段瑞华的声音就颤抖一下。
药庆卫不后悔儿子自首,他后悔的事情有两个。
第一是当时没有问清楚他咋想的,第二是自己教育的失败让儿子成了这样的人。
他再也没机会了解儿子的内心。
06
药家鑫临刑前,父母和他见了一面,不过,见面的时间仅仅十分钟,药庆卫根本来不及问出他的疑惑。
“进去以后药家鑫已经坐在那儿了。我一走进去他就是‘爸我爱你’,重复了好几回,我说我知道,我也爱你,你不要说了,我知道,我也爱你。”
药庆卫也痛哭失声:“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说我爱你。他说:‘你们好好活着,我先走先投胎。你们将来走了以后,下辈子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
虽然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被执行,但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药庆卫对儿子说,我不相信人有灵魂,但我这时候愿意真有灵魂,你有什么事儿没办,就给爸托个梦。
药家鑫平时说话声音很轻,但这时声音却很大,他说,“爸我一定给你托好梦,我托的都是好梦,噩梦不算,不是我托的。”
同时,药家鑫还不忘安慰父母:“不要怨任何人,一切都是我的错,我有罪,愿意赎罪。”
这种心态下,药家鑫突然说死后想要捐献眼角膜,但说了好几次都被药庆卫顶了回去。
回忆到这里,药庆卫的情绪突然激动了起来,他瞪着双眼:
“我对药家鑫说: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的器官,再有什么事,我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
“我还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一如既往地,药家鑫没有和父亲争辩:“好,我听你的。”
不管是被关地下室还是兼职给家里交生活费,他从来没违背过父亲的意愿,最后一次,他依然听了父亲的话。
回忆完自己说的这两句话,药庆卫突然停了下来。他紧紧攥着手,眼睛用力眨着不让眼泪流下来,很久才说道:“我有点偏激了,应该满足他的心愿”
结语:
在某问答平台上,有一个热度居高不下的问题: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
回答虽然消极,但这个回答者的字里行间透满了心酸,如果他不是一个乐观、善于排解的人,那么打压式教育带来的痛苦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
内心强大的成年人尚且需要认同,何况是一个稚嫩的孩子。
药家鑫的故事,为那些崇尚“严父出孝子”的家长提供了警醒。
他虽然罪有应得获得了惩治,但此等结局之下,他的父母没有一点责任吗?
恐怕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一个错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悲哀。压死骆驼的,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根稻草。
药家鑫父母的教育方式,至今有不少家长仍然在用。
虽然不是每一个被打压教育的孩子都会走上绝路,但孩子的心灵创伤依然需要很多年来弥补。
药家鑫已经成立历史,但留下的影响和思考还有很多。
对于药家鑫父母的教育方式,您怎么看呢?希望在评论区听到你们的看法。
【全文完】
本文为@今晚读书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私信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423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