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最近一口气连写了数篇有关汉字改革的文章,向广大网友普及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常识性问题,今天小编在多方查找资料,做足了功课后,再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在汉字简化过程中曾走过的一段弯路,这段弯路,差点使我们熟悉的汉字变了模样,变得爹妈不识,变得“六亲不认”。
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可以给我们今后确定文字改革方向带来有益的启示。
咳咳…清清喉咙…小编正式开讲…
《二简字草案》出台前后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是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后所推广的简化字,从那以后,我国进入到简化字时代。
简化字因笔画少,书写时方便快捷,在推广伊始就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现在更是成为我们学习与工作中的应用文字。可那些每天都写很多字的人,比如在校的学生和一些习惯了手写的文字工作者,有时还是会嫌简化字的笔画有点多,感觉写字很辛苦,觉得汉字的笔画要是能再简化一些就好了。
他们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却并不了解,汉字继续简化的工作,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下去了,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之前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在试用的过程中,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时,遭到了强烈反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失败,使以后的汉字改革不但面临一个怎么进行的问题?更面临一个要不要继续进行的问题。
1972年春节刚过,曾全程参与过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语言文字学家叶籁士就被告知,国务院已经指定由他牵头“文字改革委员会”,来负责汉字继续简化的工作。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字简化方案》,该方案有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汉字简化方案》的制订前后经历五年多的时间才确定,可见当时对这件事的重视和谨慎态度。1964年,又编印成《简化字总表》,收录简化字2236个。这就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规范汉字的来源。
但两年后爆发的“文革”,给汉字改革造成冲击,工作被中断,1971年以后才得以恢复,而叶籁士的任务就是在第一次汉字改革的成果上,将汉字改革的工作继续下去。
恢复进行的汉字改革工作,同第一次汉字改革时一样,采用全国征集简化字,以约定俗成的原则,将已经被人们所广泛使用的异体字作为新的简化字,在“一简”时,那些未被采用的一些方案也在这次的研究之列。
1975年5月,“文字改革委员会”经过三年的整理研究,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个方案确定了111个简化字,在报送审阅时,因为简化字数量太少,被驳回。于是该方案继续修订,大幅增加了简化字数量,在两年后,也就是1977年5月再次报送国务院,此时草案光第一表的简化字就达到了248个。
经国务院批示后,该草案在《人民日报》及省一级的报刊上,在图书上先行试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这个“二简”方案是什么样呢?是“这样婶儿的”:
被报刊使用后,是“这样婶儿的”:
被图书使用后,是“这样婶儿的”:
在社会上使用后,是“这样婶儿的”:
“二简字”草案试用不久,就有反对声音响起,先是在1978年3月,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文字专家质疑草案中大量的简化字有生造之嫌,之后在试用的过程中,社会各界批评声音越来越多。同年7月,中宣部通知各大报刊停用新简化字。
随后“二简字”被迫进行再次修订,之后还成立了专门的修订委员会,经多次审议后,于1981年8月制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并在1985年又出笼了《增订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这时汉字改革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1985年,随着“文字改革委员会”转变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字改革的重心也调整为“已有的简化成果要稳定下来,规范用字,不准任意简化,拉丁化拼音只作为语音符号使用”。
1986年1月,专家建议废止“二简字草案”,同年6月,“二简字”被正式废止。
随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总表中共计2235个简化字,只对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6个字做了调整。
“二简字”从试用到停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至1986年被正式废止时,有关各方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这些巨大的投入却没能转化为成果。
小编要喝口水…歇一会…
“二简字”失败的原因
一、理据性严重缺失。
什么是文字的理据性呢?汉字的理据性又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引用我国语言文字学家苏培成著作中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
苏培成在他的著作《现代汉字学纲要》中说: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用文字来记录语言,就是使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建立联系…文字的理据就是字理,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汉字是语素文字,其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其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就是没理据。”
看完这段话,我们明白了:任何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汉字记录汉语,它的理据性就表现在汉字字形直接与语言中的音或者义发生联系,举两个例子:比“众”字,是由三个人组成的,代表人多的意思。比如“抬”字,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这两个字,都体现出汉字的理据性。
而“二简字”过于追求笔画减省,将形声字的形旁进行简化或略去,有的则用同音或导音替代,造成很多“二简字”理据性缺失,比如:蝌蚪(科斗),蚯蚓(丘引)等。
二、“二简字”,简化规律性不强。
“二简字”中因为个体简化现象过多,逻辑类推性差,造成简化无规律可循,所以很多人称其为胡乱“造字”。
三、“二简字”破坏了汉字的文字美感。
汉字通过笔画和结构的合理搭配,体现出特有的美感,而“二简字”缺胳膊少腿,破坏了汉字的文字之美,令书写体验变差。
写在后面
“二简字”已经成为历史,被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二简字”对汉字使用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却仍然存在,我们现在在很多场合,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有些“二简字”因为现在使用频率高,甚至不声不响的成为了“常用字”。比如“炖菜馆”的“炖”字,还有作为货币单位使用的“元”字,都分别取代了“燉”和“圆”。这样的字能被广泛使用,说明了有其合理性,这些字也早已被视为“规范字”,这也算当初搞“二简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有益成果。
小编码了半天字,将“二简字”的来龙去脉交待了清楚,希望您看后,能对汉字简化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进而引发您对汉字发展方向的思考。
中国人写中国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关心汉字的发展与变革,因为这关系到你和我,关系到每一个使用汉字的炎黄子孙。汉字改革不应成为少数专家关起门来搞的事情,而应是人人都参与其中,集思广议,这样汉字改革才不会走像“二简字”那样的弯路,才能越改越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资料:《二简字探析》
《简化字和汉字的理据性》
本文来自风信子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482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