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者(道德经作者是)

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厉来史学界就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老子就是老聃。老聃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他做过周朝“收藏室之吏”即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书五千多字,论述“道”、“德”之意。老聃的生卒年现已无考,只知道他生活的时代稍早于孔子,或与孔子同时。

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是战国中晚期人李耳,李耳也同样担任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且据传说李耳生而白首,是以时人称其为老子,或者说李耳父母老年得子称其为老来子,李耳才是真正《老子》的原著者。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老子就是周朝太史詹,是战国中期人,照样担任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时人称其为太史詹,《老子》的原著者不是老聃,也不是李耳,而是太史詹。

关于《老子》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自秦汉一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末期老聃的作品,也可能是老聃学说的记录,编成于战国前期或孟子生活的时代,或者成书于《墨子》、《孟子》二书成书之际。

又有人认为,《老子》一书应成于战国中期或战国末期,时间大约在孔子、墨子之后,孟子、庄子之前,或者墨子、孟子之后,庄子之前,甚至于在《庄子》成书时代之后。还有人认为《老子》写成于秦汉之间,晚于《吕氏春秋》而早于《淮南子》。

根据先秦诸多典籍的记载,可以确定的说老子就是老聃,《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应该出自于老聃。

在《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关于老聃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这和《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孔子“将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的记载是一致的。又同书《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

还有《韩非子》书中《解老》、《喻老》等篇则大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或阐述了《老子》书中的观点。如《六反》篇引述说“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内储说下?六威》篇则说,“权势不可以借人,其说在老聃之言失鱼也”,以上两处老聃之言见于今本《老子》第四十四章和三十六章。

以上这些古籍所引老聃的言论和《老子》一书的记载并没有什么出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一个思想面貌大体上相同的老聃,其思想与《老子》一书的思想基本相符。

据此可知老子就是老聃,《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就是老聃的思想。这本是先秦时期的定论,只是到了秦朝以后才出现太史詹或者李耳是老子,《老子》一书并非老聃所作的说法。

道德经作者(道德经作者是)

《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虽出自老聃,但它却并非完成于老聃一人之手。

在《老子》一书中,含有大量春秋时期不可能存在,在战国时才出现的用语和现象。《老子》一书中“万乘之王”、“取天下”等词语的应用,《老子》对“仁义”“礼”、和“尚贤”的否定,都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大家往往没有注意到,事情还存在着另外一面,在《老子》一书中还含有一些春秋时期才有,战国时已不复存在的现象和不再使用的词语。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小诸侯国林立,当时进行的战争,都是大国之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以号令小国的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则不然,当时进行的战争,都是以攻灭他国为目的的兼并战争。《老子》说:“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它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时期,而不是战国时期的情况。

又春秋时期,周天子在政治上还多少保存着一些威望和影响,世卿世禄制度虽已动摇,但尚未消灭。到战国时,周天子的威望已扫地已尽,世卿制向官僚制的转化已经完成,卿士的地位已经被丞相、相邦所取代。因此,《老子》说:“故立天子,制三卿,虽有共之壁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它所反映的应是春秋时期,而不是战国时的现实,这也是后人将帛书《老子》中的“三卿”改为“三公”的原因所在。

根据以上所述,《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虽出自老聃,但却并非由一人执笔,成于一时,而是成于众人之手。

《老子》一书它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不断修改和补充,才编成写定,形成广泛的影响的。恐怕正是太史詹和李耳都参与了《老子》一书的编写,后人才把他们两个当成老子的。《庄子?应帝王》说“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贷万物,而民弗持,有莫举名,是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这些话正与《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相符。又《庄子?天下》说:“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两句话又见于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者所载字句相同。《应帝王》篇成书于战国中期,《天下》篇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韩非子》、《吕氏春秋》则成书于战国末期。

由此推断,《老子》应成书于战国中期或前期。其确切时间必定在《庄子》内篇成书之前。又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引老子家谱世系图,他都是战国中期人,其时代都恰恰和太史詹相同。所以,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确定的是,《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虽出自老聃,但最后将它修改补充,写成定本,并扩大其影响的,应是战国中期的太史詹。

可是,后人却一致认定战国中晚期的“李耳”是《老子》一书作者,但又拿不出确切的证据。试想,《老子》一书若真的是李耳所作的话,那按先秦诸子著书之惯例,书名当是《李子》而非《老子》才对。譬如,管仲著《管子》、墨翟著《墨子》、孙武著《孙子》、孟轲著《孟子》、荀况著《荀子》、韩非著《韩非子》、尉缭著《尉缭子》等等不胜枚举,唯独李耳著书成了例外?

另,历史传说中所谓紫气东来,老子在函谷关伊喜处一挥而就写就《老子》五千言,然后西出函谷关绝尘而去,那完全是认定李耳就是“老子”的人为了自圆其说而牵强附会地编故事了。

本文来自泡沫下的美人鱼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41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