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雷阵,蜿蜒在漫长的中越边境线上。寥寥数十平方公里内,密布51片雷区95个雷场,埋设着几十万枚地雷等爆炸物。从1992年至今,我国先后在此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扫雷行动。
第一次:1992年4月-1994年9月
群英雷场铸丰碑
刊于1994年1月16日
六百勇士斗死神 雷场放飞和平鸽
解放军报昆明9月24日电 杨统时、记者徐文良、郑蜀炎报道:云南边防扫雷部队在建国45周年前夕,向祖国和人民放飞一只和平鸽:提前3个月完成云南边境大面积扫雷使命,将全部清除雷障的262平方公里和平土地移交给边疆人民。
指挥长刘昌友少将今天在昆明向记者发布这条新闻时,欣喜感慨:“我们没有辱没中国军人创造和平的神圣使命。”10年前,他曾指挥某师为共和国收复老山。
据悉,到9月20日,云南边防扫雷部队已基本清除边境1353公里的雷带,扫除20多个雷种的地雷28万余枚、其它爆炸物12万余枚(发),为边疆人民恢复和新增生产用地、经济林用地12万余亩,开通国家级口岸2个、省级口岸5个、通道75条。仅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去年边境贸易进出口额就达到1.8亿元,比上年增长63%。
扫雷部队官兵在扫雷中告别高耗低效传统作业方法,探索出“火烧,爆破、压推、搜排”为主的18种科学方法、25种扫排雷手段,研制革新出单兵防护装具、扫雷耙等8项科技新成果投入使用,并在老山创立“1根火柴混=1吨TNT”的旱季科学扫雷新公式。一位中将称赞他们:“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设障破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扫雷部队完成使命时间比国务院、中央军委要求的时限,提前了3个月,节省扫雷经费39.5%,扫除1平方公里雷障平均仅耗资16.4万元,创造了“世界扫雷单位投资最低纪录”。626名官兵同“死神”打交道数百个日日夜夜,仅有13名官兵光荣负伤,没有牺牲1人,而且扫雷官兵50%此前不是工兵。
副指挥长李智伦大校正在编撰的《山岳丛林地大面积扫雷法》,将为我军扫雷史写下科学扫雷新页。数名来自总部的我军工程兵专家,对云南边境扫雷工作全面考察后认为:云南边境扫雷面积之大,雷种之多,条件之苦,方法之高,进度之快,消耗之小,均在中外扫雷史上少见,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扫雷经验。
(刊于1994年9月25日)
第二次:1997年10月-1999年3月
老山响起扫雷歌
●本报记者姜兴华
4月的一天,扫雷二队接到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命令:彻底扫除老山谷峰翼侧某号高地的地雷及爆炸物品。
这天,记者有幸随扫雷官兵来到了雷场,亲眼目睹了官兵们征战雷场,放飞和平鸽的壮举。
上午8时,全队在雷场边的公路上,围成堆儿连接“铵梯扫雷爆破筒”。
“今天的雷场是当年的军事栈道,有压发、绊发、定向、诡计等十几种地雷数百枚。由于当年激烈的炮战,加之后来长期洪水冲刷,山体滑坡,造成地雷层次重叠,移位、变形,深埋到2米以下,需要深层爆破,排雷难度十分大。”陪同采访的扫雷指挥部陈参谋道出了排雷的难度。
顺着陈参谋的指点向前看,只见被炮弹炸断的树杆,又长出了青枝绿叶,被炮火耕犁的一个个弹坑,已经长满灌木杂草。如果不是临时封围标记的说明,谁能相信这条坡度约50度、宽7米、长40多米的小山坡,竟然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不少生灵的雷场。我不由为扫雷官兵的安全担心。
上午11时,扫雷二队开始了扫雷的第一道工序———“爆破地雷”。“启爆!”随着队长郭龙有的一声命令,早已趴在地面上的3名爆破手,分别拉动各自操作的电点火装置。“轰隆隆……”三声犹如撕破山谷的闷响过后,只见3条淡黄色的长30多米、宽0.2米、深0.3米的爆破带犹如3条“黄龙”,横卧于山坡上。走进炸点一看,“黄龙”恰似3台巨型拖拉机刚刚耕犁过的松土带。那埋于地层深处的地雷,不少随爆破带的爆炸同时被引爆了。
“姜记者,不准乱走动,脚步紧跟前面的人!”郭队长一声吼叫,正准备移动脚步的我,目瞪口呆,不知所“错”。
“你现在就随便走动,说不定就踩响一颗刚震松发火装置的深层地雷。”
我一听,便倒吸了一口凉气。再往周围看,副队长陈登泉、副指导员陈利民带着几个战士“左右”在我周围,生怕我进“雷池”半步。“难道你们就不怕危险吗?”
“怕!但是战士们都说为了维护和平,为了边民的安全,就是赴汤蹈火,九死一生也心甘!”指导员刘晓伟告诉我,这个在第一次大扫雷中排除了3222.7万平方米雷区、恢复耕地2.25万亩的战斗集体,接到第二次扫雷的命令后,5天内出差、探亲、住院的官兵全部归队。人人写请战书、决心书,一些已满服役期的老战士还主动要求推迟退伍,表示要以身报国……
下午1时,扫雷进入第二道工序———人工搜排。就是把第一道工序震松后的深层未爆雷,特别是因多年的雷场变形深埋在2米以下的地雷搜排出来。这是最危险的一关。
此时,素有“滇南火炉”之称的老山地区气温高达38℃。趴在滚烫的地面上,汗如雨下的战士们,凭借熟练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不到半小时就搜出了100余颗地雷,并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弹药工事:一堆废旧的弹药隐藏在三层连环防卫屏障之中。第一层是不规则的密集压发雷和定向雷。第二层是成网状的绊发雷和跳雷,几十根绊线交错在一起。第三层是木柄已经腐烂的手榴弹和生锈的炮弹、炸药散落在壕沟底部。环环相扣、机关四伏,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郭队长和刘指导员立即召集干部开“碰头会”。由于弹药离公路不到10米,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寨,用火烧引爆,不仅会毁坏公路,还会危及附近群众的安全,只能采取人工分离,层层剥皮逐步推进的方法实施。
郭队长和刘指导员带领着干部,经过20多分钟与“死神较量”,终于打开了一个1米宽的口子。接着,又组织骨干轮流上。只见一个个上去的战士轻轻伏下身子,用手将伪装一层层剥去,就像取一件件稀世珍宝一样,用小剪刀将一条条绊线、拉火索剪断,分离开,用手指一点一点地轻轻抠着推进,将绊发雷一个个地排除,手榴弹一枚枚清除,雷管一个个取出。就这样连续干了两个多小时,才将这个废弃的弹药工事除掉,排除地雷和其它爆炸物品300余枚(件)。
“清扫雷场”———刘指导员下达了今天的最后一道命令。本着对国家和边疆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扫雷二队官兵对刚实施了两道工序的雷场进行彻底的搜探。全队官兵成一字队形排开,手持扫雷器、探雷针,一步步搜索前进。
果然,3个差点漏网的“铁西瓜”成了二队今天的最后“战利品”。此后,他们又经过来回5次的搜寻,终于自豪地宣告,今天雷场上的地雷被全部排除!
战士们高兴地唱起了《扫雷队员之歌》:“身穿扫雷的戎装,奔赴昔日的战场,为人民扫雷,为军旗争辉……”
我也和扫雷官兵一道,把歌声留在了夕阳西下的老山。
(解放军报老山1998年5月12日电)
中国,为世界放飞和平鸽
刊于1999年8月11日
第三次:2015年11月-2017年底
中越边境展开第三次较大规模排雷
刊于2015年11月4日
终结南陲雷患进行时
刊于2015年12月7日
生死雷场勇士行
——直击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
■黄 巧 本报特约记者 严 浩 江彦军
眉头上的一颗汗珠似蚯蚓蠕动般渗进郭志友的左眼里,他不敢眨眼,更不能擦拭。他的左手正握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棺材雷”,右手用剪刀插入扩爆药底座的缺口排雷,犹如雕刻工艺品般小心翼翼。汗如雨下,这一刻,郭志友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已静止,整座山仿佛只剩下他跟这颗冷冰冰的地雷……从2015年11月开始,这场与死神较量的活剧,郭志友和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400多名排雷战友已在这片南疆雷阵演绎了200多天。
南疆雷阵,蜿蜒在漫长的中越边境线上。寥寥数十平方公里内,密布51片雷区95个雷场,埋设着几十万枚地雷等爆炸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曾在中越边境组织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排雷作业及数次较小规模勘界排雷。近年来,随着边境地区的开放发展,雷患问题又日渐突出。
“这次搜排的雷区,大多是之前数次排雷留下的‘硬骨头’。这里山高林密,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有的爆炸物因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造成性能变化,埋设位置也向深层移动。所以,大部分雷区只能通过人工搜排。”据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领导介绍,他们科学制订排雷作业实施方案,编写作业程序和作业安全手册下发各扫雷队,确保作业科学安全,进度稳步推进。
凶险诡异的雷场,是和平年代排雷兵冲锋陷阵的战场。一次排雷作业结束后,官兵们沿着爆破筒炸出的爆沟撤离。“小心!有雷!”走在队伍后面的副教导员凌应文不小心踩在爆沟边缘的松软沙土里,脚碰到一颗性能完好的地雷。原来,这颗地雷因为雨水冲刷、泥土覆盖,越埋越深。扫雷弹炸开了地雷上方的泥土,地雷就露了出来。“和地雷打交道一定要胆大心细,一次粗心就可能失去生命。”排除地雷后,庆幸只碰到地雷边缘的凌应文说。
除了死神的威胁,排雷勇士还要忍受常人难以体验的苦累折磨。这里天气炎热、山高坡陡,官兵们在搜排时不仅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接受高温的挑战,还要穿着鞋底厚达18厘米的排雷鞋“在倾斜的刀尖上跳芭蕾”;这里蚊蝇肆虐、蛇虫横行,勇士们不仅要与冰冷的地雷打交道,还要与致命的毒物作斗争;这里谷深林密、怪石嶙峋,成百上千吨的扫雷装备全靠官兵们肩挑背扛送到作业点……
面对雷场的苦累险恶,没有一个排雷勇士畏缩不前。扫雷指挥部48岁的副指挥长田奎方,带头跋山涉水运送排雷装备和爆破器材;扫雷四队战士窦希望的皮肤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他强忍瘙痒疼痛,认真细致执行搜排任务;扫雷一队队长杨育富、扫雷二队教导员杜文凯在接到转业命令后,依旧心无旁骛地奋战在雷场上。截至目前,官兵们已按计划排除中越边境云南段21块雷区,排雷面积14余平方公里,清除爆炸物1.8万余枚。
生死雷场见证忠勇之气。据悉,排雷勇士将在这里奋战到2017年底,他们的壮举将铭记在祖国和人民心中!
(刊于2016年6月5日)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本文来自季莫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254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