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19日晚,湖南文家市里仁学校的一所房间,烟雾缭绕,一帮人抽着烟已经吵到了午夜。
这是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正带领师、团主要负责人在召开前敌委员会,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提议放弃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原因很简单,实力不足,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提议很快被大家否了,包括当时的师长余洒度。原因也很直接,起义嘛,肯定要攻打敌人的核心啊,跑到山上当山大王算什么。
会议陷入了僵局。
文家市决策
关键时刻,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站起来发言,表示支持毛泽东的想法,在又是一番烟雾缭绕后,最后决定:上山!
转兵农村,开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卢德铭
后来,毛泽东在谈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背景的时候,总是说那可是“逼上梁山”的,但联系之前毛泽东的一系列经历变化,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神操作似乎又显得不是那么简单。
一
毛泽东小时候的家庭其实算个中产,按理说与贫农并无瓜葛。他自幼就喜欢看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按照毛泽东的回忆,在那时候他就注意到一件诡异的事,那就是这些故事中从来没有耕种的农民。算起来,这可以说是毛泽东较早开始关注起农民了。
不过事情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毛泽东虽然小时候就关注到农民群体,但他一开始走的其实政治改良的路子,也就是让上面实施变革,通过温和的方式改变现状,远离流血牺牲。
青年毛泽东
其实这也符合逻辑,要知道,一个人想法的产生往往是与当时的大环境和大趋势接近的,不可能很突兀地形成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想法,即使有,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毛泽东走政治改良的路子,也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那会儿就兴这个,还不流行彻底革命。
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萧瑜等成立了“新民学会”,这是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梁启超算是当时政治改良界的“一哥”了,从这里你也能看出来毛泽东此时的政治倾向。
新民学会合影
但后来发现,这招不好使啊,总是达不到效果,在湖南和平请愿的时候,湘军总司令谭延闿态度还算好的,也就是不理你,后来赵恒惕上台,干脆不跟你玩了,谁再闹就给你抓起来。
毛泽东同志陷入了深思。
他给新民学会成员写信:政治改良此路不通。新民学会此时内部有蔡和森为代表的激进派,和以萧瑜为代表的温和派。他明确表示站队蔡和森,走革命道路。
二
找到方向的毛泽东,此时并没有想好走这条路到底需要依靠谁。
后来党的一大召开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工人,因为俄国老师告诉我们:力量来自工人阶级。于是,他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发展工会,组织罢工。据记载,光是大的罢工,毛泽东就组织了十次,并且培养了刘少奇、李立三等一批优秀骨干。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组织的“二七罢工”,在军阀吴佩孚的无情镇压下,很快成了“二七惨案”。这着实给幼年的党又上了一课。大家发现,在中国,工人力量还是太小了,中国当时4亿多人口,产业工人数量不过200万,发动这点人用来干革命,多少有点那啥。
二七罢工
意识到这点很关键,但还有两点更关键的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国内工人力量不够,但农民数量众多啊,占当时总人口的90%。
2. 俄国的“力量来自工人”,除了人员众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家有枪。
大家又继续探索了。
在苏联、孙中山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家选择了与国民党合作,因为那时候国民党是一个号称有30万党员的大党,而且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一起闹革命看上去还蛮OK的。
后来我们队伍的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毛泽东同志在合作的会议上开始提到,湖南虽然工人很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不过尴尬的是,发言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因为当时除了澎湃以外,队伍里还没有任何人进行过农民运动的实践。
三
1924年12月,毛泽东离开上海返回湖南养病,在这里,他发现“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他想着尝试“发动一个把农民组织起来的运动”,心动不如行动,紧接着农民协会就被秘密组织起来了,并开始发展会员和党员。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零距离与农民共事,应该说是印象很深刻。返回后广州后,他动手写出了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就是《毛泽东选集》中著名的开篇之作。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农民“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国民大二大后,毛泽东同志成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根据上头指示,他要接着办第六届,而第一届的主办人正是澎湃。
在负责讲习所工作时,他深入钻研了农民问题,并请周恩来、澎湃等名人讲课,自己也准备了23课时的内容。
毛泽松同志琢磨着,慢慢理清了一个事实:中国近代革命之所以屡次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三万万两千万农民的拥护。而农民关心的重点,就是土地问题。
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后,毛泽东很快就接手了我们队伍的农委工作。
1926年秋至1927年春几个月,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仅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就发展到了200万人。这个时候的数据看上去很漂亮,但实际上隐藏了bug,那就是农军看似人员众多,但缺乏武器,而且没有组织性。这种bug在后期很快就暴露出了致命性。
此外,真理虽然接近了,但事儿也闹大了。
那个时候,凡是有农协的地方,都要对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展开减租、减息等活动,别的不说,这些操作起码把蒋介石、李宗仁、唐生智等人“国民革命军”得罪了。
为什么?
旧中国时,国军部队军官的待遇其实不低,当几年官很快就积蓄不少资金,当年也没有什么投资渠道,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买地当地主。可以说,“国军军官等于地主”,是当时不用潜的明面规则。
现在好了,你要动他们奶酪,能不急吗?
矛盾很快传到了我们队伍,上头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上独秀同志皱着眉头,表示当前民众运动有点左,要限制工农运动发展,以换取老蒋维持革命状态。
毛泽东和一些同志表示抗议,但抗议无效。
也就是从这时起,对于一向敬重的陈独秀,毛泽东的态度变了,两人分歧也越来越大。
为了确认农民运动到底是不是太“左”,毛泽东前往湖南考察,湖南的农民运动可以说如火如荼,并且很符合预期,毛泽东兴奋地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直言“这是好的很”,并提出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报告在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瞿秋白亲自为这篇报告作了序言,还给了毛泽东和澎湃一个称号“农民运动的王!”
毛泽东同志借势在国民党几次大会提出土改问题,甚至拿出了具体方案,但是无济于事,动摇国民党高层根基的事,他们肯定不干。
紧接着,我们与国民党开始分家了。
4月27日,老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我们队伍大批成员被屠杀,农民运动刚有点起色就给浇灭了。5月,湖南反共军官许克祥以1个团发动“马日事变”,湖南虽然有10万农军,但只有3000支枪,打起来也很快就溃散了,上文提到的bug在这里暴露了。
愤怒的革命党员开始筹划反击。
四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紧接着,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但这时候目光还普遍瞄准着城市,南昌、广州起义的目标是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取浏阳直攻长沙”,即使最早建立农村红色政权的广东海陆丰,目标也指向县城。
武装革命
这个时候虽然意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但很遗憾,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偏差。大家普遍信奉的武装斗争模式,还只是苏联那边标定、马列“本本”标明、俄国已经做出先例的城市暴动道路。
8月7日,著名的“八七会议”召开,虽然确定了要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但要求却是“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挥者”。这个时候,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
幸运的是,毛泽东同志的想法已经先大家一步了,“八七会议”上,他就提出,暴动如果不顺利,可以“上山学匪”,同“山大王”交朋友。
八七会议上的毛泽东
伏笔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了。
后来攻打城市的目标相继落空,进攻长沙同样如此,这才有了开始那一幕,他提出了走农村路线并与其他人进行辩论,这个时候大家基本知道了,他是要去农村发动广大的农民。这绝不是意气用事,他有了太多教训和经验。在他是认识中,农民群体是堪当重任的。
不仅如此,前期的考察还让他了解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统治者的力量并没有真正到达乡村,家族宗派势力在旧时代的农村起很大的支配作用,相对于城市,这里是很空虚的。
另外,当时的农村生活基本不依靠城市,贫农还依旧保持着“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状态,除了食盐要向外购买,其余的基本可以自给,这就给以后在农村做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有了这些认识,毛泽东才下定了从农村着手,继而包围城市的决心。当会上有人提醒他“毛委员你失言了”的时候,他是很不屑的,他自己清楚得很,自己非但不是一时失言,反而是深思熟虑!
我们现在用非1即2的思维,回答“农村包围城市”是逼上梁山还是历史必然,并不是很准确的方式,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
本文来自盼夏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163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