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是在看古装影视剧时,还是阅读历史书籍时,每个朝代的帝王都有不同的称号,例如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它们都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在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来区分它们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庙号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在唐朝之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因为最初的庙号要求非常严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位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庙号制度被废止,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到了唐朝,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二、谥号
谥号是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古代君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的品德修养、生平功过等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即以名寓评称为谥。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陶靖节(陶渊明)等。
谥号的使用不限于帝王,通常还包括有重大影响的大臣、学者等,有些人的谥号则成为其别名,例如范文正(范仲淹)、岳武穆(岳飞)等人。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和大臣议定,经过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而大臣、诸侯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三、尊号
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而生前加尊号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于在位之时。
二是死后加号者,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称为明皇之缘故。唐代皇帝死后,尊号多有数次追加。
唐宋以后,帝后尊号愈加愈长,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联袂而行。明、清时代,集权专制登峰造极,皇帝尊号大有将世间美好字眼尽收囊中之态势。
四、年号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含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最早出现的年号,在古代每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而新皇登基,更需确定新年号,以示君威。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以上就是庙号、谥号、尊号与年号的含义及区别,你都了解了吗?
本文来自倾尽且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160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