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差,头一天在北京,第二天在上海。而这两天的行程,都是在逛着为主。就让想起前一段看到的一个问题,北京为什么便利店店数要比上海少那么多?
看近两年便利店城市发展指数中,北京都是排在前,但开店的速度却相对缓慢。从新发布的便利店发展报告来看,北京的发展指数排在第5,上海排在了21名。而这个指数里会受到也城市里的店的饱和度影响,也就是说店越多越高指数越低。从直观数据来看,上海市是平均3769人/店,而北京是平均8889人/店。
而《李翔知识内参》在2018年有一期也解读了《为什么北京的便利店没有那么多》的状况。里面分析到的一点我印象特别的深,北京开店只能做“三个半”生意。想了解细节,可以搜索来听一下。
这个原因很复杂,但我结合着报告内容,逛着店,倒是有更直观的感受。
1、清晰隔离线的左右便利店。
那天我很早就到北京,一出二环的地铁口想找便利店或者早餐店吃个早餐,走了很久都没有早到。只能用步行导航走到了肯德基里吃早餐。
我就发现,这个肯德基店里,老年人很多。两三个老人点一份早餐。,再配上自家带着的花生,几人就聊开了,倒是乐呵清闲。同时,想起刚下地铁时,从身边经过的走路带风的上班人群。在这种一闲一急的节奏中,有些明白北京的便利店为什么少了。北京城市商业、工作、居住的界线非常的清晰。
一个打工人一天的节奏基本是,早上到公司旁的便利店吃个早餐,所以只要是上班集中区,早上的咖啡店和便利店早餐、午饭饭点时基本都要排队。但晚上人群下班回家,晚上时间的生意相对就比较差了。
同样的,在居区里的便利店,晚上回来的晚,但白天的生意又比较差。这样一家便利店就基本只能做半天生意,加上北京的高房租,就很难达到收支平衡。这对选址的要求就更高了,要不就很难赚到钱了。
而我也在北京逛了逛本土的几家便利店,做的很像大变小的超市,以卖标品为主,商品包装也比连锁便利店里的包装要大。有些还会顺带着卖一些应季水果和菜品。
2、匆忙的脚步旁的便利店。
以前,我在朋友圈里玩过一个互动小游戏。就是听声音来说出哪个城市的声音。那次印象最深的是一听到便利店有顾客一进门时,响起的那声音“**,欢迎光临”。我立马就点了上海,正确。
这次连着看,对两个城市的便利店的感受形态还是比较明显的对比。上海的便利店就是“麻雀虽小,一应俱全”。
我觉得上海的便利店就是夹在上海城市人群匆忙的脚步中,随时触手可及。早餐打包一份边走边上班,中午午休时再吃个午餐,回家顺路在楼下便利店买点喝的、小吃再回家。
上海的街道旁和后,商业、居住、工作都是交错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环境,便利店的密度自然就高。而很多来上海的外乡人都说,上海的便利店,是在这个陌生城市里最熟悉的角落了。
本文来自离殇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112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