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朗朗神州只传千年;漫长的丝绸之路是一百代人的遗产。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历史序列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漫长丝绸之路的一段,是中华文明、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特色最明显、风格最独特的核心路段。它一直被称为“世界历史的主轴和世界文化的大运河”。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富有甘肃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甘肃教育如何走现代化步伐?甘肃教育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

王主任当前教育界对“教育现代化”有许多看法。如何定义“教育现代化”?甘肃提出到2035年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省份的教育“行政官”,你如何评价甘肃教育现代化的现状?

《教育家》 :教育是国家和党的伟大规划,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是民生之首,事关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要素共同进化的过程。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教育者通过教育实践促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改变,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教育者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学会教育、教好教师、育好方法、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育要素不断协同进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终极实践。

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形式整合和综合效应的过程。教育形式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形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全面系统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阶段。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没有社会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有效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在学校教书育人

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平台。通过不同的方面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分工合理、相互协调的现代教育网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省入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7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0.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毛入学率达到100%

王海燕: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甘肃。他指出,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壮大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甘肃省如何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家》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丹培力学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甘肃职业教育的深切关怀,全省上下为之振奋。贯彻好总书记指示,以重大责任和行动推动大发展,真正把总书记指示转化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

甘肃是全国第十二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机构改革,优化专业布局,扩大资源供给,增强服务能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基本形成了从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紧密联系工业企业,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省各级职业院校

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约15万人,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00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构建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明确方向。这也是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施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百千万”工程,打造100名省级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打造1000个地域文化与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交融的职业院校文化品牌,建设10000门省级“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微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二是纵横疏通,构筑多元成才渠道。结合西部产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按照鲜明职业背景、现代职业岗位、技术发展要求调整设置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点。重点建设一批行业产业需求强、有相应职业背景和技术发展的专业学位点。建立职业教育通用考试平台,全面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推进职业教育春季分类考试招生,逐步实现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相对分离。

三是对接产业,实现“四链融合”发展。紧密对接国家布局在甘的重点产业、甘肃区域特色产业和十大生态产业,建立行业和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按照一个专业(群)对接一个产业链,开展“产业链+专业链+人才培养链+创新链”的专业群建设,到2022年集中力量办好地方亟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100个高水平专业(群)。四是赋能教师,打造专技兼修团队。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体系。建立一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组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五是产教融合,实现校企运营互动。建立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考核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与区域产业体系相匹配、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产业布局相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评价标准,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院校对接产业链需求,开展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健全产教融合基地运行管理机制,鼓励职业院校组建资产运营投资实体,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实体化运行。

六是内外联动,打造产业人才洼地。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国家、学校、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对接智能升级、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绿色发展等高端产业,支持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中国走出去企业,共同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专业等标准,建立分段合作培养新模式,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教育家》: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聚焦教育精准扶贫,请问甘肃省是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王海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我省教育系统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夯实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础,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了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夯实基础,狠抓控辍保学。我们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得到了根本性遏制。一是“底数清”目标基本实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3+1”冲刺清零行动,对失辍学学生用“过筛子”的办法逐一排查摸底,精准掌握底数。二是“劝得回”基础持续夯实。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全力抓劝返。研制“甘肃省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测实时数据,保证复学学生到校率。三是“坐得稳”成效不断巩固。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切实解决劝返复学学生学习生活困难。加强职普融合教育,使劝返复学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

补齐短板,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原则,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一是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38亿元,惠及12132所义务教育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数的95%,惠及260万名学生,占学生数的96%。2019年,投入16.72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二是实施“农村幼儿园”项目。2015年以来投入25.39亿元,在75个贫困县新建、改扩建4821所行政村幼儿园,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1500人以上行政村,以及17个插花型贫困县、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行政村“六个全覆盖”。三是实施“三区三州”项目。制定《甘肃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规划(2018-2020年)》,累计落实资金10.2亿元,重点新建、改扩建58所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四是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8.8亿元实施“深度贫困县农村边远地区温暖工程”和“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解决23个深度贫困县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的采暖问题和中小学教师住宿问题。

兜牢底线,构建精准到人资助体系。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全面构筑起了阻止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防火墙”。2012-2018年,全省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222.43亿元,受益学生996万人次。

保障教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难点,建立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完善补充机制,确保“下得去”。2007年以来,通过实施国家“特岗计划”“民生实事”“公费师范生”等项目,累计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补充教师3.7万名。实施大学生实习支教和“三区”支教项目。稳步推进教师编制周转池、县管校聘等制度,加大县域内教师资源统筹调配力度。二是落实待遇保障,确保“留得住”。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范围,全省近17万乡村教师受益,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400元以上。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补助资金21.57亿元,受益乡村教师66.32万人。三是加强专业培训,确保“教得好”。实施“国培”“省培”项目,发挥城市优质学校和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6.5万人次。

圆梦求学,加大招生政策倾斜力度。注重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认真落实“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地方农村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国家免费本科医学定向招生计划”“农村免费医疗人才专科专项计划”,2016年以来共安排各类专项计划45680名,实际录取45667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优势。2017年起扩大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高职(专科)层次招生计划,优先将贫困县建档立卡户学生录取到社会需求高、就业形势好的学科和专业,确保毕业后实现首次稳定就业,助推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

《教育家》:王厅长,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请问甘肃省如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王海燕: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绘制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蓝图。甘肃省以中央《意见》为根本,于2018年9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具体安排。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一线,调查了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听取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我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困难,

教师师德水平及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省教育厅牵头组织专项调研组到省内外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借鉴经验,重点从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等7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33项具体政策举措。聚焦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这个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克服全省贫困面大、各级财政困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困难,立足解决广大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18年12月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的政策文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同时,我们还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甘肃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甘肃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推动甘肃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变革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我省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79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