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一个开端,一家名为亚马逊Web Service的小企业掀起了席卷全球十年的云计算狂潮。
2000年左右开始的互联网浪潮,让很多科技企业盲目崇拜互联网。然而,自2006年亚马逊打响云战以来,更多的传统科技企业彻底迷失了方向。因为起源于亚马逊的AWS云计算模式已经彻底颠覆了微软、IBM、VMware、甲骨文、思科、惠普等一系列曾经的科技巨头。这些曾经被世界上所有其他科技公司视为风向标的公司,终于不见踪影,转而寻找新的生存发展方向。
2016年11月,市场调研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季度数据显示,亚马逊AWS云服务占全球IaaS(基础设施服务)开放市场的45%,高于微软、谷歌和IBM的合计份额。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一倍,达到76.5万,推动阿里巴巴云营收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传统IT和互联网巨头也在这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这个发展变化极其迅速的战场上,还远远不是格局已经决定的时刻。
不可忽视的巨头年前,有一篇文章说甲骨文向云的转型注定不成功,因为甲骨文在传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领域有太多的旧利益,而这些既得利益注定了甲骨文在云时代的命运。然而,几年后,甲骨文向云的奇迹般转型最初是成功的。如今,甲骨文每年的云(SaaS PaaS)收入预算可达50亿美元,约占甲骨文年收入的13%。
1995年,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宣布个人电脑已死,并开始将甲骨文的软件产品推向互联网架构。随着云计算架构的出现,甲骨文从2006年开始重新规划所有面向云计算架构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从2010年开始几乎重写了所有软件。为此,甲骨文平均每年投资50亿美元,2016财年投资58亿美元。此外,甲骨文还在全球建立了19个云数据中心区。
微软的疯狂行为与甲骨文相似,甚至更为恶劣。2008年,微软发布了第一款Azure公有云。8年后,微软云与企业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在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WPC 2016上宣布,微软已在全球建成34个数据中心区,超过AWS和谷歌云数据中心区的总和。仅在2015-2016年,微软就将。
兴建了15个数据中心区域,接近前7年建设的总和。
虽然微软选择不透露Azure云业务的实际营收,只是在最新财报里显示商务云业务的年化营收超过140亿美元,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营收来自于Office 365。微软现任CEO Satya Nadella正是凭着Azure上位,据微软早期Azure员工回忆,当时微软内部对于是否做云以及云技术路线有着几种争议,后来担任STB服务器与工具业务部门的Satya Nadella取胜,再后来凭着云计算理念把微软股票重新带回历史最高水平。
还有一家“疯狂”投资云时代技术的公司,这就是IBM。根据2017年3月刚发布了2016年IBM财报,IBM云业务在2016年实现了137亿美元营收,比2015年增长了35%,占IBM全年总营收的17%;其中以云服务(as a Service,包括公有云、托管云和混合云等)方式交付的云业务年化营收达86亿美元,比2015年大幅增长了63%。实际上,IBM在向云转型方面慢了一步,这主要是因为IBM此前已经转型为一家服务公司,而微软与Oracle都是产品型公司因而比较容易先转型。
如今,IBM在全球有50个云服务数据中心,但IBM的公有云规模并不是最大的,而是以混合云为主兼具公有云业务,从而满足企业级客户的需求。由于在云领域慢了一步,IBM选择更进一步投资云之后的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2005年到2015年,IBM在大数据与分析领域投入300多亿美金,收购了50多家大大小小的公司,以充实自己的大数据与分析能力。而在人工智能领域,IBM大力投资了Watson的商用化,并把Watson代表的认知计算树立为全球产业的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IBM、微软和Oracle这三大传统软件厂商向云转型的过程中,IBM是最为彻底拥抱开源技术的公司,似乎IBM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云计算本身就是开源的商业和技术模式。除了彻底的拥抱开源软件外,IBM也把自己的Power芯片技术开源,试图走类似ARM的开放芯片技术生态商业模式。
而在国内,相比于阿里云的传奇色彩和先烈精神,腾讯云以马化腾一贯稳健和实用的风格,采取的是后发策略。在腾讯的历史上,新产品开发基本有几个特点:紧盯市场新热点,快速跟进优化,利用自己的流量优势实现整体替代。马化腾曾把这个策略概括为一句话:“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腾讯云确实是一个后发的产品。相比于阿里云从2009的开始就进入云计算领域,腾讯云2013年开放、2015年决定全面发力云计算。在2015年9月的腾讯云峰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表示,未来5年持续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在2016年7月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马化腾说腾讯云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业务,而是作为整个平台战略去考虑。换言之,腾讯云背后是整个腾讯生态。而到了2017年,腾讯更是把“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的主题定为“赋能新结构 连接新动能”,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将创造巨大的创新机会。而在云端用AI处理大数据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腾讯在互联网领域巨大的优势,给腾讯云带来很大的便利。目前,腾讯云在游戏领域已经服务数万款游戏,渗透入90%以上的电商直播和金融直播等垂直领域。在2017年微信公开课上,腾讯云也凭借先天的便利,针对小程序开发特性同步推出微信小程序云端解决方案,帮助开发者在10分钟内完成小程序开发环境搭建,成为小程序开发的先行者。
2016年,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2017中国互联网趋势预测白皮书》,《白皮书》认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产业将在未来2-5年内进入一个“分水岭”过渡期。对大公司而言,未来2-5年的分水岭,将会决定在下一波竞争中的起跑位置。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在“分水岭”技术迭代周期里,冒进和迟缓都是危险的,甚至冒进要更危险一些。合理的做法是选择与自己公司和所处行业耦合高的新技术方向,先保持合理投入,在获得“技术+产品”整合突破后提速,当“技术+产品+商业模式”进一步融合后,可以全力冲刺。
这基本上就是腾讯做云计算的思路,先通过腾讯大平台孵化云计算技术,再打包成合适的产品形态后,结合合理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全力冲刺了。对于腾讯来说,这个合理的商业模式,就是“互联网+”和共享经济。之前,腾讯云负责人、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也说,云计算已经是腾讯必须要拿下的阵地。如此大的决心,加上腾讯的产品能力以及结合客户的能力,腾讯云的后劲不可轻视。
虽然腾讯云没有公布自己的收入数字,但是根据2016年腾讯的财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腾讯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289%至2016年第四季的人民币63.85 亿元。该项增长主要由于腾讯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的增长。受益于企业客户数量及现有客户使用量的大幅增长,2016年腾讯的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逾两倍。”
最后一批进场者
2017年华为全面进军公有云,这恐怕是最后一批入局公有云的大玩家了。2016年1月13日任正非在华为市场工作大会上的讲话,就指出“当前4K/2K/4G和企业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我们的重大机会窗。我们要敢于在这个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纵深发展,横向扩张。”
华为公有云要怎么做?首先是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兼任Cloud BU总裁,其次是提出了“一核两翼”策略,即“围绕数字化转型做大云服务产业”核心兼顾行业与大企业市场以及中小企业市场,再次是华为公有云可以理解为华为内部IT能力的对外输出,一个差异化点是华为30余年来软件研发能力通过华为软件开发云对外输出。华为强调,要在未来几年服务100万个软件开发者、10万家软件企业、1000家院校和培训机构,要让华为软件开发云进入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工具,这颇有些釜底抽薪的味道。
任正非认为“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会爆发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这是人类社会五千年不曾有过的,其深度、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另一位回过身杀入云计算产业的就是郭为。2017年4月20日,神州数码在西安举办了合作伙伴大会宣布向云和大数据转型,上一次办这个大会是7年前在成都宣布向智慧城市转型。郭为说,7年前向智慧城市转型的时候,公司内外部都不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7年来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来随着云计算的兴起,郭为最近6年一直在思考云计算,2016年神州数码回归A股开始加大了对云计算的投入。
神州数码聚焦公有云服务、云资源转售及增值服务和企业级云服务三大领域,通过互联网运营、连接云生态多边身份,打造国内企业级云服务平台Marketplace,成为云增值服务提供商。神州数码已具备IDC、ISP、ICP、多方通信牌照,并在北京、贵州两地搭建了数据中心,可提供私有云以及从IaaS到SaaS层的公有云服务。在云基础资源领域,神州数码与阿里云、微软Azure、AWS、华为云等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具备基于VMware、Openstack、hyper-V三大技术平台的私有云及混合云建设能力。在云应用领域,神州数码聚合了14个类目的120余种SaaS资源,与微软、Oracle、SAP、IBM、Software AG、Cisco等多家云应用提供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可以说以神州数码向云转型为标志,整个中国IT产业将被连根拔起向云转型。作为中国最大的IT分销商,神州数码连接的是300余家国际IT供应商、覆盖全国860个城市的30000余家渠道伙伴,以及累计服务的超过100万家中国企业。
随着最后一批国内软件与服务企业掉回头杀入云计算产业,以及腾讯、IBM、微软、Oracle等互联网和IT巨头们加大砝码“下注”云计算市场,云计算市场的未来格局将如何演变还未可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74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