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梁生宝人物形象,创业史女性人物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创业史梁生宝人物形象,创业史女性人物

核心阅读

从生活故事中挖掘诗歌,将“历史”的严肃性与“诗歌”的抒情性有机结合,刘清创造了时代的史诗

新时代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带来了新的体验。像刘清、路遥等当代优秀作家一样,既要扎根新的生活体验,又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创作出真正原创的作品

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创新创造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回到经典作品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刘清和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同时期的高度经典作家。他们在自己的时代是如何创新的?他们的创作经历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诗歌和散文跟随着世界,每天都在变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许多当代作家在深入探索现实、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勇于突破、勇于创新。他们的作品既是个人风格的拓展,也是文学传统的复兴,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学创作与创新的可能性,打磨新时代的新经典。

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史诗

文学的震撼力来自生活。对此,作家刘清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刘清的《创业史》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创新主要表现在题材、结构、风格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在主题上,《创业史》聚焦的是在蛤蟆滩的合作过程,但刘清想回答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发生在中国农村,这场革命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宏大的主题。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话题,也是一个具有史诗意识的立意。意识到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刘清在皇甫村扎根14年,经历了与村民合作的过程,记录了他们的创业史和精神史。

在结构上,刘清的《创业史》不同于赵树理的《三里湾》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可以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三里湾》更接近具体村庄的真实体验,其叙事颇为琐碎。《山乡巨变》更像是时代变迁中的一幅风俗画,而《创业史》则主要聚焦于梁生宝和郭振山之间不同道路的选择和斗争,描绘了时代巨变中不同人的生活和心理变化,通过一个小村庄描绘了中国和中国农民的整体进步。

在风格上,《创业史》创造了史诗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赵树理的说书风格和周立波、孙犁的抒情风格。而是从生活故事中探索诗歌,将“历史”的严肃性与“诗歌”的抒情性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研究者指出《创业史》更接近西方小说,但与西方小说相比,《创业史》更接近我们民族的生活和心理,是中国乡村合作的史诗。

在人物塑造上,刘清在《创业史》中塑造了梁生宝和梁三老汉。梁生宝是“新社会主义者”的典型,老先生梁三是“老农民”的代表。虽然在不同时期围绕这两个人物一直存在争议,但这两个人物在当代文学中是非常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为了创作《创业史》,刘清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读过很多名著。他认为:“一个作家完全摆脱模仿,就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原创——从形式到内容。人们可以对他的作品提出各种不满和不满,但这是一部真正的作品。”

赋予形状

式和技巧以新的历史内容

调用所有可能的手段服务于要表达的内容,这是文学创新的驱动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经典,也是鼓舞了不少青年人的励志之作,其朴素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很受读者喜爱。但是,我们似乎很难感觉到其创新之处,相反,与当时文学界风起云涌的文艺思潮与新意迭出相比,这部作品及其创作方法似乎还显得有些“过时”。其实,创新与否不仅在于形式与技巧,更在于能否赋予形式和技巧以新的历史内容——在这方面,《平凡的世界》是比当时的形式探索更加高明的创新。

即就现实主义而言,路遥笔下的现实主义看似寻常,实则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各种现实主义,其中蕴含着路遥的独特创造,以及他对世界的思考与态度。路遥的现实主义显然不是批判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红楼梦》等小说的“古典现实主义”和后来的“新写实主义”。路遥的现实主义既有之前各种现实主义的某些元素,又经过了作者的思考与熔铸,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这种新的现实主义有批判,但被转化为改革的动力;有理想,但并不抽象,而是与主人公的奋斗紧密结合在一起;它注重生活细节,但并不以盛衰循环的史观加以描写,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出时代进步的积极心态与现代性视野;它描写日常生活,但充满热情和激情,而不是“零度叙事”。可以说,路遥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有理想、有方向、有温度的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现实主义的视野中,我们才能看到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奋斗故事并为之感动,才能从《平凡的世界》中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发展史诗。

小说中对孙少平、孙少安的人物塑造也具有创造性。他们既与梁生宝、萧长春等“新人”不同,也与《陈奂生上城》《乡场上》等作品中所塑造的“旧式农民”不同,他们是新时期的“新人”:既有改革开放之初的蓬勃朝气和理想信念,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拼搏,可以说,他们的身上凝结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在路遥的长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曾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或重读计划。在完成十之八九后,他谈道:“应该认识到,任何独立的创造性工作就是一种挑战,不仅对今人,也对古人,那么,在这一豪迈的进程中,就应该敢于建立起一种‘无榜样’的意识——这和妄自尊大毫不相干。”正是这种既借鉴前人,又以“无榜样”意识勇敢创造的精神,才让路遥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努力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转化为优秀作品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扎根于生活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要将我们的“生活”转化成艺术品,还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文学经典,需要创新与创造,需要付出艰苦的艺术劳动。

在这里,我们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只偏重于生活体验,而忽略对经典作品的借鉴;一是只偏重于借鉴经典作品,而忽略生活体验。前者貌似有独创性,但是因为没有文化的积累与艺术的积淀,其“独创性”往往是浅薄、浅陋的,飘浮于空中,经不起读者、时间与历史的检验。后者貌似有师承、有借鉴、有学问,但却往往拘泥于经典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

新时代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也为我们带来新的经验。文学界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比如徐怀中的《牵风记》、阿来的《云中记》、陈彦的《主角》等。这些优秀作品既来自作者的生活与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艺术上也具有独创性,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牵风记》取材于徐怀中亲历的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在时隔70多年后创作的这部小说中,他化繁为简、由实入虚,营造出一种革命、崇高而唯美的艺术境界,将现实主义柔性美与抒情性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不仅是对萧红、孙犁、汪曾祺等抒情诗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他本人《西线轶事》的突破与创新。

《云中记》写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阿来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以阿巴的回乡路为主线,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历史与现实、回忆与生活相互交织的斑斓画面。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经典作品的影响,但阿来所描写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所抒发的是中国人的情感,所寄托的是中华民族的沉思。

在《主角》中,陈彦以现实主义笔法讲述秦腔主角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也写出秦腔及时代起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忆秦娥是主角,秦腔与时代也是主角,作者以忆秦娥为线索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时代的面影。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对作者的丰富滋养,作者将之转化为观察并书写当代生活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创作出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不少,我们的作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国故事”。

2020年,我们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很多作家奔赴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第一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正在努力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现实生活转化为优秀作品。同时,我们也要像柳青、路遥和同时代优秀作家那样,充分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塑造新的中国人形象、讲述新的中国故事,这对当代作家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让我们沿着柳青、路遥的足迹,勇敢地进行创造,把更加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0日 20 版)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72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