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省志人物》
打印
李四光(1889 ~ 1971),原名钟霸,黄冈香炉山人。父亲卓厚是清末秀才,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李6岁时就糊涂了,跟着父亲学习。1902年冬天,我去武昌报考南路高级小学时,把名字一栏填错了,把“十”改成了“李”。我也觉得“李四”不雅。我看到大厅里挂着一块有“四桌光”的牌匾,于是我在“四”字后面加了“光”字,从此改名为四光。1904年,由于成绩优异,他被选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综合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孙中山很喜欢他的青春和抱负,送给他一份“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礼物。1907年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外国机关系。1910年,他回到中国,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当工程师,然后回到湖北,在武昌第二工业学校教书。1911年秋,赴京求学的毕业生被授予“最佳班”的“工程学者”。不久他参加了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晋升为财政厅参事,后任工业部部长。1913年12月,他公费去英国留学。经过一年的大学预科学习,他被伯明翰大学录取,在那里他先学习采矿,然后学习地质学。他于1918年毕业,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第二年我动身回家,途中收到两份电报。首先,英国教师巴尔顿教授被一家印度公司聘为工程师;第一,北大校长蔡元培请电。李谢绝了前者。1920年,他成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接替地质系主任。1921年,地质系学生在河北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实习,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发表论文《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篇。次年年初,他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后来又担任首都图书馆副馆长。
1924年春赴长江峡东考察地质,发表《长江峡东地质及峡的历史》,首次在峡东建立震旦系。1926年,他在《地球表面现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演讲,提出地壳主体结构的形成是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的理论,是地质力学的萌芽。
1927年,《中国北部之科》专著出版,模糊的石炭-二叠系重新划分。它的分类标准至今仍被世界各国沿用。同年,应蔡元培之邀,创办中央研究院,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后担任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亲自审定设计图纸。武大搬家上学后正式开学时亲自发来贺电。
1928年,先后出版了《古生代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和《燃料的问题》。后者驳斥了20世纪初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勘探石油失败而导致的“中国石油贫乏”的理论,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做。”1930年还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带领学生到江西庐山实习两次。他考察庐山冰川遗迹,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第二年,他因对化石系统研究的贡献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3月,与外国学者就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一场田野辩论。年底,他受邀在英国伯明翰、剑桥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指出“在新中国夏令时体系的沉降带,如果华北平原被地震勘探,就能发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即石油)。”1936年,从英国讲学归来后,他去黄山和庐山考察冰川遗迹,并相继发表了这样的著名论文
le=”font-size:15px;”>卢沟桥事变发生,李将地质研究所迁到庐山。南京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李不愿与蒋介石同道,将地质研究所迁往桂林。后因日机轰炸,再迁良丰。1939年6月,应邀回湖北,任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曾在鄂西考察第四纪冰川遗迹。1940 年3月,在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会后拒绝参加蒋介石的宴请。同年9月,辞去湖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职,仍返广西。1941年,迁到良丰的广西大学学生因不满新任校长高扬而罢课,百余学生遭逮捕,李3次找高扬交涉,营救出被捕学生。后相继至南岭东段、湖南资兴一带进行地质考察,发表《南岭何在》一文。并先后在资兴县各界欢迎大会、中国地质学会第20 次年会、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联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分别作《沧桑变化的解释》《南岭东段地质力学的研究》《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演讲。资兴中学将其下榻处命名为“四光楼”。这一时期,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门边缘新学科的命名。1944 年秋,日军入侵广西,地质研究所迁到贵阳乐塆,后迁重庆北碚。在重庆期间,两次会见周恩来,曾对家人说:“我看到了周恩来先生,从他身上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日本投降后,李于1946 年夏离渝赴沪,不久转杭州小住。1947年,《冰期之庐山》正式发表,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 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应邀前往英国参加第18 届国际地质年会,在会上宣读了《新华夏海的起源》论文,博得与会者的一致赞誉。11月初,看到报载沈阳解放消息,兴奋异常,知道祖国快要解放,乃预订船票,作回国准备。在动身之前,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馆强迫其发表声明拒绝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并以扣留送往台湾相胁。遂决定提前秘密起程,从货船港普利茅斯出发,渡英吉利海峡,经法国到瑞士,在巴塞尔城与夫人会合,转意大利由热那亚港乘船回国。为纪念印度古植物学家萨尼逝世一周年,在船上写成著名论文《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
1950年5月6日到达北京,下榻六国饭店,周恩来总理亲往看望,握手说:“欢迎你,祖国需要你! ”畅谈近3 小时。旋即受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任部长。次年夏,撰写《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一文。11 月,中国科学院设立地震委员会,兼任主任委员。12 月,应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之请,去中南海谈我国石油资源问题,提出我国石油资源丰富,关键在抓紧做好地质工作。1954 年2月,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作《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详细论证了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3 大含油区域远景。1956 年后,历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寻找石油,使我国石油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利用。毛泽东曾以“他的太极拳打得不错”赞许。
1958 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院士,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和1961 年两次在青岛养病期间,写成《地质力学概论》。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地震后,亲赴现场观察了解地应力站工作情况,主张用地应力测量方法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次年冬,亲到房山,做“地应力解除”试验,认为“地震的发生是有个过程的,是可以预报的。”1969 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委员。次年10 月,去天津视察地热综合利用情况。同期,曾到延庆、密云等地观察地下水位,调查断裂带和微量位移观测站的工作,写成毛泽东索要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一书。
李四光除负责科学院、地质部行政领导工作外,还担任中国科学家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世界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副主席,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晚年十分重视地震地质工作和地下热能的开发利用,并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研究。1971年因病住院,曾表示“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我有信心去组织人力攻克地震预报这个难关。”并着手撰写《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地质工作的一点体会》。稿未竟,突于4 月29 日上午8 时半动脉瘤破裂逝世。5 月2 日,周恩来亲到八宝山参加向其遗体告别仪式,称“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
[稿件来源于《湖北省志·人物》(上) 王恩炳、余地青供稿]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32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