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仓单交易(现货仓单交易合法吗)

作者丨鹿先生

编辑丨沈万三

无数关心中国农业发展、关心中国农民状况的有识之士,或许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农民到底缺什么?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显而易见。事实上,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发展下来,中国农民在农产品的种养和相关联的生意方面,早已积累了先进的经验。但小农经济带来的副作用,是中国农业产业始终缺乏大规模的高效农业,资金、管理、技术融合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金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

以往,很多研究者认为“三农”金融具有风险高、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难以发展。但越来越多的新研究表明,农村的金融风险其实要比想象的小得多。因为农业一直在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产业可以始终保持稳定,并且几乎不存在系统性衰退的风险。但可惜的是,在此之前,并没有太多人看到这其中蕴含的庞大价值。

如今终于有人站了出来,迈出了这坚实的一步。

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正式发布,科技赋能农资数字化进程

2022年1月26日,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联合批准发布由民生电商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第2部分:玉米仓单》T/WD109.2-2022(T/CASMES5.2-2022、T/CMSTA001.2-2022)(以下简称玉米仓单标准)。

该项标准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实施以来,首个该体系项下的细分存货品类的应用规范,由民生电商牵头、联合中仓协等机构共同制定,落地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可流转的数字仓单标准。

据悉,《玉米仓单标准》有如下特点,一是以玉米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二是已发布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T/WD109(T/CASMES5、T/CMSTA001)的一部分,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存货仓单的实施细则;三是“玉米仓单”标准明确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各参与主体的条件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并根据玉米的特点明确提出了“玉米仓单”的具体要求。

玉米仓单标准的实施,对于加快整个产业的资产数字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进一步贴合并服务农业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以专业角度,解决3万亿农业金融缺口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也是畜禽饲料配方中主要的能量饲料,不仅有“能量之王”的美誉,也因季节性因素而产生了北粮南用的特点,因此,玉米具有巨大的融资和交易需求。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融资之路,却非常不易。一方面,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其中,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除此之外,运输、转仓等环节带来的损耗也不可小觑,最终就导致玉米等粮食在交易之后,往往还会出现极大的运输成本和损耗浪费。

这也导致粮食资产的仓单,一直在交易市场中处于尴尬位置——在此之前,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上游粮户、中小企业在开展融资时,几乎没有哪家可以仅凭粮食仓单就从银行那里拿到钱。

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粮食作为一种动产,经常出现一物多卖、一物多押问题,权属争议时有发生;另外,一旦出现风险,粮食作为一种对储存要求较高的货物,一旦处置不畅就会带来坏账。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准确获取货物信息,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储存和运输带来的粮食资产质量变化,而这对于严重依赖人员来核实资产的银行来说,很明显将是一个“超纲”的领域。

因此,长期以来,类似玉米这样的农业动产始终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认可——纵然它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约为3万亿元。

而在实施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的行业标准之后,依托安装在仓库的智能监管设备和内置的新系统,可以将仓内的玉米,映射成农业供应链中的数字资产,推动玉米这类长期在供应链中难以发挥实际价值的动产,能和厂房之类的固定资产一样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成为粮食企业或粮户融资的重要倚仗。

以科技赋能,发力千亿农资数字化流转

换句话来说,标准的出台与实施,不仅在根本上缓解以玉米为样板的农业供应链的融资难题,还通过规定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中玉米仓单的存货要求、仓库物联网要求、仓单数据要求等,从而帮助整个玉米行业的资产数字化,都具备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和科技模板。

这背后,源于民生电商在供应链科技多年的探索。

为了强化自身在供应链科技领域的布局,民生电商推出了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品牌民熙科技。

2019年,民熙科技推出的供应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民农云仓,该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粮食资产的智能金融监管和资产数字化,可以理解为向粮食供应链和金融资金间搭起了一座桥,为解决粮食供应链融资扫除了不少技术障碍。

事实上,推出民农云仓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农业产业链的核心问题,解决农业动产的监管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构建与金融机构的互信,让农业动产也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资产。

有趣的是,虽然目的是为了推动金融机构与农业动产之间互相信任,但摆在民农云仓面前头一道的困难,恰恰是该如何取信金融机构——虽然借助安置在粮仓内的摄像头,可以有效监视粮食入仓出仓及储存期间信息的变化,但考虑到粮仓大部分都位于地广人稀的区域,大量的画面几乎是“静止”状态,这意味着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并不能有效确认荧幕上的画面,到底是现下的真实状态,还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之前的画面转播。

更何况,大量布置摄像头以及网络和通讯设备,也会增加民农云仓的运营成本,

为了推动解决这一问题,民农云仓选择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和AI视频、大数据等技术作为解决方案,来取代以往行业主流的传感器、电子锁等传统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过往一个仓的智能化改造费用是500万元,现在则是5万-10万元,还有效解决了账本篡改、一物多押、信息不匹配等问题。

或许是得益于民生银行及各大知名企业的背书,金融机构也开始认可并主动拥抱相关技术。特别是在疫情肆虐以来,由于实地考察不变,金融机构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智能监管的依赖,会要求开放摄像头多个功能权限,便于实时接入数据做各种分析。

以技术搭桥,60亿授信催动实现乡村振兴

按照可流转仓单标准的服务路线,当一批玉米进入符合民农云仓技术要求的监管仓,仓库管理方既可以在民农云仓系统内,根据需求开具一份数字仓单,仓单经系统与仓内资产校验后即时生成,而玉米持有企业可以以该仓单进行交易或融资。

这份数字仓单,将保持与仓内资产保持实时动态化匹配,仓单每发生一个变化,不仅在民农云仓系统中得以展现,更会实时推送给中仓登仓单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公示。

而作为平台方民农云仓,则“负责”保障仓单数据的有效,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信任链条,引入银行、保险、期货等参与方。

毋庸置疑,民农云仓正在用技术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产业链的资产价值,而这正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石。

技术上的改变,也让银行更加主动为粮食企业提供资金,推动农业供应链融资变革产生新的契机。

事实上,在看似简单的可流转仓单标准之下,民农云仓却已经推动构建了一个农业资产数字化的小型生态。

目前,民农云仓已经具备了科技监管的职能,真正承担起了平台方的角色,通过技术实现透明化和可流转,相当于证明了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给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都盖了“印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小企业、农户受益外,农产品龙头企业也可以借助民农云仓实现自身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比如民农云仓给新希望集团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对每天收粮品种、数量、价格做实时统计,从而对市场变化做更敏捷的财务分析和及时调整——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底层资产的数字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民农云仓合作的粮食企业包括新希望集团、东方集团、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内蒙古通粮集团等;已经达成服务协议的玉米资产超过200万吨,累计获得建设银行、中关村银行、九江银行、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浙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10多家银行的超60亿元授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玉米仓单”标准建设过程中,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建设委员会也充分调研该产品品类特点、业务场景特点以及业务实施功能。经调研,其中“产地库存粮数字化体系”与“产地仓仓单数字化平台”项目在具体的运行中,已经为玉米产地农户、粮贸商、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存粮”、“收粮”、“卖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数据显示,已产生有效降低粮食损耗率、提升农民收入、便利交易与融资等应用成果。

而在玉米行业的成功,也让民农云仓具备了更多的想象力,即向着小麦、稻谷、棉花等农作物横向扩展品类,以及通过赋能更多企业以资产数字化的能力,帮助企业打造面向产业链的管理平台和建立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应用,助力企业挖潜增效,实现更大价值。

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民农云仓将有望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供应、实现乡村振兴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自爱汐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295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