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作者(茶花女的作者是男的女的)

作者:哈 米

爱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我想,《茶花女》该是最为典型的佐证。爱情是美丽的,死亡的介入更使爱情升华到圣洁层面。难怪以死亡告终的凄美爱情故事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主流。人真是奇怪的东西。在生活中避免痛苦,在艺术上追求哀伤——这就是现实与艺术的差别之处。两者的不同还在于“原料”与“成品”存在的差异。

《茶花女》是外国文学名著。人们在欣赏之余,总有些人会探究它是用怎样的“原料”制成的: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是谁?除了小仲马自述之外,后人多方探究,终于厘清了来龙去脉。原来玛格丽特的“模特儿”是一位出身低微的诺曼底贫穷的农村姑娘,她叫阿尔丰西娜·杜普莱西。十五岁时,她被流浪的波西米亚人带到巴黎打工,凭其天生丽质和聪明灵敏,进入大都会声色场所,改名玛丽·杜普莱西。渐渐地,她成了一名受王孙公子竞相追逐的名妓。小仲马在杂耍剧场看戏时与她一见,就被其美色和特殊气质所迷恋,于是坠入一场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的恋情。小仲马这样评价自己为之神魂颠倒的情人:“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

小仲马有些动了情。玛丽却常常移情别恋,轮换着接待围着她转的一个个浪荡公子。她真正要死要活爱上的,不是小仲马,而是匈牙利天才钢琴家李斯特。为了跟随这位外国艺术家周游世界,她必须有一个与李斯特相匹配的体面身份。因此,她不惜利用佩雷戈伯爵的感情跟他结婚,从而获得“伯爵夫人”的头衔。遗憾的是,李斯特始终没有带她出国。患有肺病的玛丽·杜普莱西二十三岁在巴黎香消玉殒时,李斯特正在基辅演奏其《邀请华尔兹舞》。

现实生活中,小仲马是觉得玛丽再也无法回到正路上来而离开她的。也不存在大仲马劝阻玛丽离开自己儿子的情节(玛丽还有过引诱大仲马的举动)。总之,小说是精心剪裁了事实、大大美化了人物。小仲马以自己真挚情感,将巴黎声色场所的一场寻欢作乐,提炼升华成一段“超凡入圣”的爱情故事,塑造成一个撼人心魄、魅力永恒的艺术形象。以至于,其原型也成了丰富人类文化的一个亮点。如今到巴黎的茶花女粉丝们,有许多人都会去蒙马特公墓拜访镶嵌着茶花和酒杯的玛丽·杜普莱西墓。这是这个烟花女子对世界的贡献:没有她,也就没有《茶花女》。

《茶花女》讲述了美好的爱情。但世界上真有永恒的美好爱情吗?我认为,美好的爱情只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中被截取的最佳一段,一个横断面而已。由于死亡的介入,茶花女的故事戛然而止,被切下的这一段正是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恋情中最动人的一段。它足以代表爱情的纯洁与美好。但是,如果让故事继续下去,会有好结果吗?

小说获得了感动,人人都谴责阿尔芒的父亲粗暴干涉儿子的婚事。但这种事若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同意自己的孩子去跟一个挥霍无度的妓女结婚吗?是的,艺术跟现实是不同的。有些东西只能停留在艺术欣赏的层面上。

艺术之光,照出了我们肉身的沉重和人性的缺陷,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出口、另一种可能——它让我们知道有一个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境界,并为此不断砥砺自我,向它靠近。也许,这就是文艺之功用吧。(哈 米)

本文来自曼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156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