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译文】

乌云翻滚,如墨汁泼下,

却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色珍珠,

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

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看那西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品读】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要解读一首诗,必须先了解诗作背后的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实力派文坛至尊,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就连酿酒和烹饪技艺,也是大师级别的。

这样一个有才有趣的人儿,一生却屡遭贬谪,仕途跌宕,堪比乘坐官场过山车,惊险刺激。难能可贵的是,苏轼没有委屈自己,反而在逆境中走向了令他人望尘莫及的生命巅峰。他要的快乐很简单,就像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谪居杭州,泰然自若,泛舟西湖,已然知足。至于身在何处,官居几品,或是莫名的罪责,于他而言,都是浮云。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唐宋名人:“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轼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的确,才华横溢、性情达观的苏轼,向着生命的各个方向伸展枝叶,探索生活的乐趣,汲取天地之间的养分,这个自由的灵魂成为后世很多文人追随的精神导师。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回到这首诗的题目,六月正值夏日,为狂风骤雨设定背景;望湖楼为宴饮后醉书所在之处。时间地点事件交待清楚,坐等大幕拉开。苏轼就喜欢“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西湖”,这首诗从船上到楼上,从仰望到俯瞰,移位换景,各有其妙。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此诗前两句在船上观景,东坡眼中的暴风雨,色彩分明,泼洒迅疾,势不可挡。“黑云翻墨”,就像在辽阔的天空中打翻墨汁,快速弥漫开来,正如大宋之变法(王安石新政)浪潮席卷朝堂,庆幸京城之外还留有明媚山头。彼时苏轼从内心是反对变法的,所以用了浓墨来隐喻,当然后期思想也有转变。“白雨跳珠”,却是可爱至极,西湖上倾泻的暴雨,一“跳”一“乱”,好比一颗颗珍珠急匆匆寻找藏匿(n ì )之处,因雨点密集,互相碰撞,噼里啪啦,力道十足。

在写作技巧上,对仗工整,句句比喻。“黑云”对“白雨”,都是白描,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翻墨”对“跳珠”,均为比喻,前者来势汹汹,后者轻灵动感;“未遮山”对“乱入船”,一明丽清爽,一凌乱纷繁,诗画之境呼之欲出。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后两句写出六月天气变化之快,“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袭来,顷刻间雨住云开。诗人弃船登楼,凭栏而望,“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交映,一碧万顷,境界无限开阔。刚才鱼贯出场的黑云、白雨、狂风,在这一刻都归于宁静,只留下醉人的美酒,醉心的美景。动静变化,时空转场,即刻绘成一幅动人的《西湖骤雨图》。

醉美风雨 水天如心——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品读

诗人也许曾期望有一阵猛烈的“卷地风”,刮过西湖,掠过杭州,进而直入京城,吹散那些并不切合社会发展和百姓安乐的变法新政,让大宋的水清如镜,天复湛蓝。可怜一己之力绵薄,只能望“洋”兴叹。

本文来自轩然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146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