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煦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奇怪的拼音组成的称谓,比如,北京大学叫做Peking University而非Beijing University,孙中山为Sun Yat-sen而非Sun Zhongshan,香港叫做Hong Kong而不是Xiang Gang。要解释这些今天看起来奇怪的现象,就必须从汉字拼音在近代的确立过程谈起。
北京大学(Peiking University)校徽
香港为什么叫Hong Kong?
01威妥玛拼音——近代西方人确立的重要拼音方案
在历史学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常凯申”的趣闻,有一位历史学家在阅读外文文献时碰到一个叫“Chiang Kai-shek”的陌生人名,于是顺手将其翻译为“常凯申”,却没想到这个所谓的“常凯申”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蒋介石。
这位历史学者之所以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是由于他不知晓蒋介石所对应的威妥玛拼音。如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可以看到威氏拼音的大量存在,像前面所提到的孙中山(Sun Yat-sen),此外还有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功夫(Kungfu)、太极(Taichi)、茅台(Moutai)、中华(Chunghwa)等,实际上都属于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西方人来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来到中国,这些人来到中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于汉字和汉语一窍不通,而汉字本身不表音的特质给他们学习、拼写汉字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一些西方人尝试用拉丁字母来给汉字注音以方便学习,其中以英国人威妥玛建立起的汉字拼音方案影响最大,迅速成为中文的音译系统。
1605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写的《西字奇迹》开创了汉字拼音化的先河
威妥玛是英国大使馆秘书,1841年来华,1882年离开,在中国生活了长达四十余年。他既是外交官也是汉学家,兼通粤语和官话,是个典型的“中国通”。1867年,由威妥玛编写的《语言自迩集》出版,旨在教导外国人学习北京官话口语。他自称用了8年时间,几易其稿才最终完成。威妥玛在书中创立了用拉丁字母标注,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威妥玛拼音。
这种拼音经多次改进逐渐成熟,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最通行的汉语拉丁化系统之一,它广泛运用于邮政通信、海外图书馆中文编目、中文人名及地名的译音等。可以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威妥玛拼音的影响。
威妥玛( Thomas Francis Wade)
威妥玛所著《语言自迩集》
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对照表(局部)
在威氏之后,英国驻华外交官翟理斯在威妥玛拼音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于1892年出版了一本《华英字典》,推出了“威妥玛-翟理斯氏”拼音。1906年,上海举行“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法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基本是在翟理斯《华英字典》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进而形成了专门针对地名的“邮政式拼音”。
邮政拼音基本以北京官话为基础,但对于广东以及广西、福建一部分地区的地名,一律按当地的方音拼写。如福州(Foochow)、金门(Quemoy)、厦门(Amoy)、广州(Canton)、汕头(Swatow)、香港(HongKong)等。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香港Hong Kong称谓的由来,原来是根据广东话对香港的口音进而转译至拉丁字母化的拼音得来。
部分邮政式拼音与汉语拼音地名对照表
威妥玛拼音及在其基础上的邮政式拼音对于近代汉字拼音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历经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仍持续应用于国内外诸多场合中,虽然威氏拼音如今早已弃用,但由于历史惯性等因素,在一些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威氏拼音的身影,而如今香港政府所使用的粤语拼音,也基本上沿用了威氏拼音。
02近代国内拼音方案的探索
其实,汉字不表音这一特质古人早已有所认知,那么如何拼读一个不认识的汉字呢?古人的方法是直音法和反切法。所谓直音,就是用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如“莘,音深”。而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如“冬,都宗切”,即用第一个字“都”的声母d和第二个字“宗”的韵母和声调dōng来表示。
但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很明显的弊端,就是以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为基础。那么如何做到在零基础的条件下读出汉字的音呢?这就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的汉字拼音系统。
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拼音方案的影响下,在民族危机、教育救国的背景下,国人开始逐渐探索建立自己的一套拼音系统。国内拼音方案的首创人是福建人卢戆章,他用拉丁字母的笔画重新创制字母,采取横写的方式来为汉字注音。所著有《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等。
卢戆章
卢戆章所著《一目了然初阶》
《一目了然初阶》里的儿歌
在卢戆章之后,又有王照、劳乃宣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帮助民众识字,发起了“切音字运动”。这些人所建立的拼音字母形体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的,有采用汉字笔画和独体古文的,有采用速记符号的,有采用数码的,有自造符号的,所建方案,不一而足,相当混乱。因而其影响与作用终究有限,且未得到官方支持,只能在民间局部推广。
王照所建立的五十声母
王照所建立的十二韵母
王照的百家姓拼音(局部)
民间知识分子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引起官方的重视,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组织召开“读音统一会”,以确定汉字的标准音,进而制定拼音方案。经过激烈的争执,最终通过了由鲁迅和许寿裳所提出的方案,推出一套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为蓝本的“注音字母”,通过将汉字的某些部件改造后给汉字注音。
1918年11月,这套汉字笔画式的“注音字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用了近40年,它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起到了很大作用。周恩来总理就曾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因历史原因,如今注音字母在台湾地区仍是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必学内容。
章太炎
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对照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被宣传的火热,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发展的阻力在于封建思想文化残余,而汉字正是维系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废除汉字,如今看来如此激进的主张,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成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共识。正如当时北大教授钱玄同所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
以拉丁字母完全取代汉字的《大众报》
当时的学人急切的想要建立起一套新的拼音文字以取代汉字。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林语堂等人认为,注音字母“形式不甚简便,也不大美观,印刷和书写都不如罗马字母”,因此以赵元任为中心,他们共同创制了更加国际化的“国语罗马字”。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方案。
赵元任编《新国语留声片课本》
和之前所有拉丁字母注音方案不同,“国语罗马字”完全使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添加符号,也没有改变字母形式。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国罗字的倡导者。但是,这一方案公布后除了在学者中引起讨论,出版了少量的课本、教材外,在学校和社会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利用。国语罗马字,基本上是一次知识精英阶层再造文明的失败尝试。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系用注音字母(即“国语字母第一式”)和罗马字母(即“国语字母第二式”)两种方式给汉字注音
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和汉语拼音对照表
此外,在建国之前,受苏联方面的影响,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共党员在与苏联专家的合作下,还推出了一个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全称为“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新方案”(简称“北拉”)。这一方案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配合抗日宣传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并为日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36年出版于北平的《新文字入门》
新文字版《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总之,在建国之前,存在于中国的拼音化方案有威妥玛拼音、注音字母、国罗字母、北拉新文字等多种形式,这些拼音方案长期共存,却终究未能以一统之。在这样一个新旧文明交替的时代,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所赋予的人人皆可自造文字的激情澎湃、异彩纷呈,同时也可看到在文明交替中的各种动荡、混乱与不稳。
03《汉语拼音方案》的最终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国务院很快就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立出一套新的汉语拼音方案。面对现存的诸多拼音方案,如何能够在其基础上扬长避短、统于一稿,是文改会面临的急迫而艰难的任务。
从1950年到1955年8月,文改会先后收到海内外633个人设计的655个汉语拼音方案,针对这些拼音方案,文改会在参考历史方案的基础上于1956年2月发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新中国第一部法定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
全国人大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汉语拼音方案》确立后,各种旧式拼音方案随之宣告废除,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不同的拼音尚未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邮政式拼音作为中国大陆地名的音译标准仍在国际上通行。直至1977年在雅典举行的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的提案。1982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至此,汉语拼音不仅成为我国的国家标准,而且成为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全球通用的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字母表
如今,我们对汉语拼音可谓耳熟能详,这源于中小学教育中拼音的普及和深入推广。拼音是我们学习汉字,掌握汉语的基本载体和必备工具,拼音的学习对于推广普通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汉语拼音的统一和确立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它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方便,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西文化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
拼音在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国内外背景中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见诸国际场合。在新版《牛津英语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Jiaozi(饺子)、Renminbi(人民币)等汉字拼音的身影,这表明我们在用拼音彰显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而拼音也日益成为国际性的语言。
德国《明镜》杂志用拼音“醒来”做封面
自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写《西字奇迹》一书初创汉语拼音化后,中国汉字的拼音化道路断断续续走过了300多年的坎坷历程,拼音的建立,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东渐,反映了国人的觉醒、探索与反抗,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更体现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民族的自立自强。
如今,我们在享受拼音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不应忘记利玛窦、威妥玛、翟理斯等外国人,不应忘记卢戆章、蔡元培、赵元任、瞿秋白等诸多先辈,不应忘记他们在汉字拼音化的历史上所做出的卓越努力,所走过的漫长艰辛历程。
参考文献:
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
王均之:《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
本文来自从筠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129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