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童话故事篇
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拘于虚也!
成语含义:井底之蛙以己之见,误以为世界就这么大,形容目光短浅、见识浅薄,颇有“夜郎自大”之意,表示人不要自高自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切不可 以为自己多么牛咖,任何事都要虚心,不能像原文中公孙龙那般“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现已成!”,误觉已经到达学者之峰!
注解: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学了这么多年古之圣贤的文章,已经觉得熟记于心了,并且能够参悟得非常透彻了,为什么今天遇到庄周,停了他的言谈,感觉知识匮乏,不知如何回辩他,所以十分茫然,所以冒昧的向您询问其中缘由。
魏牟哈哈一笑,说道:“坎井之内,有一只青蛙,有一天他见到井口一只海龟,便对它说,’我真是太快乐了,看我蹦蹦跳跳在这井口,累了我就趴到井壁休息。想玩耍,我就跳到井内,井水才只能漫到我的下巴,泥水只能盖住我的脚趾,再看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没有谁能跟我相比较!而且整个井都被我占有,这种快乐真是无法用言语比喻呀!我想请您下来一同光顾敝舍!’,说罢呱呱呱唱起了歌。海龟盛情难却,但是井口太小,海龟不能下来,便对青蛙说,‘小蛙蛙,您只知道有这么一口井,却不曾想到,在井的那边,还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海,千里之远是不是已经很远了?但是不足以描述海的宽广,万仞之高是不是已经够高了?但是也不能测量到海的海底。夏禹之时,水患如此严峻,却不曾见到海水上涨,商汤时期,干旱如此严重,也未曾见到海水下降。您说大海得有多么宽广呢?这就是我在东海之中的快乐!坎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公孙龙听完这些话,惶惶然,悄悄溜走了。
总述: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井底之蛙,不能跟他描述大海的广阔,因为已经超出了它的认知范围(夏虫不可与语冬之寒,笃于时也;鄙者亦不可与语大道,束于教也!)今若观于海,则顿悟矣!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出处:战国时期·庄子《庄子·秋水》 前后略
“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周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祖师爷,与老子并称“老庄”。
孔子(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着儒家传统思想,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精髓是“道德”而不是孔子的“臣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典范。
下篇故事:尾生抱柱 出自《庄子·盗跖》
老版《探清水河》
本文来自妙芙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086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