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则美矣,不仅讲究炼字,还有平仄、韵律等很多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读懂诗歌的语言,也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我们首先从语法角度来解读诗歌。
一、中心词后置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应该是“晴川汉阳树历历,芳草鹦鹉洲萋萋”。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二、宾语前置
①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
②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三、主宾换位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林暗风惊草。
②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可怜门户生光彩。
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剩下的香稻粒,是鹦鹉吃剩下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④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
四、定语后置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应为锦官城花重。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应为一月夜飞度镜湖。
③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应为夕贬潮州八千路。
五、省略句同时介宾短语后置
①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应为桃花依旧于春风笑。
②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应为一日江楼于翠微坐。
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应为永忆江湖于白发归。
六、动词后置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应为黄河流入海。
七、平仄
律诗上句尾字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因为平仄的限制,有时候会调整语序,使诗句既符合平仄,又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别致。词牌也有自己的词谱,词中的语序也会有调整。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为目欲穷千里。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应笑我多情。
③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
七、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软和轻都是使动用法,使一江水软,使九子山轻。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是使动用法,使江南岸绿。
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惊和泣都是使动用法,使风雨惊骇,使鬼神哭泣。
④叶上初阳干宿雨:干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宿雨变干,引申为晒干。
2. 名词作动词
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指戴锦帽,穿貂裘。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名指名传。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刮起东风。
3. 名词作形容词
①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曛本指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
②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秋这里指衰老。
4. 形容词作名词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贫贱指贫贱之家。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黄指黄狗,苍指苍鹰。
5. 意动用法
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重指以晚晴为重。
②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重和轻都是意动用法,以利益为重,以离别为轻。
6. 名词作状语
①樯橹灰飞烟灭:灰和烟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指在夜晚。
7. 形容词作动词
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指横卧。
8.动词作名词
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指无眠的人。
9.为动用法
①多情自古伤离别:伤指为离别而伤。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迷指为蝴蝶着迷。
九、被动句
①石破天惊逗秋雨:破指被震破,惊指被震惊,这一句的意思是彩石被震破,天幕被震惊,引来一场秋雨。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字表被动。
③帘卷西风:卷字是意念被动,帘子被西风卷起。
十、运用修辞手法
1.互文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几度闻见。
2.比喻手法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该是山河破碎如风中的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浮萍。
阅读诗歌情感的步骤
一、看标题:从标题中读懂感情。
1.《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为送别诗,进入蜀地,艰险之地,包含对友人的不舍、担忧。
2.《碧荷生幽泉》为咏物诗,“荷”象征人的品性高洁,“幽泉”表示美好的景致,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景喻人 。
3.《明妃曲》明妃指王昭君,可知是怀古诗,表达家国之思。
4.《春宿左省》宿指值班,左省指中央官署,表达的是作者对朝中事物的关注。
5.《题义公禅房》义公是尊称,表达作者的仰慕;禅房代表安静清心,可见作者要表达赞美及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6.《忆昔》表达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的不满或者厌倦。
二、看作者: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读懂感情。
1.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杜甫:忧国忧民,有爱国情怀;半生飘零颠沛流离;对故土及家人思念不已。
3.李白:虽然一生不曾潦倒,但怀才不遇,始终盼望得到重用,济世安民。
4.苏轼:尽管人生大起大落,偶尔会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依然热爱生活,随遇而安,积极入世,豁达乐观。
5.辛弃疾:大半生壮志难酬,有报国志救国力,但被当权者排挤,报国无门。
6.陆游:爱国忧民至死不渝,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仕途皆不顺利,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三、看注释:从注释中了解写作背景,从而读懂感情。
1.此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四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作品:表明情感是报国无门的失落、无奈和苦闷。
2.韩干,唐代著名画家,被玄宗召入宫廷专画内厩名马:这样的注释表明诗歌表达诗人对画作技艺高超的赞美。
3.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这个注释表明写诗的时间,自然是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四、读诗歌:从诗歌关键词和大意中读懂感情。
1.直抒胸臆的词语:愁、苦、孤、独、肠断、喜、乐、乡、恨、悲等。
2.意象表达情感:大雁表思乡,叹息表无奈,残阳表衰败等。
3.典故表达情感:冯唐、李广多半表壮志难酬,封狼居胥多表渴望建功立业等。
诗歌表现技巧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二、描写手法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尽心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指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
2.正侧结合:正面描写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如“明眸皓齿、貌若天仙”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3.渲染:指用景物进行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的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苍凉雄浑的气氛。
4.细节描写: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助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5.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树林中蝉的叫声、鸟的鸣叫来衬托山里的安静。这是用声音衬托安静,更能突出树林的安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在树上栖息,是静止的画面,僧敲门是动态的画面。这样画面显得生动。
化动为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把流动的瀑布化为静止的挂在山前。
以静写动: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本是静止的,奔赴荆门是动态的。
化静为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是静止的,如同聚集在一起,变成动态的。
6.视听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鸣叫是从听觉角度写,白鹭上青天是视觉角度写。
7.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写指不在眼前,由联想或者想象形成的景象。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后两句为虚写。
8.点面结合:广镜头的、粗线条的为面,特写镜头、细笔描绘的为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万径无人行走;后两句是点,一位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9.移步换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从孤山寺北走到贾亭西,后来又到湖东,不停走,变换眼中的景物。
10.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2.比兴:“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兴”就是托物寓情引起人的兴致。
13.抑扬结合: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抑先扬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以小见大: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三、描写角度
感官角度: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
方位角度:仰观、俯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四、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借代:借用事物的特点来代替事物名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问句中包含答案,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8.双关: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外一个意思。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9.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10.反复:指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互文:是指在古诗文中相邻的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2.通感:指把感官沟通起来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如“冷月无声”“唱得腊梅句句香”。
13.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构成。可以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木兰辞》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五、抒情手法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指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如“林中有奇鸟,自然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描写了性情高洁、心系苍生、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的“凤凰”,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六、构思技巧
1.起承转合:“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卒章显志: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铺垫:是指通过描述与主要事物相关的次要事物来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显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作经常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直奔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6.逐层深入:指诗歌内容由浅人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本文来自陌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037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