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嗔一境一生囚,
一星怒火一心纠。
一往一来一轮回,
一镜幻梦一世休。
师父常常告诫我们不要有恨意,不要有无名火,这无名火和恨意就来源于五毒中的“嗔”。
一、什么是嗔?
嗔只是一念,是对人或事不满。嗔念会继续引发身、口、意业,如生气、抱怨、发火、打骂等言行举止。
二、嗔的来源
从根本上来说,嗔源于不明因果。从直接原因说,嗔源于五毒之首——贪,贪而不得诱发嗔念,因贪缘、贪福报不能如愿嗔怒于相干的人或事。
如看待世事智慧不足,焉知看似不公平的背后却是公平的因果,执于表面的是非对错而不满,这就是贪缘引发的嗔念。
如自私自利,无感恩心,无视他人的付出,因不魇己望而不满,这就是贪福报引发的嗔念。
三、为什么不要嗔?
带有嗔念看世界会先入为主,犹如带着有色 眼镜看待世间万物,有失公允。如若对某人不满,此人所做之事易遭自己鄙夷,其无心之失易被看作蓄意为之。如若对某事心有芥蒂,此事易成为怒气的导火索一触即发。然而,那只是嗔念放大了寻常,若心无挂碍,又岂会将寻常事当做他人刻意攻击?
所谓的“火烧功德林”就是嗔怒之火,他会燃尽自己的功德,起因是执念和得失心。
然而同样是”火气“,”当头棒喝“的”力气“与‘嗔怒之火”的“戾气”截然不同。为了 对方利益与觉悟当头棒喝是护法之举,行止语毕火气自然散去,这种“火”是生机之火。但若不加控制放任火气蔓延,原本的生机之火就演变成頽烧功德的嗔怒之火。
四、如何才能戒除掉嗔?
首先,要放空自己,自己空无的像空气一样,没有什么是透不过去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不做道德警察,自然不会看不惯他人。
其次,理解他人。世间惯无道理可言,唯有亘古通今的因果。放空自己的执念、明白他人的缘分就不会有嗔念。有的只是哀其不幸的悲悯和无奈。
最后,随缘而为,不忘初心。我们放空自己和理解他人并非为了维护表面的一团和气是非不分,而是随着当下的事态和对方的缘分,公正、智慧的解决问题,“君子和而不同".或快刀斩乱麻、或隐忍不动,或未雨绸缪。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切记初心是解决问题,而非倾斜私愤、结下仇怨。
六道中沉浮的我们,因缘果报使我们饱受苦难,一切空空色色色无非是你我的劫数,嗔恨劫难中的关卡,可笑、可悲。
一颗善心垂暮众生,一身德行纵横天下,一派正气巍然屹立,看破真相、启发智慧才是借假修真。
南无阿弥陀佛!
—— —— ——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净念本心住,千万虚门掩。
本文来自言嵩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985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