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本就是一家一家的。表面上汉字是一个一个的,但每个字与字之间其实都有紧密的联系,只是今天的我们很少去发现汉字的这一特点,对汉字的了解也就多数都是浮于表面了。
建立汉字家族的概念,以汉字本身的字理为基础来学习汉字,才能真正把握汉字的本质。
“岛”仍旧是用“鸟”作声音符号,“ao”韵。这次再把底部的“木”换成了“山”,古人认为岛也是一种山,一种在水里的山——海中山。
山在水中,人们不容易过去,而鸟则可以凭借飞行自由来往,这就是水中之山的岛。古人把这个字造得非常有意境。鸟可以自由地在水岛上飞来飞去,飞到岛上,人则只能借助工具才能上去。
“捣”由“岛”而来,我们常说“捣他一拳”,这个“捣”字的提手旁(扌)表示一种手的动作,那为什么要用海岛的“岛”来表示读音呢?
“捣”是横推,就像海水不断撞击海岛一样,海浪横着过来又过去,连续不断地撞击,手的这种动作就为捣,并发出类似“tāo(涛)、dǎo(岛)”的声音。故它还有一个异体字写作“擣”,因是异体而未被简化,它与海涛的“涛”都同以“寿(壽)”为字根。
因为海浪、海涛的撞击是多次反复的,所以“捣”不是一下,往往指反复多次的击打,如捣蒜。海浪拍打海岛使海水四散,人们用手捣蒜使蒜瓣散乱,引伸而为“捣乱”。
野鸭行于水面,如浮在水面一般,行过身后一排排“几”形的水纹。古人画出这个形象来表示它。
正是由于这种鸟善于浮在水面,所以读音上取了更能表现它特点的“浮(fú)”音,在字形与读音上都体现了这种鸟的特点。
“鸣”是一个“鸟”配上一个“口”,很明显指鸟的叫声。很多鸟都会叫,但人们经常听到的是“鸡叫”,即公鸡打鸣。
晚上人们睡觉了,鸟儿也都不叫了,但天准备要放亮时,就只有鸡叫,故天明时鸡叫为鸣。
这个叫声跟人们的生活很密切,于是人们把它画了下来,后泛指鸡鸣。
鸟类往往是天明的时候才叫,于是“鸣”字的读音与天明的“明”相通,这也是汉字“同音通意、音近意连”这一造字特点的表现。
今天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在清晨时,便能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些鸟儿的叫声婉转动听,也会令人心旷神怡,如享天籁。
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欢迎转发,感谢支持!
本文来自离殇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975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