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其他儒家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相关经典

核心观点

人物:

孟子、

荀子

经典:

《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左传》

《荀子》

孟子:①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并扩充它,否则将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民心向背。

③仁政学说。仁政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主张亲民,统治者要与民同乐;要用贤良,“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要尊人权,民贵君轻;要有同情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杀无道者,也是仁,且是最大的仁。

④教育观。主张易子而教,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既能从严要求儿子,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荀子: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要达到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②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人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③礼论。认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为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要诉诸强制性,主张国家分等级而治,尊君重法。

④教育观。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学不可以已”,是他“天人相分”的天道观及“化性起伪”的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道家、法家和墨家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相关经典

核心观点

道 家

人物:

老子、

庄子

经典:

《老子》

《庄子》

老子:①道法自然。“道”生长万物,却无目的、无意识,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②无为而治。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③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庄子:①逍遥游。追求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滞于物、无所依凭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②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唯有安时处顺,才能不丧失本性。

③齐物论。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人们的各种观点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也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

法 家

人物:

韩非子

经典:

《韩非子》

韩非子:①性本利。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②法治。主张改革和施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并严格执法,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论。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清除世袭贵族,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墨 家

人物:

墨子

经典:

《墨子》

墨子: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即平等与博爱,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

②天志明鬼。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百姓。“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坚信鬼神其有,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施行义政。“尚贤”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或国君。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不拘出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④节用节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本文来自执念捻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9713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