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鸡毛换糖易货)

作为全球贸易的关键链条,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很高比重。而义乌,这个原本是浙江省的一个普通县级市,在今天成为了中国制造业产品流通的重要枢纽。目前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已经确定义乌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其实,义乌的商品范围已经不能仅用小商品来定义,大部分生产、生活中的用品都能在义乌以超高的性价比买到。尤其是在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来临之际,义乌的重要地位更是突显。有数据显示,在全球圣诞用品市场中,义乌占据了80%的份额,可以说全世界的圣诞节,都离不开“Made in 义乌”(义乌制造)。

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义乌的交易模式从肩挑货担的游商到小地摊商贩,再发展到现如今拥有营业面积470余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经营4202个种类、170万个单品的大型商品枢纽。这飞速发展背后的经济奥义恐怕要交给经济学专家去解释,作为生活在义乌当地的摄影师,金福根能做的是,用他平实的镜头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记录下义乌的点滴发展。他的照片仿佛时空穿梭机,带领我们剥去笼罩在今日“义乌”这一名词之外的种种光环,回溯它初始的模样。从那些质朴的照片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城一地在岁月中的蜕变,更是能从这一个小小的切入点领略到中国经济腾飞的脉动。

摄影并文/金福根

42年前10月的一天,我来到义乌江畔的江湾拍片,遇见一位老伯肩挑货郎担,一路叫卖,于是我跟随其后,一直跟到了崇山村。当时见一妇女带着小孩,用鸡毛、牙膏壳等物品向货郎换了些针头线脑、松紧带,又给小孩换了由义乌红糖加工成的生姜糖。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敲糖帮, 义乌江湾崇山村,1978年 金福根 摄

清乾隆年间,义乌人于农闲时节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敲糖换鸡毛,从业人数逾万。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敲糖换鸡毛,货郎走街窜巷,义乌江湾崇山村,1978年 金福根 摄

敲糖换鸡毛货郎走街窜巷,成为当地农民借以安生度日的重要副业。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纽扣集市,廿三里桥头,1979年 金福根 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义乌廿三里镇集市贸易活跃,敲糖帮自发形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规模扩展迅速,后移址县前街,由定期集市形成常设的小百货地摊集市。

过后在整理照片时,我查阅了义乌“敲糖换鸡毛”的历史。据清《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年间,义乌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时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上门换取禽畜毛发、废铜烂铁等,以获取微利的习惯。到清咸丰、同治乃至民国年间,操此行业人数近万,发展为义乌独特性行业——“敲糖帮”。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上街设摊,稠城镇湖清门,1981年 金福根 摄

1979年初,敲糖换鸡毛的货郎担开始在廿三里和稠城集市上歇担设摊。当时不允许农民经商,不允许批发销售,不允许日用工业品进入市场。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第一个小百货市场,稠城镇湖门,1983年 金福根 摄

1982年义乌县委172号文件提出了:允许专业户、重点户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运销。1982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

“文革”期间,敲糖换鸡毛被当做“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遭到批判。但是,义乌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解决义乌土地红壤多、缺乏肥力的矛盾,也允许部分农民经公社生产大队批准,把外出敲糖换鸡毛当做一份副业。让他们带着用本地特产红糖制成的姜糖与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赴江西、湖北、江苏等地农村换回鸡鸭鹅毛。他们把公鸡头上、颈上、尾巴上的“三把毛”卖给供销社收购站、羽毛厂加工成鸡毛掸子出售,把剩下的毛当做下脚料用于农田施肥。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第二代新马路小商品市场(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稠城镇新马路,1984年 金福根 摄

1984年12月6日,稠城镇小百货市场移址新马路,形成了义乌第二代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1985年市场成交额6190万元;1986年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029万元。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第三代城中路小商品市场(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稠城镇城中路,1987年 金福根 摄

1987年,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市场。市场内聚集着8个大类10万种商品,国内外4000多家企业在此设立总经销总代理。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服装区,稠城镇城中路,1987年 金福根 摄

1986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划行归市,当年成交额达1.53亿元,1991年达10.33亿元。

在20世纪70年代末,货郎们不仅收购鸡毛,还从各地工厂收购积压产品或次旧小商品运回义乌,并在义乌廿三里、县城的街头摆起了地摊,继而形成规模不小的自由市场,把外地商人也吸引到义乌来批发这些小商品。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首个室内大型市场,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市场,1992年 金福根 摄

1992年2月,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成立。1992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外地商贩采购缝纫线,湖清门小商品市场,1983年 金福根 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农民近万人的队伍下广东上东北组织货源。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外地商贩采购服装,稠城镇新马路小商品市场服装区, 1984年 金福根 摄

义乌市场的商品90%以上为外地产品,特别是袜子100%的产品来自广东等地,他们又将小商品推销到全国各地,义乌农民真正成为个体商户。

义乌市场的崛起使义乌人经历了从农户-商户-业主-创业者的身份转变;义乌市场也经历了从区域市场—内贸市场—边贸市场—进出口市场的业态转变;义乌市场的交易形式从以物换物—批发为主—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变,这三大变化,使义乌市场的形态从区域买卖到全国买卖再到全球买卖,从而也体现了义乌人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从“贩卖商品”到“自产自销”,从“仿制”到“创新”的进取精神,实现了自身跨越时代的发展,也成为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服装模特”,城中路小商品市场服装区,1987年 金福根 摄

义乌小商品市场采用划行归市,商品分类的办法,同类商品集中一个区城。1986年,同行业竞争激烈,没有人能够垄断市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促进了公平竞争,产品生产者在质量上不敢马虎,市场经营者不敢漫天要价,从而使义乌小商品与外地市场同类商品的质量、价格及服务有明显的区别。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针织品区,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市场,2002年 金福根 摄

2002年,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小商品市场,总规模达到128000平方米,摊位141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同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突破百亿元,达101.17亿元。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首届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市场,1995年 金福根 摄

1995年,中国小商品城名新小商品博览会开幕,义乌本着为“为市场找产品、为产品找市场”,引导传统市场功能创新和市场营销方式改进。该博览会由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义乌市人民政府主办。

勤劳的义乌政府和人民为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义乌这个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设立义乌进口商品城孵化区,打造第六代市场……义乌一路领风气之先、立改革潮头,以沧海桑田的巨变吸引全国目光、站上世界舞台。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前店后厂,大陈服装之乡,1985年 金福根 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市场带动下,大量的义乌商人根据市场的行情、开始生产一些简易的产品,最多的是服装、毛巾、塑料等小商品。在这一时期义乌大量的本地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形成了义乌的特色——前店后厂。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义乌首家获驰名商标——浪莎袜业,浪莎袜业展区,2003年 金福根 摄

从1988年11月,义乌县第一家私营企业——佛堂织巾厂诞生,到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达2.67万家。义乌成为“浙江制造”标准永久发布地,789家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上市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凭借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市场辐射能力,传统制造业得以提升改造,“义乌制造”走向“义乌质造” “义乌智造”。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外地客商来义“背货”贩运,稠城镇城中路,1986年 金福根 摄

由义乌上万人的货郎担和上千人的个体商贩队伍把小商品售往南至海南,西至拉沙,北至黑龙江,还有相当大的数量送至青藏高原。义乌的经营方式从以零售为主,逐步发展为批量销售为主,价格随行就市,当面议价,薄利多销。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边贸生意,义乌市稠城镇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市场,1990年 金福根 摄

1993年,通过中俄边境的黑河地区,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货物销往俄罗斯。义乌商人就在中尼、中缅、中越边境设立边贸公司,做外国人的生意。边贸生意的兴起,使义乌小商品开始走出国门。1994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152亿元。到2001年底,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突破200亿元,达211.97亿元。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外国使者考察市场,城中路小商品市场,1987年 金福根 摄

义乌市场是我国工业消费品的集聚展贸平台,也是国际中高端消费品进入我国市场和出口贸易的国际平台。义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有一部分产品通过边贸生意销往周边国家,义乌人在南非、乌拉圭萨利、乌克兰基辅、澳大利亚悉尼、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国家设立分市场。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线上订单,国际商贸城,2019年 金福根 摄

第五代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从2002年10月22日开始,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营运,经过近10年的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营业面积达640余万平方米,有7.5万个商位,180多万种小商品,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外国客商50多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商品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外国商家入住义乌市场,进口博览会,2019年 金福根 摄

“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义新欧”铁路开通以后,大量外国商人进入义乌市场推销他们的商品。在这里云集了德、英、日、美、瑞士、西班牙等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种进口商品。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进口生意,梅湖国际会展中心,2015年 金福根 摄

目前,义乌市场开放了韩国商品馆、美国商品馆、非洲商品馆、香港商品馆、台湾商品馆、泰国商品馆、巴西商品馆、欧盟商品馆。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网红直播,淘宝村青岩刘,2020年 金福根 摄

今天,义乌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连续7年获全国电子商贸百佳县榜首,电商主题超过28万户,内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125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909.7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直播村,北下朱村,2019年 金福根 摄

北下朱村在义乌东北方向8公里,每天下午至晚上10时是村里最繁忙的时候,数不清的货物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这里正在诞生新的商业奇迹。一个月卖几十万件羊毛衫,简陋的商铺门口停着百万豪车,一个主播,几部手机,一小时的收入可超万元。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魔幻的场景,每天就上演在这个村里。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快递分拣,邮政快递,2019年 金福根 摄

国际邮政互通,物流辐射全球221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通达全球的物流网络。义乌的快递业务量约占全国1/12。顺丰、京东、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纷纷抢滩义乌。美国联邦快递等全球快递巨头和马士基等全球知名海运公司均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公路物流,义乌江东联托运市场,2019年 金福根 摄

义乌的国内物流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2个县级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配载中心。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开放口岸,义乌铁路口岸,2019年 金福根 摄

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大通道。义乌加快“义新欧”“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国际陆港实现铁路、航空、邮路全口岸开放。“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开通了至中亚、西班牙、伊朗、阿富汗、俄罗斯、白俄罗斯、英国、捷克、波兰等14条国际货运线路,在沿线马德里、杜伊斯堡、伦敦和莫斯科设立4个海外分支机构、5个物流分拨中心,辐射欧亚大陆49个国家和地区。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圣诞市场”丨义乌传奇40年

买全球、卖全球、买卖全球,自贸区,国际商贸城,2021年 金福根 摄

义乌获批省内唯一的国家促进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市场汇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万种源头商品,布局62个海外仓储达30万平方米。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建立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金福根作品《从“鸡毛换糖”到“全球超市”1978-2020》入选了第 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长期关注单元。


本文来自陌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941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