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群名称(同学群名称大全霸气)

周锡瑞同学

文|许志杰

厉害了,周锡瑞同学。

10月18日,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论坛致敬中国学研究者的单元“世界中国学贡献奖”今年颁发给了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鲁惟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周锡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周锡瑞在获奖感言中说:“对于全世界的中国历史学家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学术交流、档案研究、实地调查、突破性的中国学术研究以及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这是一个能让我们蹭一下热度的好消息,转到大学同学微信群分享,不仅引来热闹的围观,也同时激起同学们对周锡瑞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研究时一起上课、打篮球,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美好记忆。

我与周锡瑞没有直接交往,但对其印象挺深。那时候学校的外国人少。1979年秋天入校不久就在山大校园看见一个常常骑着自行车奔走的“洋鬼子”,微黄色头发,乱蓬蓬的,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那时国内的眼镜基本都是黑或白色塑料框架,所以他的辨识度极高。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起了“周锡瑞”这样纯粹的中国人名字?不是非常准确的答案是:姓周,是因为他非常崇拜周恩来总理,至于为什么名叫锡瑞,就不怎么清楚了。周锡瑞喜欢打篮球,经常与同学们同场竞技,虽然打篮球的技巧水平不怎么高超,却凭着身高优势,常有分数进账。与他同场竞技的同学说,也不知周锡瑞当时多大年龄,但他的体质好,跑得贼快。当时同学们还传言,周锡瑞夫人是日本人,有个十几岁的儿子跟着他们一起在山大,好像是读中学。

周锡瑞同学

大概是1980年春天,周锡瑞在山大新校的文史楼201教室做过一次学术报告,用的是并不十分流畅但能让同学们听懂的汉语,偶尔夹杂几句英语。也是够唬人的,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学问研究的是义和团,而且汉语水平尚可。据说他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翻阅了大量与义和团有关的原始资料,之乎者也弄得一清二楚,比我们这些以母语在读的大学历史系学生更加自如。那时还听说,周锡瑞是著名的《菊花与刀》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的后人。这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至少可为与周锡瑞有关的两个问题作为旁注,其一,周锡瑞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与文化是有家学渊源的,鲁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及东亚文化的研究潜移默化影响了周锡瑞,让他爱上中国历史。其二,周夫人是日本人,是不是年轻时的周锡瑞曾跟随家人在日本生活学习过?当然,这样的推测没有实质意义,只是作为同学,八卦、调侃、高兴,然后大家会心一乐,足矣。

凭直觉看,周锡瑞性格温和,学习认真,除了跟随我们的老师路遥先生研读,更多时间是泡在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翻阅原始档案资料。他还去了义和团在山东以及河北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义和团运动多发生在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像山东与河北交界,交通不便,当时从济南去一趟得转好几次长途汽车,耗时大半天。那里的生活状况不甚理想,吃、住都处在落后状态。周锡瑞就是这样奔走于田野乡村,调查研究,拿到第一手资料。大二那年,我们班一部分同学跟着老师去河北魏县搞义和团运动调查,这是我们历史系一直持续进行的一项历史调查活动,包括周锡瑞的调查也是这项活动的一部分。同学们回来说,魏县的桃酥硬度达到砖头级,他们将桃酥作为玩具,在大街上掷来掷去,先打中者为胜方。可见当时的生活条件之差。周锡瑞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对义和团的实地调查研究,完成了影响巨大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于1987年以英文在美国出版,1995年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锡瑞同学

无论在英文版序言还是中译本的前言中,周锡瑞对他在山东大学的那段学习研究经历都不吝赞美之词。英文版序言中说:“对我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所做的口述历史调查的原始采访记录。他们在1960年—1966年间深入鲁西,在这一闹过义和团运动的地区内遍访老农。这些历史调查已有一卷选编出版。但我能得以查阅这些调查的最原始手稿记录。这些手稿中,访问者记下了当年的义和团成员以及旁观者对义和团运动最初阶段的回忆。山东大学历史系向我慷慨提供的这些记录稿,比公开发表的资料选编更为完整,对我重新探索和构建义和团的早期历史成了不可缺少的材料。正是从这些资料中,我们第一次得以从农民的角度了解这次大规模的中国农民运动。山东大学两次安排我去闹过义和团的乡村地区旅行,在原先的口述历史调查的基础上,我又作了进一步的采访。再加上对这一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观察,使得原先那些材料对我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些访问价值无量,它帮助我理解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常常在同一县城之内也大有差异)的重要性,它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因素之一。”“我尤其感谢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朋友和同行们,特别是徐绪典、路遥、李德征和陆景琪。他们是我寻找义和团运动资料的指导专家,亦总能在我的研究和看法与他们发生分歧时表示理解。”

在中文版前言中,他这样写道:“1979年至1980年当我在山东大学做这一课题研究时,受到路遥教授及其他同行的相当关注,对此我表示深切的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不仅在于提供了20世纪60年代山东大学所做的口头历史调查资料,还在于他们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我对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的看法。关于鲁西南大刀会、直(河北)鲁边界的义和拳以及鲁西北神拳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就是直接接受了他们的分类方法。另外,路遥先生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在研究方法与角度上,与我也有着某些相同之处。首先我们的研究基础都是建立在历史文献与口头历史调查资料上;其次是区域性的研究,特别是义和团发生地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在对社会背景的研究上,路先生与我所持观点极为相似。”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中译本出版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以及爱好者中反响很大,10年间先后加印5次,在同类历史著作中比较罕见。周锡瑞提到的徐绪典、路遥、李德征和陆景琪诸先生,正是我们读书时的授课老师。徐绪典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在义和团运动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李德征后任历史系主任,陆景琪为图书馆学系主任。今已94岁高龄的路遥先生,笔耕不辍,时刻以敏锐眼光关注当下学术界动态,不时抛出醒世卓见。在今年秋天举行的义和团运动学术讨论会上,路遥先生还发表了相当前沿的视频致辞,不愧是义和团运动研究的栋梁和指引者。

周锡瑞同学

向大家正式介绍一下周锡瑞同学,确切的称谓应该是周锡瑞先生:周锡瑞,1942年生于美国加州,在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学习中国历史,1964年获文科学士学位,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列文森和魏裴德,1971年获博士学位。是美国学界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长期在美高校任教,2012年荣休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出版《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等著作。

我们入校时,大部分同学都比周锡瑞先生的年龄小20岁甚至更多,他却留给同学们一个步履轻盈、健步如风的小伙子印象。那时人家早已博士毕业,我等刚入校门,哪有同学之福分?而同学们又那么乐意称他为“同学”,显见周锡瑞平易近人。1980年我们读大二时,周锡瑞结束对义和团运动的调查与研习离开山大校园,其后同学们却经常提起他。四十余年过去,已是虚岁八十的周锡瑞先生,在同学们的记忆里还是那个骑着自行车、斜挎书包、冬天戴一顶黄色军帽,穿行在山大校园里的帅气、和气的周锡瑞同学。祝老同学永葆青春,学术精进,希盼老同学再到山大校园看看,一起打篮球,“回到”我们共同怀念的上世纪80年代那个黄金时代。

最后特别需要讲清楚的是,周锡瑞先生的夫人名叫叶娃,是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翻译家叶笃庄先生之千金,曾经翻译全本《达尔文全集》。周锡瑞著《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便是讲的叶氏家族的百年故事。至于同学们口中的传说,只能归结为那时候我们很年轻,思想活跃,所知却甚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周锡瑞同学

本文来自夏伤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914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