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兰(抄袭必究)
为什么刚地震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呢?每当震级较大、或破坏力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后,救援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时间的紧迫性之外,连续性的强降雨便成为了该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似乎刚刚发生过地震的地方更容易下雨。但是,地震和下雨这两种自然现象之间,是否就真的存在什么密切关联呢?
关于下雨(如果不是足以引发洪涝的强降雨),在日常生活中,它除了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之外,其实也并无其他太大的影响,因而也并无多少人会对其特别在意。但是,这对于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就有所不同了,雨水会导致泥土松懈(尤其是山地偏多的地方),而发生过较大地震的地方又本就容易发生泥石流,这对于被困的地下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风险因素。
客观而言,不管是地震,还是下雨,其实都不过是地球上在再常见不过的自然现象。全球各地每天会发生的地震次数都是过万级别,只是因为我们同一时刻总是身处一地,并且,那些震级较小的地震也很难被我们主观感受到,所以,地震(直接感知到的震级相对更大)才成为了很多人心里的自然灾难。而下雨似乎很常见,就不说那些有梅雨季节的地方,只要没有遇到干旱,通常来说,下雨就是隔三岔五的事儿。
如果要清晰地知道地震和下雨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地震和下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降雨的形成始于大气循环,地震的本质则是地壳在释放能量的时候导致了地震波的产生,并引起了地面震动的现象。简而言之,地震和降雨的形成地点和形成原理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属于地球的岩石圈层(内部圈层),后者则始于地球的大气圈层(外部圈层)。
从地球水循环的角度来说,降雨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那些与河流相距较远的陆地上的植物而言,降水便成为了它们给自己补充淡水的唯一方式。为什么雨一直下,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会因此而增加?这是因为雨水本身就是地表蒸发的水蒸气由于遇冷而形成,而自然降水更是人类最重要的淡水资源循环方式。
虽然,雨也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台风雨这几种主要的形式,表现形态也存在倾盆大雨和毛毛细雨之别,但它们的形成过程都需要经历凝结和凝华增大、又或是云滴的碰并增大这两个主要过程。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雨水,其实不仅包含了主要的成分水,其实还存在一定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物质。如果降雨的过程中还伴有雷电的现象,那么,水中还可能存在少量的臭氧分子、杂质和各种浮尘。
相信大家对天气预报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出行的人最关注的一个信息应该就是天气。而我们对未来一段时间天气信息的了解,则主要是通过天气预报的方式。但是,你听说过地震可以提前预警吗?就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说,依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地震的提前预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将建筑的防震等级提高,平时多了解地震的防御方式,而不是寄托于地震的预测。
简而言之,地震和下雨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关联,一个是地球水循环系统的工作部分,一个是地壳释放能量的活动过程。不管是从形成位置,还是形成原理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之间都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关联。下雨和地震都很常见,只有它们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成为自然灾难。下雨我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的方式来提前预防,但地震只有学习相关知识才能更科学地应对它的发生。不是地震后的地方更容易下雨,而是有灾难的地方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罢了。
#变美大作战##夏季百搭套装#
本文来自盼夏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818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