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利弊(全球化的利弊总结)

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执掌美国,世界上对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在不断增加,“逆全球化”思潮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发展和治理模式,呼唤一种以基础设施为核心,以实体经济为动力,不仅能够实现经济平衡成长,而且能够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时代的答案。

时代呼唤创新发展模式

的确,尽管经过数十年经济飞速发展,蛋糕虽然越做越大,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分配却越来越不公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带动的经济发展明显向虚拟经济倾斜。由于虚拟经济无需付出较大代价就能够获取丰厚的回报,导致大量信贷和金融衍生产品充斥市场,在金融体系里打转牟利,导致实体经济严重失血。这不但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也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根据联合国《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去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估计仅为2.2%,是2009年衰退以来最低的。同时,全球贸易量去年仅增长了1.2%,是过去30年来的第三低。几十年来经济的脱实向虚,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

但是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柄双刃剑,多年来全球化的正面影响是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和生产角色的大分工,极大提升了效率,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推动了科技和文明进步,还加深了各国人民的交往。只是,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在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百孔千疮。特别是这些弊端在一些地区经由政治选举而被放大,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平发展。

中国提出全球化新思路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给彷徨中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全球化思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通过互利共赢、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先行,实现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中国领导人今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对新型全球化作了简洁明了的解释: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升级版,即全球化2.0,是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它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虚、实经济平衡发展,解决民生短板,实现社会公义,分享经济发展红利,减少贫富差距等等。它的目标是实现持久的和平和共同的繁荣。

在起步阶段,“一带一路”主要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互联互通的突破口,消除目前制约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障碍和壁垒。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连接全球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更重要的是,基建能够振兴疲弱的实体经济,有效调控全球化1.0带来的经济结构问题,逐渐引导世界慢慢从过度依赖虚拟金融产品的当下,重新回到全球经济的根本——实体经济。

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道路桥梁等实体硬件的建设,它涉及的范畴宽广: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由此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新基建包含的软件建设,如供水、卫生、学校、医疗和保健系统等,都是惠及民生的工程,让普罗大众能够享受发展成果,这是全球化2.0与1.0的重要区别。

“一带一路”在资源分配、机遇提供上也避免了“强者通吃”的丛林法则。跟过去的全球化由大型跨国企业主导不同,当道路桥梁通信网络等实体硬件建设推进之时,也是当地重建小区、学校、医院之日。大量民间中小企业、特别是当地企业参与其中,将会避免利润过度集中于大型企业的原有全球化弊端。而基建的完善,也为更多中小微企业以至个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助推和谐发展

世界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身份认同矛盾激化、宗教文化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激进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在兴起。过去十几年世界打击恐怖主义所花费的资源和精力无数,然而成果却令人沮丧。以美国为例,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六个国家,美国进行过多次的军事介入,除埃及外,其余五国包括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和也门,均陷入长期的军事冲突甚至内战。反恐战争的后果,竟然反过来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滋长。战乱和失序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而西亚、北非等地的动荡局势,也祸及欧洲,为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民危机。

跟反恐战争的武力性质不同,“一带一路”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和平路径,不是拆毁现有的地区秩序,而是通过添砖加瓦帮助地区进入有序发展。“一带一路”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在尊重当地意愿的情况下共同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等项目为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帮助当地青年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看到前景和希望。通过经济社会的重建,协助这些地区重新与全球经济连结起来。最终在地缘经济双赢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可以有效消解地缘政治的零和博弈,解除战争威胁。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一个文明互通的基础设施,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奉献给世界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全球化方案。这是中华文明的智慧。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相当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礼”、“义”、“仁”、“和”,以德服人等理念,“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等文化胸襟,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这些睿智而包容的世界观,对于有效解决21世纪的文明冲突,引领人类走进和谐共融的地球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历史上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向海外输出精美的丝绸、瓷器等展现中华文化之美的东西,而不是坚船利炮。今天我们以自信的态度走出去,从被动的顺应世界趋势到引导世界健康发展,中华文化将与“一带一路”如影随形,为全球化2.0提供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价值观”。

时至今日,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新的文明复兴。今天我们需要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世界。其间,中华民族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中国应该有所作为,中国正在有所作为。(作者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原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

本文来自假相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718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