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是什么意思(电视剧一代枭雄讲的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多称之他为“奸雄”,赋之以奸诈凶恶的形象。尤其是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认为最能体现曹操的性格特点。或许曹操曾为夺取政权而不择手段,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铁面无情,但是不管怎么说,曹操最终能够在朝堂上执掌大权与他自身的奋斗和努力无不关系。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个拥有远大志向,不轻言放弃的人物。

在日本著名学者堀敏一的著作《曹操》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深刻、有血有肉的曹操。本书依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以及中日学者的研究论点为基础,简洁明快地阐述了曹操的生平与事功。

《曹操》:从顽劣少年到一代枭雄,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

从一个小小的文官最终成为位高权重的魏国公,从被人看不起的无名小将成长为一代枭雄,曹操的升迁之路到底经历了什么样曲折波动的故事呢?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曹操的奋斗史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让我们从堀敏一先生笔下的人物去寻求线索,从不一样的视角去发现个人成长,并走向成功的答案。

一、曹操的早期仕官经历

还是少年的曹操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说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进入官场做官,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据说曹操年少时曾是个放荡的无赖公子。或许曹操的顽劣不羁,与其性情有关,也与他的家世不无关系。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曹腾曾是皇帝身边的近仕官,其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朝堂中逐渐积攒了实力。但在那个时代,清流豪族与官宦、浊流势不两立。因此,虽然说曹操也算富三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势必会受到诸多的约束,他很可能会有诸多放荡的行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

然而曹操不是安于现状之人,他是有抱负的,并渴望摆脱家族对于自己的影响。因此,他有意向名士靠拢,希望能够融入这个群体。

《曹操》:从顽劣少年到一代枭雄,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

当然很多的名门望族对于出身宦官世家的曹操不屑一顾,可也有人注意到曹操的异于常人,并寄予厚望。此人便是东汉末期的名臣桥玄,后来桥玄将其引荐给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勋。许勋给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是因为许勋的这一点评,曹操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后来在许勋的推荐下,曹操得以有机会进入官场成为官吏。

不过,这些都只是铺垫而已,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够用实力说话。因此曹操很早就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关于少年曹操读书如何,书中笔墨不多。但从他后来的入仕之路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功底一定是不差的。

曹操经许勋推举被选为孝廉,很快又升至议郎。议郎是个文职,从任职的要求来看胜任者需要精通史书。试想一下,一个国家机构中的重要岗位应聘者势必众多,曹操能够脱颖而出,说明他本身也是喜欢钻研学问的。

另外,年轻时的曹操还著有两本兵书,分别是《兵书接要》和《孙子注》,这为他后期的领兵作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且在后来的行军打仗中,曹操也一直有读书的习惯,且赋诗作曲,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在后世流传。

也就是说曹操这一生都未曾忘却读书,始终在为自身做足积累,刷新认知,不断充电和提升自我。

二、曹操的举兵之路

曹操能拥有后来的成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从不认输,有一股拼劲。

灵帝末年,曹操被宣召,进入灵帝西园新设的军队里担任指挥官。从这时起,曹操的军事才能得到历练,并有了施展身手的机会。

但是一开始曹操便处于劣势,第一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并不高。那时,曹操被封为典军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因袁绍本身就是名门之后,有一定的实力,所以不管是地位还是声望都远在曹操之上。

后来,众人围剿董卓时,曹操也一同参与了以袁绍等人为首的讨伐战中。当时他被封了个很有意思的官职叫做“行奋与将军”。这个“行”字在那个朝代代表着临时任命的含义。这很有可能是袁绍一行人抬举他,而给了曹操一个所谓的称号。倘若其行军作战的能力被认可,他才有可能被正式任命为“奋武将军“。

另外,当时董卓的军队极其强盛,袁绍一伙人打不过,曹操曾提议展开持久战,将董卓于关中。但是,大家伙都很不屑,谁都没有理会曹操的建议。

《曹操》:从顽劣少年到一代枭雄,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

第二,曹操手中的兵力是有限的。在讨伐董卓时,曹操也带着自己的兵力投靠大部队。但是像袁绍那样的将军首领,手下的士兵有数万人,而曹操的人马全部算起来可能也不过五千有余。

这些兵力一部分来自于之前剿灭“黄巾军”时,残余党羽的投靠,另一部分则是曹操举兵起义时响应其号召投奔而来。

但就凭这仅有的兵力,曹操依然敢于闯荡天下。当时曹操引军西行,与董卓的部下在荥阳展开殊死搏杀,可不幸的是最后几乎全军覆灭,还身受重伤。但曹操并未就此作罢,重整旗鼓,继续起义。

后来,曹操在击退“黑山贼”的战役中有功,袁绍推荐其作为东郡太守。至此,他才有了可以与其它首领抗衡的地位。他不仅得到了属地,也拥有了其他良臣。其中,荀彧就是因为看好曹操的未来,从袁绍麾下投奔他的阵地,并在早期曹操开拓疆土的行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以后,曹操对战袁术,讨伐东邻的徐州牧陶谦,又在兖州之乱中立下大等,最后,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基本确立了他在华北地区的势力和威望。曹操没有惧怕困境,反而越战越勇,在一次次的实战中,积累经验,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春秋霸业。

三、曹操后期的用人策略

当一个人开始逐渐成长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曹操是极其稀才的,那么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并壮大他的统治集团,他又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笼络人才,宽容待之

曹操手下有位将领叫做魏种,他对其十分欣赏,并举荐为孝廉。当时兖州张邈造反一事震惊了曹操,他曾感叹:“唯魏种且不弃孤也。”谁知魏种听了这话,吓得直接逃跑。曹操大怒,认定非抓住他不可。后来,曹操生擒魏种,怜惜其才华,还是将他放了,允以重用。

还有一人,名叫陈琳,具有惊世文才。他当过袁绍的秘书,曾为其发布公告,抹黑曹操,这一篇檄文还被记载在《魏氏春秋》中。后来,袁绍战败,曹操将其俘获,但是不忍心杀掉他,最后收做臣下。

第二,尊重其才能,并能够虚心采纳他人的意见。

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做毛玠,当时曹操还在担任兖州牧的时候,他就向曹操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后来,在众人的商讨之下,曹操敬纳其言。这两项提议可以说对曹操之后的政权之路影响深远。

即便在曹操掌握实权以后,他还是以魏公国监国大臣的身份,而没有篡位。相较而言,以汉天子的身份施法号令更能博得众人的认可,并且这也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至于遭来更多的杀人之祸。

另外,当时曹操的军队缺乏物资和粮草,正是毛玠重视农耕、安顿军民的政策,使曹操的军事中坚力量不断强大。

《曹操》:从顽劣少年到一代枭雄,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

第三,注重实干,以业绩说话

曹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不问其出身,也不在乎他过去如何,而最看重的是他是否有真本事,能够做出业绩。这给了很多出身寒门、单家的能人才子诸多机会。

比如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曾隐姓埋名,混迹于乡野之间,因此他的言行举止被当时的名士阶层所看不惯。但这个人是个军事奇才,荀彧极力推举了他。曹操很看重他的才能,曾表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当然,对于那些只说空话,不做事的人,曹操也持鄙夷的态度。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是因为狂妄自居,多次触犯曹操的缘故,最后被杀。

总而言之,曹操这一生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充实的知识积累,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善于用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厮杀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此外他还颁布了屯田制、兵户制等政策来稳定军心,安抚百姓,并笼络各地方的豪杰贵族,来稳固自己的位置,加强国土的统治。在那个时代变迁的进程中,曹操留下了彪炳史册的伟业,对朝代的更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曹操这个人物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果想要更多了解曹操,了解这个时代下人物、社会的动荡变迁,不妨翻阅《曹操》这本书详细阅读。作为历史的初学者,这本书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值得一读。

只是,我们更应该知晓的是一个人绝不是完美的,他可能有过失败,也可能犯过错误,但他能获得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必定有其闪光之处。而我们更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不会因为世人对其的评价而对此产生偏见,那很有可能会让我们失去重新认识一个人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优点,扬长避短,以此明鉴。

本文来自曼安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690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