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非常小气、很少的钱都要和人计较,一般用“锱铢必较”这个成语。
为什么要说是“锱铢必较”呢?因为在古代,最小的计重单位就是锱和铢,6铢为1锱,4锱为1两。
“锱”和“铢”不但是古代的计重单位,它们还曾经是中国古代钱币的名称。
战国时期,秦国曾铸制使用过一种钱币,就是以货币计重做为称谓的,叫做“两甾”钱。秦国的衡制标准:一两是24铢,6铢为1锱,两锱即为12铢,12铢也就是半两。
后来,在战国中晚期,秦国又铸制了一种计量钱币,叫做“半两”钱。“半两”钱的使用时间,从战国时期直到秦和汉。秦国的“两甾”钱与“半两”钱,这两种钱的重量其实是一样的。
从汉代开始直到唐朝初期,中央政权铸制使用的计重货币,叫做“五铢”钱。
本文我重点介绍的是,战国到秦汉时期,使用了一百多年的计重钱币——“半两”钱。
历史上,“半两”钱的铸造和使用,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战国“半两”钱:
战国中晚期,秦昭襄王开始铸制使用“半两”钱。前面说过,半两的重量为12铢,钱币正面铸刻“半两”二字,它既是钱币的名称,也是钱币的计重单位。
安徽博物院展览《孔方兄的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展》
随着秦国不断东出、灭六国实现统一,“半两”钱便逐渐替代了其他六国货币,行用全国。后世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半两”钱,叫“先秦半两”。
二、秦朝“半两”钱:
秦国正式完成全国统一后,废六国各自使用的刀、布、贝等货币,重新铸制“半两”钱,由丞相李斯亲自用小篆在钱币正面书写“半两”二字。后世通称的“秦半两”,一般就是指秦朝建立以后铸制的这种“半两”钱。
秦“半两”钱。图片来源于网络
“半两”钱的形制是圆形方孔,它是从圆形圆孔的圜钱演变而来。圆形方孔钱的使用,确立了我国自秦朝开始,后续两千多年的钱币形态。
为什么钱币的形状,会最终统一在圆形方孔上呢?
研究者往往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解释,尽管正史之中并未就其形制做专门记载,但参考其他文献,以下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
其一,天圆地方说:钱币的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因此“天圆地方说”认为,圆形方孔钱代表有乾有坤、君临天下。
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将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与宇宙观和政治观联系在一起。
其二,技术学角度:中国古代铸造钱币,是将铜液倒入钱范中浇铸而成,成品后钱币的边郭(钱币的外边缘)并不圆滑,比较粗糙,需要锉磨。但锉磨时,总不能一枚钱币一枚钱币地修整,工匠往往用一根方形的长木条贯穿于钱孔中,将钱币成串固定,批量锉磨、修整。这时,方形的孔,则更利于固定钱币,修整外郭。
安徽博物院展览《孔方兄的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展》
此时,通行全国的秦“半两”钱,究竟有多重呢?
秦朝时,一斤的重量,约等于现在的250克,古时候是16两制,也就是说一斤是16两,一两是24铢。通过计算,1铢的重量约合现在0.65克。
那么,一枚秦“半两”钱的标准重量,约在8克左右。
但是,这一标准只是由朝廷制订的“国标”,由于存在铸币技术和人为减重等具体原因,我们后世所发现的秦“半两”钱,往往轻重差别比较悬殊。
三、汉朝“半两”钱:
刘邦建汉以后,为稳固经济,汉朝继续延用秦朝的“半两”币制。
由于连年战争,西汉刚一建立时,那真是国困民穷。
经济困难到什么地步呢?连皇帝出行,都配不齐四匹同色的骏马;老百姓的生活,就更是穷得捉襟见肘。
汉代的货币虽继续使用秦朝币制的“半两”钱,但由于经济危困,资源缺乏,生活水平极低,“半两”钱的币值和重量,显然过大,不适合当时的国民经济。为了解决缺钱的困境,朝廷允许在铸币时进行合理减重。
除此之外,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甚至还允许民间私铸制减重的“半两”钱。
汉“榆荚”半两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汉代铸制的钱币,历次进行减重。汉代的“半两”钱,在种类上,出现了“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等不同的计重钱币。
钱币计重降低后,用句大白话说就是:钱开始“值钱”了,那么相对的,物价也下降了。又通过“文景之治”,经过后世几代统治者的不断努力,从各方面逐渐扭转了汉初的经济衰退,恢复了国力,为后来“五铢”钱的铸制使用,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半两”钱的币制时代,从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直至汉代汉武帝统治前期,分别有“先秦半两”、“秦半两”、“汉半两”不同的阶段。
在下一期内容中,将介绍中国古代另一种计重钱币——“五铢”钱
======
热爱生活,读书写字,喝茶旅行,参观博物馆。
深读浅谈,说我理解的事物;格物致知,写我看到的历史。
我将随时更新。
本文来自南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678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