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取名板桥,原是因为在他家房后有一座木板架在护城河上的桥,他经常从这座桥上通过,也经常站在桥头看风景,于是他便以“板桥”“板桥道人”自称。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可用一个“苦”来形容。

他的一辈子,都在和离别贫穷打交道,年幼丧母,成年后丧妻丧子…本想考取功名,但却因贫穷不得不放下心中的志向,先去养家糊口,却因此成为了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等到他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之时,却已是50岁的知命之年。

在郑板桥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一直在向上生长的普通人。

尤其当看过《郑板桥画传》这本书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人这一辈子,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过成什么样,终究是一个心态和一个韧性。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郑板桥画传》的作者是出身湖湘书香世家的陈书良教授。陈教授系著名国学大师吴林伯弟子,一生承继朴学传统,曾任湖南省社科院学术委员、文学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本书是他耗费三十年时间对郑板桥进行研究的成果。

书中将郑板桥一生的轨迹与他的诗、书、画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一部更为立体的人物传。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郑板桥的平生经历也告诉我们:一辈子很长,在没有光明的时候你只需努力,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郑板桥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他出生于康熙32年,出生时家境就已衰落,生活比较困难。

更难的是,在他3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好在父亲娶的继室对他很好,弥补了他缺失的母爱。14岁的时候,继母也病逝了,随后照顾他的便是他的乳母。

在《郑板桥画传》中说:生离、死别,饥饿交织成一场网,笼罩着他整个的童年,给他留下了惨痛的回忆;但也有积极有益的影响,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关心民生的思想。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从成年后的做事态度上,总能看到这些影响在他身上起到的作用。

读书的时候,他很刻苦,20岁时就考取了秀才。只是造化弄人,在他23岁时,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郑板桥不得不选择辍学谋生。

好在那时候他的兰、竹、石画得十分出色,卖画成了养家糊口之道。只是碍于他没有名气,所以经常卖不出去,收入也不稳定。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困难并没有将他打倒,他决定开私塾谋生。

那时的他还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一心认为读书-科举-做官是一条光明大道,而私塾先生得要仰人鼻息,还要权衡各方关系,这让他很痛苦。

只是碍于生计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生活很难,全靠硬抗。

私塾的痛苦并没有缓解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在他家最窘迫的时候,他心爱的儿子去世了,祭儿也只能用稀饭。在他父亲去世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苦,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讨债的人不断敲门索还。

本本分分读书的郑板桥无力养活一家人,倔强的他便决心决定外出谋生,靠自己的智慧改变穷寒的局面。

于是他开始了十年扬州卖画生涯。

后来他在山东任上写的《署中示舍弟墨》中说:“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来追忆这段生活。

为了谋生,他不断学习,可见那时生活压力有多大。可是从他的50岁再回来看30岁,这段艰苦的研习岁月也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任何事情都没有白白的付出,所有的事情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回报。

36岁时,他去兴化天宁寺读书。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是以考举人、进士为荣,而且郑板桥本人也热衷于科考,要以天下为己任。

纵然随波逐流,但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这就是郑板桥的性格。

在这段时间,他不断默写经文,也正是如此,郑板桥创造了“六分半书”。

《郑板桥画传》中说,郑板桥创造“六分半书”是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亦是怒不同人之意。这在那个思想控制较为严厉的时代是很难的,但他依然选择做自己。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所以他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

到了雍正十年,也就是郑板桥40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乾隆元年,郑板桥44岁的时候中了进士。

从康熙年间的秀才,到雍正年间的举人,再到乾隆年间的进士,郑板桥经历了20多年的岁月,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磨难,才成就了这样的正果。

难得糊涂

郑板桥中了进士后,依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反而带他入仕的是他的书画才华。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那年他49岁,因诗画结交了慎郡王,也就是乾隆的叔叔,这才算是给了他入仕的敲门砖,当上了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官虽小,但总算是得偿所愿,能够施展抱负了。

郑板桥的到来的确是给他所管的小县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他从小出身贫寒,所以也懂得民间的疾苦,知道生活的不易,他出台各种措施帮扶穷苦的人民,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众所周知,邓板桥独爱竹,因为竹子具有坚贞不屈,生命力顽强的特性。而竹子正能体现郑板桥的心境。

可这样孤傲的性格在那个年代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他家的家庭状况也没有因为当官而有所改善。他的妻子说,一代做官七代贫。反而那时他在艺术界小有名气,卖画的收入高于俸禄。

再加上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这也让他萌生了辞官的想法。只是因为当地巡抚对他很好,知恩图报的他才一直坚持下去。

54岁时他调任潍县县令,潍县是个富庶的大县,在别人看来这是“荣调”,但是他过去后却更加憎恶这样的世道和官场。

他默默地观察着当地畸形的繁华,还写了《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在诗里无不透着对富豪穷奢极欲的厌恶。

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再厌恶他也没有将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甚至在工作中他愿意为了当地居民付出生命。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潍县上任几年,疫情、暴雨、蝗虫、饥荒接连发生,郑板桥目睹灾情,忧心如焚,开展了一系列赈灾措施,甚至在没有上级的批准下便开仓放粮。

有人委婉地阻止他时。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子遗矣。有谴我任之!

后来,他接连采取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当然也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只是本来就心生退意的郑板桥毫不在乎,因为他做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

后来他写“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这句话算是他一生劳碌,为官的总结,也给后世人以警醒。

61岁时,郑板桥被解职,离开潍县。他骑着自己的小毛驴,留下了一首诗,算是给做县令期间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终于能潜心作画,追求艺术的真谛了。

生活真谛

纵观郑板桥这一生,如果从整体来看他算是功德圆满,做了想做的官,画了想画的画。

只是从过程来看,大概就是拼尽全力才能过的上普通生活。

他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三个浅显的道理:

1、趁年轻时,做长期且有价值的事

在他家困顿之时,他学画学字学写作,都是为了糊口,但这些技能都伴随着他一生,甚至帮他结交到慎郡王这样的权贵,从而实现了为官的抱负。很多事现在做没结果,但如果坚持个几年,或许能带你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2、生活,不过就是看谁扛得过谁

郑板桥为了生计做私塾,但这不是他的梦想,可他依旧硬扛,因为现实不允许他任性。做官不开心,但依旧尽职尽责,行可行之事。随后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和后世的敬仰。

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遇到困难很正常,保持好心态就好了,如果不行,那就硬扛。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公平,强大了你就是天平,想让哪边重就让哪边重!

3、一辈子很长,厚积薄发才是人生

郑板桥的一生,一直是循规蹈矩,默默努力的。家庭困难的时候想办法赚钱,稍微有转机便想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人这一辈子,平步青云是侥幸,厚积薄发才是人生。不要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直接放弃,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

《郑板桥画传》这本书,图文并茂,文采飞扬,用40幅画和大量的板桥诗词串起了他的一生。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皓首穷经为一人,三百年前旧板桥。

在书中,你能看到一个疯疯癫癫的怪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有傲癖的穷书生、大才子、佛教信徒,一个狗肉饕餮家、爱神的幸运儿,一个学历过硬的七品“父母官”、酒徒,一个创新的篆刻家、“假画”制造者,一个不讨上司欢心的“糊涂”人、诗人,一个民间曲艺作家、大书法家、大画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狂人,一个兰、竹、石的苦恋者。一个多面性天才的人物,一个永远魅力四射的灵魂。

你也能看到一个普通人独自奋斗的一生。

郑板桥朝代(郑板桥朝代的诗人)

陈书良/著
高高国际/出品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陈书良先生出身湖湘书香世家,系著名国学大师吴林伯弟子,曾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学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先生一生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是目前国内知名的六朝专家,人称“六朝人物”。近年他又致力于古代诗文与人物研究,《郑板桥画传》系其中重要成果。

本文来自管理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514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