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晓超
千年运河,水波不兴,浪花依然。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浙东运河。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统治,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达余杭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将大运河截弯取直,使元大都与余杭直接相连。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在国人的心目中,就流淌着“三条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它们共同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其中的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都与河南密切相关,在中原大地形成“双河贯豫”的现象。
大运河河南段示意图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河南又是大运河流经古都最多、两岸文化遗产最丰富、主河道线路最长的省份。在河南,还有个奇特的现象:黄河与大运河一路同行,交相辉映。黄河自陕西潼关进入河南省,西起灵宝县,东至台前县,流经河南8个省辖市28个县(区),河道总长711km,与运河长度仅差25km,在郑州辖区两河交汇在一起,在洛阳、开封、新乡、焦作、濮阳等地则相向而行,“双河共舞”。进入新时代,又一项运河工程再度结缘河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就在河南的丹江口,然后一路北上,流经河南8个省辖市,河道总长约730公里。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河南的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
一
2020年2月,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提出一个明确要求:沿线各省尽快制定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措施,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战略部署。
保护大运河,制定出周密可行的管控办法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此项重任落在了省自然资源厅肩上,并明确了由省煤田地质局牵头组建编制工作专班。省煤田地质局听令而行,随即成立了由主管副局长担任组长的《大运河河南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理办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迅速抽调有关专业精兵强将,组建了编制团队。
编制团队的办公室设在三楼的大会议室里,宽敞明亮,设备齐全。正式进驻办公不久,墙上就开始悬挂编制工作进度表。表中详细列出了每周的时间安排、目标任务、工作进度、职责分工。近10个月的时间里类似的进度表共有36张。也就是说,项目组每周都有时间表来规范工作进度。每周完成哪些具体的工作?具体负责人、项目进度、完成时间、存在问题、如何破解?都在每周的周报文件中明白无误地列出,便于及时掌握,监督执行。
最初的编制工作暂定为2个月,后来,随着上级要求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加大、编制工作的深入以及保护和发展的博弈,工作阶段一直排序到36个。
部分周报
二
又是一个春风拂面的清明时节,正是阖家祭扫、缅怀先人的好天气。编制组的工作人员不敢奢侈,他们要把缅怀先人的亲情埋在心底,利用这大好时光,实地考察大运河。
第一站首选洛阳。
他们从洛阳牡丹大桥出发,沿途察看了洛河沿岸的城镇、村庄和建设项目,仔细分辨着每处的建筑风貌、建筑布局,为日后的风貌引导收集素材。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定要认真考察的。由于疫情原因,博物馆室内暂不开放。编制组成员只能从门缝里看,对于重要资料用手机顺着门缝拍。
2020年4月,疫情肆虐,中原大地到处充满危险,封村封城,出行不便,风险四伏。考察组并非不知道这些,但是,工作进度刻不容缓,流程图已经上报,他们别无选择,必须这样做。
果然,问题接踵而至。交通不便还不算什么,他们自带车辆,行动上可支配。到了吃饭时间,跑了几道街也找不到开门的饭店,冷冷清清的大街上,只能偶尔看到几家开门零售的小铺。日已偏西,饥肠辘辘,考察组的成员只能苦笑一声,查着人头买几包方便面。有两位成员平生最不喜食那弹簧状的东西,只好饿着肚子,继续下午的考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拿运河的美景充饥吧。
洛阳之行,考察组对运河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洛阳市区内的建筑多为隋唐建筑风格,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基本统一。运河北岸的建筑较高,部分为中高层甚至小高层。南岸正在治理当中,除旧布新,一派繁忙,部分村庄正在拆除,整体布局向善趋好。这为今后制定运河沿岸的风貌引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洛河段建筑风貌引导示意图
第二天,考察组对偃师、巩义进行了考察,重点是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的企业、沿岸村庄。考察内容包括两岸的建筑风貌,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地形地貌、河流走势等。在考察组的眼里,流经偃师的大运河两岸,部分地区保持着古朴的隋唐风貌,红柱白墙,如梦回大唐,这让编制组对制定洛阳地区的建设风貌引导要求有了初步的想法。
张鹏一大早就来到了办公室。简单收拾了一下办公桌,来不及喝口热水,就匆匆忙忙走出办公大楼,骑上自行车来到省林业局。今天是约定取资料的时间,其他厅局提供的编制资料基本报送过来,就差省林业局的资料,这次取到后,就基本“圆满”了。
张鹏是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前些天,省自然资源厅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了通知,要求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管控办法的编制工作,结合工作职责,提供相应的资料。需要省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是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具体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技术成果。张鹏已来过两次,弄得省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反复解释:“不是我们工作滞后,效率不高,实在是因为近期技术更新导致的原有技术成果存在坐标差,需要重新勘察汇总。运河保护,事关千秋万代,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
这一次,让张鹏感到很欣慰,省林业局提供的资料不仅可靠程度高,还附带了相关的文字说明。
前前后后,资料组收集的各方资料整整占满了一个柜子。张鹏将这些珍贵的资料认真整理归类,编号入档。他知道,《办法》刚刚颁布实施,今后肯定还有用得着的时候。
编制工作牵动着方方面面的心。各级领导十分关注,不断听取编制工作的进展汇报。具体负责编制任务的办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向省自然资源厅、乃至省政协、国家自然资源部的领导汇报进展情况。
汇报中,任凭负责人如何费力地连说带比划,总感觉还是没能把沿河两岸的现状、城镇布局说清楚。遗憾之余,大家萌生了一个念头:利用现代技术,制作一个视频短片,现场播放现场解释,这样更直观,效果也会更好。
想法得到领导支持。项目组很快聘请了专业的影视公司,在编制组的配合下及时完成了大运河河南段管控办法综合影视短片。虚与实的结合、画面与解说的互补,大大增强了对管控办法的理解效果。
编制组的全体同仁一开始就明确自己是在多个鸡蛋上跳舞。他们既要实现管控,又不能把任何一个鸡蛋踩破:
河南是国人的粮仓,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国家的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一个大大的“鸡蛋”,是绝不能触碰的。保护运河,要考虑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
河南又是一个内陆的欠发达省份。运河保护,必然涉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必然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冲突。如何把这种矛盾冲突化解到最小?
有水的运河段,往往也是风光旖旎、适合居住的地段。早就开始规划项目,地产商家也紧盯不放,跃跃欲试了。已经建成的姑且不论,已经规划的怎么办?开始建设的又将怎样处理?但凡涉及到眼前利益,再小的事也是问题。
为此,他们先是区分大运河沿岸土地的不同用途,分别把沿岸地段分为七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区、城镇发展区、生态控制区、村庄建设区和一般农业区等。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管控办法,因地施策,合理布局。
三
习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三个好”,始终是指导编制工作的基本遵循。
“保护好”。
千年运河,重在保护。有关大运河的生态文化遗址如颗颗明珠,点缀于运河两岸。隋大业年间的“国家粮仓”回洛仓遗址,是运河留下的鲜明印迹。影像资料显示,700多座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蔚为壮观。根据文献推测,一个单体仓窖可储粮50万斤左右,整个粮仓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全靠水运,自如进出洛阳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满足了国家粮食运输、军资调配和赋税、官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需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局限,极大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走向。
编制小组在制定办法的时候,充分吸收省文物专家的意见建议,始终把“保护好”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明确“大运河两岸各不少于2000米为核心监控区范围”。如此一来,仅仅是大运河河南段的有水段,其核心监控区就达到1200平方公里,进一步明确了监控空间和保护、发展范围。另外,大运河在河南段还有四条重要支流:百泉河、小丹河、贾鲁河、运粮河和一半的无水河段。历史上,它们与大运河一起,在转运物资、调节水源辅助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在制定《办法》时,针对重要支流和无水河段也进行了考虑。
“传承好”。
隋唐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状向南北延伸。其中,以通济渠为撇,南达杭州;以永济渠为捺,直达今天的北京,这是河南的骄傲!但是,骄傲的背后也有许多无奈。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河段或被夷为平地,或为村庄城镇占领。这里的运河,只能在古书、考古中寻找,这样的无水河段占了全省运河河段的一半以上。
传承运河文化,就要在运河沿线做足历史文化的大文章。这篇大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书上、课本里,还要使之变成“看得见的历史”、“活起来的文化”。
如何让运河文化“活起来”?编制组做了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风貌引导。即根据实地勘察的山川地貌、建筑风格,结合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在制定《办法》中,设定了一个“风貌引导”章节,具体内容是:
引导洛阳市重点打造隋唐东都京畿历史风貌,新建改建的仿古建筑采取隋唐建筑特征;
郑州市重点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多元一脉历史风貌。其中巩义市区仿古建筑要突出明清民居建筑风格,郑州市区要突出当地传统建筑特征;
新乡市区、卫辉市区重点打造水清流长、古城缀岸的卫源文化景观风貌。其中,新乡市区的仿古建筑应重点突出当地中原民居的古朴特征,卫辉市区的仿古建筑应突出明清的建筑风格;
浚县、滑县应在今后的城镇规划中,在恢复古代运河风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古镇的商贸风情,彰显古运河上桨声欸乃、舟樯帆影的古风流韵。
卫河段建筑风貌引导示意图
“利用好”。
省委省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在部署工作任务时,要求编制工作“站位要高、谋划要远、思虑要深。”
基于上述要求,编制组根据《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将大运河定位为:中华历史文明的展示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创新区、大运河文化开放合作先导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大运河河南段的发展目标确定为:打造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品牌,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高地,搭建“一带一路”的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为了突出不同河段的不同特质,实现每个河段都有符合自身特色的保护目标,编制组制定了分段引导性管控要求:
卫河段推动沿岸乡村结合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洛河段推动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融合发展;
郑州的索须河段建设夜航观光旅游带,打造河南 “千年运河” 文化旅游新名片;
运河保护,必然要与地方政府的发展产生矛盾。《办法》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后,就收到16个省直部门、沿线9个省辖市和三个直管县的88条修改意见,其中的多数修改意见是考虑地方经济利益的,毕竟河南仍属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制定管控办法,这注定要得罪人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当工作遇上阻力时,总会有人拿孟子的大丈夫气概勉励大家。
四
项目编制组的负责人吴晓丽一大早上班,就听说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昨天夜里,同楼办公的兄弟单位一位同事连续加班到凌晨,突然发病晕倒,至今还在医院抢救。
晓丽吓出一身冷汗。她不仅为同事的安危担心,也为这些天来他们项目组的工作状态担心。
吴晓丽是通过人才引进来到省煤田地质局的,工作不久就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这次被选派到《管控办法》制定工作小组并担任项目组的技术负责人,可见上级对她的信任。吴晓丽的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以前从未接触过“办法”制定这类涉及多门学科的顶层设计,压力与责任可想而知。
在西方神话里,存在一张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的截短,短的拉长。吴晓丽他们这个第一线的工作小组自从上了魔鬼这张床,就只能一切服从于工作需要,取消了周末、节假日,加班几乎成了常态。“现在有个词叫‘996’工作制。其实我们的工作状态早就突破了这个界限。”她事后这样解释:我们早上9点上班就已经是迟到了,晚上的加班也通常超过了9点。至于每周工作六天,对于我们更是一种奢侈。我们当时是整个星期都不休息,谁有急事谁请假。
因为每天的早出晚归,晓丽几乎见不到孩子。有天她因事晚走,不到2岁的孩子刚好睡醒。孩子硬是抱着她不让离开,眼见得时间已到不得不分手,孩子突然带着哭腔轻声唱出了一句最让母亲揪心的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坏……”
一转身,晓丽的眼泪就扑簌簌下来了。
同事昨晚的发病,给项目组的成员们敲响了警钟。晓丽担心大家的身体,也担心这个事件会影响编制团队的情绪,她不敢给大家说这件事,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份压力,开始规定:晚上加班一般不能超过10点,干不完留待明天继续。
“事实上,这也只起个指导作用。在编制最紧张的日子,突破晚上10点也是常事。”事后,吴晓丽这样回忆。
首都经贸大学的张杨教授对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颇有研究,项目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特聘请张教授为专家组成员,全程指导《办法》的编制工作。
会议室里,编制小组的全体同志与专家组的专家们聚集在这里,一项一项讨论编制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开展了多年,规范而严格,涉及到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是属于“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还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一字之差,意义却不一样。目前大运河的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比如,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渡河省级森林公园,均与永久基本农田相交叉,在分区时如何确定?需要依据什么样的规则?
运河两岸,文物古迹众多。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区与其他各区均有交叉,在分区的时候又如何处理?
讨论从下午两点开始,时钟却不知不觉地指向了凌晨1点,人人都有了倦意,但依然强打着精神。因为大家知道,中断势必会影响科学思路和频频爆出的思想火花。夜越来越深,大家热烈的讨论却没有减弱,陪伴大家的是明亮的灯光和一堆外卖盒子。
盛夏时节,大地蒸腾。编制组3名成员来到位于浚县、滑县的运河沿岸,再次领略运河昔日的繁华。
滑县北辛店街84号,紧靠大运河永济渠段。如今这里商铺相连,房舍错落。疫情期间,商铺显得很冷清。
在与当地居民的座谈中,他们了解到,这里的住户多是当年的船民,家家都有政府盖章的船员证,户户都用船运煤运粮食。上世纪60年代,河水越来越少,船上运输越来越困难,政府开始安排船民进工厂做工,运河上的生意才开始渐渐冷清下来。
大运河流经的土地上,有太多这样的人家。运河改变了历史走向,运河也滋养了两岸民生。
孟新华带队在浚县调研
出了北辛店街84号,工作人员介绍说,从这里出发沿河西行12公里,是浚县另一个与运河密切相关的小村庄——码头村。宋元时期,运河与官道在此交汇,船工、匠人、商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逐渐形成了村落。当年河道里暗礁满布,大的商船北行至此,必须起驳倒船、装卸转运,村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水陆联运”枢纽,大小船只停靠在码头能排七八里地,灯火通明,人称“八里明泉”。
村头的一棵槐树下,上了年纪的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向来访者说起陈年往事:
其实,他们的祖辈都是外来户,家家户户以跑船为生,主要向北京、南京运送浚县特产花斑石,也运石灰和粮食,换回京货和盐,所以,这里的人们特别爱说“鸡蛋换盐,两不找钱”。世事变迁,汽车普及,现在的年轻人不开船了,都去开车了。运输生意给这个村子带来了富裕生活。孟局长跟着村支书到村里转了一圈,看到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车辆,有的家庭大小车辆两三辆,两层楼上面的瓷砖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连续奔波两天,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成员,身披运河尘土,带着一身疲惫,心情充实而快乐,对大运河的人是也在逐步升级。
隋唐大运河刚从洛阳出发不久,就汇入伊洛河,再由伊洛河融入黄河,这种巧妙地利用自然河道,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体现出古代人的智慧。运河流出巩义,再从黄河里分离出来,在今天的郑州北部形成与黄河并行的奇观。这一段运河现在叫索须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当地政府正在谋划加大治理改造,做大文章。
运河继续向东,就隐身不见了。为什么?黄河泛滥,地面抬升,当初的运河古道已经沉入地下深处,有的河段上面正好覆盖着县乡道路,当初的水路变成了旱路。至于通向北京的那一捺,过了黄河几十公里范围内,郑州通往开封的那一段,目前还没有找到运河准确的位置。所以,在大运河的示意图上,人们只能看到这一段无法标注的空白。
其实,为了运河的明天,很多人都在做着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连续3年坚持以“隋唐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为提案,带领团队成立了大运河研究院,争取了专项研究基金,集结编印了《大运河文化论坛论文集》《隋唐运河故事》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北京、洛阳相继召开高规格的大型研讨会,有力推动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国家规划。这次得知要编制大运河管控办法,多次应邀前来指导,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并且他在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呼吁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建设大运河索须河段夜航观光带,打造郑州版的“黄浦江”、“秦淮河”,继续阐述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观点,发挥河南在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资源与技术等优势,助力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
五
运河保护,自下而上,几乎是出奇的一致。
浚县的码头村,全村人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当下,党支部书记段利正带领村里几位老人编纂一本《码头村志》,将当地风土人情、文物古迹、重要事件等,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村里的乡贤说:“写好村志,就留住了我们村的根。”
在浚县的顺河村,编制小组曾组织过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村民们普遍赞同开发传统村落。为此,村里邀请专业人士做了一份详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在第一轮的《办法》征求意见时,编制小组提到保护大运河会有许多限制性规定,可能会影响到沿岸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看法出奇的一致:“我们祖祖辈辈靠大运河生活,运河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就好了。”
“这就是民间对运河保护的文化认知。有了这种认知,我们的运河保护办法的实施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对此,管控办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十分乐观。
滑县道口古镇是运河古道上的重要码头,如今,6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保留着他们小时候的记忆。鹤壁市委原政研室的副调研员田贵森从小就生活在道口镇,回忆起童年的运河:“船灯如繁星,水清见鱼虾。”如今,滑县古城修复正在进行中。 改造期间,遇上了诸如同和裕银号、县百货公司这样的古旧建筑,也有民居木板房这样的破烂危房,更有西纸厂、道清铁路这样的工业遗存。滑县县委县政府不温不火,见招拆招,秉持的就是一个原则:严谨细致。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大运河传承保护的强大动力。
2014年6月22日,国家正式宣布大运河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世界遗产委员会前主席克里斯蒂娜·喀麦隆定义大运河是“真正的奇迹”。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保留风貌、连接未来。
2019年 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再次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指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一批精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来自世界的、国家的、省委的要求,如浩荡春风,抚慰着运河保护的方方面面。
2020年12月的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大运河河南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办法》,随后,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正式下发实施。
六
运河流进新时代,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是典型的依运河而生、靠运河繁荣,曾以木版年画闻名于世。如今,这项传统手艺正在经受着现代工艺的冲击。当地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个永恒的话题,文化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他们正在积极谋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让这项独门绝技与大运河一同走向世界。
台前县位于河南版图的东北角,元代大运河流经这里有10公里。《办法》正式下发实施之后,台前的县委书记看到了发展的契机:
孟新华带队在台前县调研
这1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对于台前意义太大了!总书记的指示、国家的规划、文旅事业的发展、全省的保护,样样的含金量都够台前人民享用。我们打算抓住契机,打好文旅这张牌。
至于如何出牌?县委书记胸有成竹:历史上台前段是京杭大运河穿越黄河的咽喉,两大河流交汇,正是万人瞩目的焦点。我们打算疏浚运河航道,增加景观设施,实现京杭大运河台前段旅游通航。
其实,编制组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目前还面临一个运河穿黄的技术性难题。一旦这个技术难题有所突破,可以预见此项文旅产业带给台前人民的巨大福利。
运河流经郑州市惠济区的河段现在叫索须河。此河段水草丰茂,生态宜人。郑州市分管文旅的副市长多次与编制小组负责同志交换看法:
郑州位居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建设中心城市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但是,郑州又是一个车轮上的城市,太方便的交通让郑州留不住游客,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发展夜航旅游肯定是一个良策。
夜航项目在全国已不足奇,但是,人造景观多,历史文化景观少。郑州在这方面得天独厚。运河两岸的历史遗存比比皆是,特别是隋唐运河巧妙地利用了鸿沟的地形地貌,大大增强了夜航吸引力。多数国人知道当年的楚汉相争,知道楚河汉界,知道鸿沟的历史影响。但是,多数人不知道鸿沟在哪里,不知道郑州在历史上其实是水运的枢纽,不知道隋炀帝多次扬帆下江南是从荥阳起航的。
“那么就请来吧,这里能满足你这些历史好奇与文化认知。”如今,这种共识已经纳入郑州市的文旅发展规划。
“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关于运河,总书记引航指路,各个部门大力跟进。特别是国家的文旅部门,只要项目符合条件,规划符合要求,投资与政策都不成问题。“别的姑且不说,仅仅是无息和低息贷款,就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副市长对经济当然不陌生。
大运河沿岸的修复保护工作也乘着《办法》的东风进一步向善向好。
滑县、浚县两地广泛开展合作,秉承“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保护理念,依托大运河共同打造“黄金水道”。“云溪燕语卫水舟”曾经是运河八景之一,如今浚县正在借助现代工具着力恢复这一自然景观,成为一道逛古城的必选项目。此外,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新郑郑韩故城、偃师商城等多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逐步向公众开放。洛阳在洛河边、瀍河畔建设运河主题公园,致力于保护修复一条“有水的运河”。郑州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展现着诱人的魅力。商丘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以“9河3湖”迈向“以水润城”的城市提质目标。
专家们预测:省委省政府要求制定这个大运河河南段核心监控区管控办法,就是要在总结之前的良好做法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通力合作,让大运河的保护传承更加科学规范,全方位建设发展。“为运河保护传承的篝火再添一把柴薪!”
编辑:蒋晓芳
本文来自季末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496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