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传播(精准传播定义)

作者:陈斯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深入实施,如何以文化为基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要目的,从“传播什么”“通过什么传播”“谁来传播”“怎样传播”等角度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传播的中华文化底色。

强化内容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入手,解决好“传播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二是要积极探索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共识融通之处,促进相互观照。用中华文化中的“尚和合”“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阐释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大倡议,以及新时代多边主义的理念和实践。三是要创新文化概念、文化范畴、文化表述,加强宣传推介,让世界了解中国故事,感受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

强化媒介建设,打造立体式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解决好“通过什么传播”这个关键问题。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善于利用新兴技术,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传播融媒体平台。二是充分激发民间创作活力,扶持、培育一批内容翔实、形式多样、制作精良的民间自媒体平台。发挥自媒体平台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用户更活跃的优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三是做好中华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工作,把更多优秀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出去,以文化之、以文共情,让世界更深入地感受中国的多元文化。

强化主体建设,建设全方位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要解决好“谁来传播”的问题。最直接、最深层次的国际传播,往往源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高校、群众等多元主体力量,多角度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一是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投建海外文化中心,承担人文交流项目。以发展饮食、服饰、建筑、民俗、旅游等“小切口”,实现文化传播、理念融通、文明互鉴的“大作用”,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众多专家学者的作用,利用重要学术会议、外国主流媒体平台积极发声。同时,高校还应着力加强新闻传播、小语种、对外汉语、比较文化、国际问题研究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三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和各类知华友华人士的作用,在与他们加强沟通联系的过程中介绍中国的变化发展,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

讲求方式方法,营造亲诚惠容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氛围。传播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必须解决好“怎样传播”的问题。我们既要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要以谦逊谦和的态度尊重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特色。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在强调各国各民族文明互鉴互融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方面,要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采取分区域、分国家、分受众的不同传播方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创造更多具有全球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458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