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云也退
那个人在草稞里蹑手蹑脚地走,仿佛用皮肤吃掉了所有冒出的响声。他从牛的身边走过,从马的身边走过,牛马视而不见,照例吃自己的野餐。他两眼紧紧盯着地面。牧牛人、放马人,看着自己的领袖如此专心,感叹说:禹马牛,不相及也。
禹是在做什么?古代部落酋长,之所以能被推为领袖,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特长或做出了某种开创性的功绩。比如发明了用火的那位,称炎帝;推广了采摘种植的那位,称华;推广农耕生产的那位,称夏。禹的父亲,据说是渔业的带头人,就叫鲧。还有一项工作,需要绝对的安静、细心和勇敢——捕蛇,代表人物就名“禹”。
虫字造出之后,顶上添一撇,就指一个吐信的蛇。用两手拢起来捉蛇,即为禹。捉蛇是很重要的工作,捉蛇可为畜牧和农耕奠定基础,更显个人的勇武;这种勇武,比起伏击猛兽的勇武而言,更为少见。
如常言云:宜敲山而震虎,毋打草而惊蛇——这说明捉蛇实在比伏虎还难。伏虎要惊吓,人作为善于合作的高等动物,是最善于扰攘惊吓的,一群人手举火把,蹦跳龇吼,不必讲话、沟通,只要发出噪音,还能从中找到巨大的快意。反过来的,捕蛇却是一个人的工作,孤独而危险。
跟禹有关的字都反映禹某方面的形态。唐人宋璟的诗《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中有句“禹行山启路”,这是说禹有铺路之功,造字“踽”,表现一个人独行;造字“属”的本义则是定睛观察,紧紧跟随,又是一个捉蛇人的样貌。禹马牛不相及,蕴含着人民对禹的大敬意,也是对专攻一门技术而心无旁骛的人赞美。
禹治水的时候,留下了“三过家门不入”的著名传说:我们可以看到,禹所表现出的代表性的品质,一直是消极的“不做什么”。捉蛇者不炫耀,没有人会把蛇皮穿在身上,或者抬着蛇到处游行。到了治水时,禹的方略跟他的父亲鲧相反:鲧做的事情是看得见的:修建堤坝,阻挡水流,平地起了建筑物。禹所做的,挖开渠道,让水变向,表面上则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禹的儿子叫启——“开端”的意思。禹为启做了准备工作。如果有禹的耐心,和他治水时的那种准备千秋万代不动声色的作派,启恐怕不会想到要去奠立一个王朝。但是这一步总得有人迈出。
“禹马牛不相及”这一短语,后来讹变成了“風马牛不相及”,双手捉蛇的“禹”被写成了“風”。由于实在看不懂蛇跟“風”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短语的本义也就失去了,人只能从最字面的意义上去理解这六个字,当然也是最粗浅的。不过它本来的寓意也可以从别的途径去领会,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学习大禹抓蛇的事迹。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南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313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