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碍于文化水平不足,所以接触的文学作品有限。笔者最早接触到的近代作家,便是朱自清。在朱自清的散文集里,有几篇提到了美食。如朱自清的《吃的》,就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学以后,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背影》等文章。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朱自清先生,笔者从书摊上购买了朱自清文集。08年时《朱自清传》出版,笔者第一时间购买了一本,自此开始研究朱自清先生之生平。
七十一年前,一代文学巨匠朱自清先生猝然离世,终年五十岁。虽然,没能与朱自清先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在拜读其作品时,笔者往往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相见恨晚。因此,笔者对朱自清先生的研究,比对其它文学家更多一些。
身边的一些朋友,乃至家里的长辈的认知里,都觉得朱自清当年离世,是因为拒绝领受美国人援助的免费面粉,不肯折节,宁愿饿死。每每提到朱自清先生晚年的困顿,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美国面粉”。究竟是什么,让大多数人产生了这样的认知呢?
答案是:教科书。
不知现在的初中课本中,还有没有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里,主席这样写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之所以大多数朋友认为朱自清先生是饿死的,大抵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提到了两个人,分别是闻一多和朱自清。闻一多的死因比较明确,是被国民党谋害的,而朱自清患病也是确有其事的,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亦非空穴来风,但说朱自清是“饿死”的却有失偏颇。
那么,朱自清先生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
朱自清,本名朱自华,号秋实。朱自清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朱自清先生的大学专业是哲学,却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开始写作,最终,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成为一代巨匠。1925年,朱自清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讲师。英国留学归来后,朱自清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到抗战胜利后,许多有识之士展开了民主运动。
对此,国民党对民主运动者进行了血腥镇压。在国民党的迫害中,与朱自清交情匪浅的闻一多、李公朴先生相继遭遇不测。好友的境遇,让朱自清悲恸不已。
当时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大多数城市经济萧条。
国民党政府发行了一种名为“金圆卷”的货币,然而,此货币并未缓解雪崩式的经济危机,一时间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糟糕。
所以,为了安抚知识阶层,国民党当局向知识分子发行了配购证。凭借这种票据,知识分子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买到美国人支援的面粉。显然,国民党当局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堵住知识分子的嘴巴。对此,许多大学教职员工进行抵制,拒绝使用该票据购买廉价面粉。
1948年6月18日,吴晗来到朱自清的家里,除了拜访友人之外,吴晗还带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向好友倡议抵制配购一事。
宣言的原文是这样的: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予)的。
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值此之际,朱自清的胃病已经相当严重,他的身体空前虚弱。即便此时朱自清需要精粮的调养,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宣言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据说,当时的朱自清先生,已深受胃病折磨,他的体重已仅剩三十八公斤。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从朱自清先生的日记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决心。
拒绝领受救济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严重的损失呢,“六百万法币”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当时的物价膨胀相当严重,据文献记载,1949年五月,一粒米的价格已与130金圆卷持平(注意是一粒米)。通过换算可知,“六百万法币”并不算什么天文数字。不过,对于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笔开销仍是不容忽视的。
少了这“六百万法币”,朱自清一家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这并不代表着朱自清会因此饿死。在其晚年的日记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关于饮食的描写。
“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仍贪食,需当心。”“食藕粉,即呕吐。”
朱自清先生的晚年生活中,经常能吃到藕粉、牛乳这些食物,而且时常“贪食”,这些都足以说明朱自清不愁粮食。
不过,这些文字也直接说明朱自清的胃病已经相当严重,饮食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巨大的痛苦。
那么,朱自清先生的胃病是何时所患,与他晚年的贫困生活是否有关呢?
根据文献的记载,朱自清的胃病实属老毛病。在朱自清年轻时,就已深受慢性胃病之困扰。
1938年,朱自清一家团聚。当时的朱自清,不但担任了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还兼任了西南联合大学的国文系主任。只不过,朱自清的胃已经出现状况。因此,在学校任职一年后,为了能一心一意地从事学术研究并调养胃病,朱自清先生辞去了两个学校的主任职务。
两年后,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朱自清将全家人送往成都:
一是因为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是成都人,对当地比较熟悉;
二是因为成都的物价比较便宜,适合生存。
孑然一身的朱自清,因为生活上无人照料,于是,便与他的学生一块吃食堂。当时学校大厨房烹饪的糙米饭,里面并不完全是稻谷,里面除了谷子之外,还有糠、秕、稗、石、砂,甚至还有人吃出过老鼠屎,真可谓应有尽有。即便蒸熟了,也能从米饭里闻出一股令人想吐的霉臭味。学生们苦中作乐,把这种糙米饭叫做“八宝饭”。
朱自清毕竟年事已高,加上他的胃很难承受这样的负担,所以有时朱自清会在学校外面“开小灶”。当时的物资水平有限,所以朱自清开的小灶无非是在城里买的烧饼或面包,有时朱自清也会自己熬一些米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朱自清的胃长时间得不到调养,所以胃病经常恶化。有时胃病犯病时,朱自清连一口饭也吃不下,只能煮熟一些蔬菜,在嘴里嚼碎后再吐出来,吞咽一些菜汁。
现在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不论是患上慢性胃病还是急性胃病,都有对症的西药,患者不必承受太多的痛苦。然而在当时,朱自清的慢性胃病无法痊愈,他的身体逐渐消瘦,思想上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闻一多生前时常与朱自清在一块闲聊,某天下午,两人照例凑在一块聊天,说到了人寿保险的话题,进而又说起了每个人的年寿。
闻一多对自己的寿命信心满满,对朱自清说道:“我觉得我活到八十岁没问题,因为我的父母都活到了八十高寿。一直以来,除了伤风之外,我从来没有患上什么疾病,活八十不算难事。”朱自清却忧心忡忡地说道:“你的身子强健,活到八十没什么问题。清代考据家的寿命都比较长,可我就不一样了。我觉得,只要能活到七十岁,我就心满意足了。”
说到这,朱自清突然摇了摇头,又思量了一会,自言自语道:“七十岁还是太强求了,我觉得活到六十岁也能接受。”然而谁都没想到,即便是六十岁这个不算太高的寿命,朱自清也没能盼来。1948年八月六日清晨,朱自清突然觉得胃部不适,进而腹部剧痛。被送往北大医院抢救时,大夫及时诊断出胃穿孔,并于当天下午进行手术。
手术的效果很好,没想到不到几天,朱自清的肾脏又出现了炎症。十二日早晨,朱自清的肺部出现炎症,胃出血复发。当日11点,朱自清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胃病是陈年顽疾,其死因并非饿死。
当然,主席文章中所说的“宁可饿死”亦所言非虚,在宣言上签下自己姓名的那一刻,朱自清先生的心中必然做好了饿死的准备。
朱自清故居在江苏省扬州市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
参考资料:
【《朱自清之死》、《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本文来自盼夏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306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