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是哪个部位(柳梢是哪个部位图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春天一步步走近,万物即将复苏。很快,迎春、连翘、棠棣、玉兰、杏花……又要在枝头开始一年一度的怒放,而常常在这个时节端起镜头捕捉花儿们动人身影的杨弘远先生,远离我们,已十载有余。

同杨先生的结识,源于2003年前后为他联系一本译著的出版。同杨先生有较多的交往,则是因了2006年前后开始一点点落实的《植物生殖寻幽探秘》的出版。

很早就听杨先生说在筹备写这么一本书,要把植物生殖生物学介绍给读者,让尽量多的人了解这一学科及其发展。那时,《植物生殖寻幽探秘》这一书名还没有定下来。

植物有性生殖是植物一生中最为曲折、复杂与深奥的发育过程,是当代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前沿研究热点,与农业中的育种、栽培以及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杨先生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的大家,在这个领域里,也确实缺少一本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介绍这一学科的书。一个大院士,主持过很多重大研究项目,获得很多国家级重量级奖项,在这一基础研究的专业领域里造诣极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想把自己对这个学科的钻研的收获,以及其他科学家的成果总结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甚至喜欢这个学科,以此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这样的想法,是多么难得。

这个学科专业性比较强,无论再怎么“普及”,终究学术性会很强,如果定位在学术性和科普性兼具的专业普及性著作,那么,在组织内容、选择材料以及遣词造句方面,对杨先生来说,应该相对容易写作。经过反复斟酌,杨先生定下了写作提纲和原则,按照提纲逐章展开。每一章前,都加了“引子”,所有的内容,无不句斟字酌。

考虑到书稿的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达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杨先生建议这本书全彩色印刷,力求图解与照片简明精致、色彩美观。他根据行文内容,准备了很多图片。书中的每一幅图片,都是杨先生和夫人周嫦先生精心选定和制作出来的。为了让出版过程更顺利,在交稿之前,杨先生就通过我和排版人员沟通,专门问清楚排版时对图片的要求,还发了好些图片过来,请排版人员审定,看什么样的格式最好。

后来交稿时,杨先生交了两份图稿,分别是两种格式——就是为了排版方便。杨先生和周先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的图都是自己一幅幅在电脑上绘制或者加以处理,又不断修改而成——这本书里,图片一共七十余幅之多,约一半彩色图解都是由周先生在电脑上一一绘制而成,其余则为照片。交稿后,在最初设计版式时,杨先生多次就颜色配置、标题字体字号和用色深浅,以及书眉、图片和注解的摆放等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设计师多次交流,最终定下的版式与书的风格十分相称。

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关于文献的标注和引用、索引的标注和制作,以及某些数字和标点的用法,杨先生也都一一与我交流,力求达到既符合规范,又方便易用。

书稿进入排版环节以后,由于杨先生的图稿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而在软件处理和文件重新输出的过程中,重植的字有些发生了小错误,个别图片的边缘也出现了与原稿不符的情况,杨先生都一一耐心指出。为了更方便的交流,我数次把校样用PDF文件格式发给杨先生,杨先生一次次不断审阅PDF书稿,后来杨先生还学习了在PDF文件上标注修改建议的方法,使得校样修订更加快捷。无论发给杨先生什么问题,杨先生每一次的反馈都很快。2009年9月,《植物生殖寻幽探秘》问世,陆续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我打心眼里高兴,为杨先生的心血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也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本书的出版。

杨先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谦和而宽宏大量。图解中的文字需要重植,有些错了,有些脚注“跑版”了,这些小问题,有时并不能一次完全纠正。杨先生在看不同校次的校样时,一次次指出一个个小问题——对他来说,每次都将书稿校样完整阅读一遍,不断发现一些并非原稿带来的小错误,是非常辛苦的,但他除了提醒我们各个环节应当注意以外,也几乎没说什么——他理解并且谅解我们的工作,给予我们的是最大限度的信任和支持。

这本书,就是他的一个孩子,从始至终,无限关爱。

在协助杨先生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大师的治学严谨态度和大家风范。杨先生和杨先生的著作,是这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一缕清凉而温馨的风。在出版的过程中,我不是一个编辑,而是一名学生,学习杨先生的认真和负责,学习他的谦和,学习他的尽心尽力。

书出版后不久,杨先生考虑要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版,通过“走出去工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学科,他也已经开始翻译,我也帮着做了一点联系的工作。

2010年4月,他身罹恶疾,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与病魔的斗争上。书的翻译,暂时只能中止。他乐观而科学地与病魔进行了斗争,并对周围人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帮助充满感恩。2010年11月18日,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曾经期待奇迹出现,希望他能康复,能和家人共度更多幸福的晚年时光。我也想从编辑的角度帮助他做更多的一些事,例如,尽可能扩大他著作的影响力。他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再也不能为他做些什么。但是,那本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书,始终在那里。我期待,未来,这本书能真正走出去,在很多人的努力下。是金子,总会发光。

2011年4月,我离开原来的出版社,去一家英文医学期刊当编辑。虽然在此前十年的学术专著编辑工作中学习和积累了不少医学专业知识,但新的工作确实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我常常会想起杨先生,想起他的认真、谦和、尽心尽力,想起他年逾古稀仍坚持学习和掌握各种电脑软件并应用在自己学术研究中……像杨先生这样去对待工作,又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

其实,杨先生对工作,并不只是认真,而是全心全意的爱。他毕生从事植物有性生殖教学和研究,不仅认真做学问,对植物世界更有最真切的热爱,特别愿意把这个世界的美和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逢年过节,常常能收到杨先生发来的植物幻灯片——他拍摄了各种植物的植株、花、叶、枝和果实,注上简明扼要的说明,做成一辑辑幻灯片,帮助观者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特性。有时,他出门又有了新的收获,也会迅速发来共享。记得武广高铁刚刚开通,杨先生和周嫦先生坐高铁去广州,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里游览,就拍摄了不少那里独有的植物,然后我们就跟着一饱眼福。只可惜鲁钝的我,并不能记住那许多的植物名称和特点,每当在哪里看到不太认识的植物,我就会想,回头要从电脑里边调出杨先生的幻灯片来好好看看。通过那一帧帧精美的幻灯片,我不仅长了许多知识,还深深感受到与杨先生成为朋友是何等的受益与快乐。

周嫦先生写作了《科学家讲故事》儿童科普读物系列,以儿童故事的形式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及人文精神。杨先生知道我家小儿正处于认字念书的年龄,就给他寄来其中的一册《花仙子传奇》。周先生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植物学知识以及人性的真善美娓娓道来。书里有很多花的照片,都是杨先生在各地亲手拍摄的:映山红、旱金莲、牡丹、蔷薇、荷包花、婆婆纳、扶桑、郁金香、绣球花、非洲菊、龙吐珠、马蹄莲、三角梅、矮牵牛、蜂恋花……千姿百态,色彩逼真,为故事增色不少。这本书,我同小儿反复读过多遍,小儿多次托我告诉杨先生和周先生,“书很好看!我很喜欢!”

2011年年初,收到了周先生寄来的《奇迹,真是奇迹》。周先生告知,这本书是儿童科普读物系列的第四册,实际上是杨先生、女儿杨青与周先生合作的作品,里边有杨先生和杨青拍摄的相片、还有他提出的修改建议……同时将分两次发送幻灯片《观果拾趣》、《观茎观根亦有趣》,这些也是他们三人合作的作品。周先生在邮件里说:“它们寄托了我们对杨老师的深深怀念,也表达我们全家对大家的真挚谢忱与祝贺!”

杨先生确实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的爱,他传承的知识,将永存人间。

不曾领受到杨先生的更多教诲,只是有幸曾经给他的书做过责任编辑,已经受益匪浅。如今不可能有机会再同他说谢谢,唯一能做的,只是好好地走以后的路——这也许也是杨先生对所有后学的期望吧。

斯人已逝,春天依旧会随着四季轮回来访,芳菲世界总会随着春天的来临逐渐万紫千红。虽然我再也不可能收到杨先生的只言片语,但我知道,在柳梢,在玉兰枝头,在海棠丛中……处处都会有杨先生微笑的容颜。

柳梢是哪个部位(柳梢是哪个部位图解)

本文来自单身泽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3659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