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100周年华诞这一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这一年,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一边与疫情作斗争一边推进各项工作。这一年,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与国家的整体教育事业一道,取得了长足发展和骄人成绩,但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呈现出了自身特殊性。值此岁末年初,回顾2021年我们关注的民族教育重点话题,以此为基础展望2022年民族教育的发展。
关注:促进固脱防返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全国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的小康。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脱贫攻坚战中党中央交给教育系统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使命和长远优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民族地区教育系统的全力攻坚,到2020年底,包括52个未摘帽县中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通过精准施策,真正做到了“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圆满完成了艰巨的历史任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我国迈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和有序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教育部等四部门也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延续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民族地区教育又迈入了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为返贫防控的关键期,也是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过渡期。”2021年,对于民族教育发展而言,也意味着新起点、新机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我们重点关注了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主题。尤其是以“三区三州”、集中特困连片地区为代表的民族地区,作为过去脱贫攻坚时期最难啃的“硬骨头”,现在“固脱防返”的重点区域、乡村振兴的核心地区,更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建立稳固的防返贫长效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发挥好教育扶贫的战略性、奠基性、引领性和延续性作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同时,如何以文化兴村、人才强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关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
“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地区和多民族省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认同,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重点工作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在讲话中指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为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进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仅贯穿2021年下半年的工作,更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0月15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的基本原则是“民族文字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并对管理运行机制,编写修订、翻译(编译)原则与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强调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编写修订和翻译(编译)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在选用使用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材选用使用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通报结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年,我们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目标着眼,从细微之处着力,关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 “五育并举”、以德为先,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让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实现相互欣赏、共同成长的目标。
关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创新的基本内容,清晰阐释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与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与工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条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见》强调,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要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点,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我们必须全面深刻认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只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各民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才能汇聚成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合力。
针对我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这几年,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开启“新征程”。大力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从2018年5月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以来,通过整合资源、多方筹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惠及学前儿童40余万人,共创新设立“一村一幼”2800多个,开办“一乡一园”348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5年的55.4%提高到目前的85.02%。青海省注重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专门制定了《青海省国家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学研究行动计划(2020—2023年)》,积极实施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全面运用省内外教育资源,提升各族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力,让区域升级发展模式,让语言扶贫赋能当地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
阐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义,挖掘更多来自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关注: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构建起了职业教育“技能扶贫”新模式,助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几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中高职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撑。如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甘肃省抢抓打造“技能甘肃”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省内成立了“技能甘肃”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体系和坚实保障。四川省自2009年启动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至今已经实现涉藏州县和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县全覆盖,探索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青海省充分利用“东西协作计划”对口援青工作机制,成立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成长平台。上海市与青海省果洛州建立了上海·果洛职业教育联盟,现代职业教育迸发出更强劲的生机活力。
这一年,我们关注民族地区如何抓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难得契机,朝着有特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关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与此同时,其他民族教育发展的话题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教育对口支援、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都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
展望2022年,民族教育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转变观念主动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应从硬件和制度建设转向铸魂育人。在办学条件已经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下一阶段的重心应转向“人”的发展,在“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民族地区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国家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加强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和教师培训,以国家语言文字为载体和媒介,完善和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应用前沿科技,激发师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充分挖掘政策红利,通过对口支援、资源共享等模式,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返贫防控与乡村振兴有序对接,与全国各族多元文化共生,实现从“规模发展”向“精准发展”的转型,从“输血”向“造血”再向“生血”的目标过渡,从“单打独斗式”向“组团式”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实现“志智双扶”的可持续发展。稳步有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
(作者王学男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绍芬系《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主任)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1期)
作者:王学男 吴绍芬
本文来自歌伊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3323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