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怎么读什么意思?遏怎么读

曷「遏」075

八音遏密,◆《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謂[堯]死,天下為之舉哀,停止作樂。後以“八音遏密”指國君(或國家元首)去世。○[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明年冬,鼎湖弓劍竟棄臣民,八音遏密矣。”○[柳亞子]《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志哀》詩:“奉櫬南歸四載遙,八音遏密寄哀思。”

逼遏,◆逼迫壓制。○《宋書?鄧琬傳》:“窺窬畿甸,逼遏兩[江],陵上無君,暴於遐邇。”○《陳書?宣帝紀》:“逼遏商賈,營謀私蓄。”

蹙遏,◆阻擋,遏止。○[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蓋以下有沙潬,南北亙連,隔礙洪波,蹙遏潮勢。”

抵遏,◆遏止。○[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其沿海文武將吏,有能連次鏖戰、抵遏賊鋒、阻賊下船不得登岸者,雖無首級,以奇功論。”

底遏,◆遏止。底,通“抵”。○[明][袁宏道]《送觀察侯公序》:“如蟻之集羶而莫可底遏。”

杜遏,◆禁絕,阻止。○[晉][葛洪]《抱樸子?明本》:“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道家之業也。”○[晉][葛洪]《抱樸子?仁明》:“夫心不違仁,而明不經國,危亡之禍,無以杜遏,亦可知矣。”

斷遏(断遏),◆阻攔隔斷。○[晉][陸雲]《答車茂安書》:“斷遏海浦,隔截曲隈。”○《南史?循吏傳?杜慧度》:“[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聞刺史[滕遯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瑗]收眾斬[遜],州境獲寧。”

遏勃,◆猶郁勃。生氣勃勃的樣子。○[清][黃軒祖]《游梁瑣記?劍術》:“[木欒店寨]為[河北]一大鎮,隸[武陟縣]治。與縣城隔一衣帶水,控制三郡,據扼[河][燕],[燕][趙]義士,歌舞其間,每至感春悲秋之際,另有一派雄壯遏勃之氣象。”

遏奪(遏夺),◆1.攔路搶劫。○《呂氏春秋?安死》:“憚耕稼采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廣澤林藪,扑擊遏奪。”○《韓詩外傳》卷五:“於是兵作而火起,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漁遏奪相攘為服習,離聖王光烈之日久遠。”◆2.強行剝奪。○《淮南子?繆稱訓》:“故至道之人不可遏奪也。”○[高誘]注:“言至道之人其心先定,不可臨以利,奪其志也。”○[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一章:“一現女身,縱天地予以奇才,無復有發憤展布之日,僅為一家一姓育子女、主中饋而已,非徒抑塞人才,遏奪人權,亦暴殄天地之精英甚矣。”

遏惡(遏恶),◆1.制裁、貶抑惡人或邪惡之事。○《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何以不稱弟?殺也。殺則曷為不言刺?為[季子]諱殺也。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唐][梁肅]《<獨孤及集>序》:“[常州]之文,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為用,故議論最長。”◆2.防止邪惡之事的發生。○《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

遏惡揚善(遏恶扬善),◆1.掩飾人之過失而褒揚他的長處。○《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南史?蔡廓傳》:“[太原][孫敬玉]嘗通[興宗]侍兒,被禽反接,[興宗]命與杖,[敬玉]了無怍容。○[興宗]奇其言對,命釋縛,試以伎能,高其筆札,因以侍兒賜之,為立室宇,位至尚書右丞。其遏惡揚善若此。”◆2.指禁遏邪惡,褒揚善良。○《陸象山語錄》卷上:“遏惡揚善,沮姦佑良,此天地之正理也。”

遏防,◆防止;阻止。○《晉書?劉毅傳》:“但綱維不革,自非綱目所理。○[尋陽]接[蠻],宜示有遏防,可即州府千兵以助郡戍。”

遏廢(遏废),◆半途而廢。○[清][侯方域]《劉次鄰字說》:“倘壞焉而不及敷,弱焉而不及張,闇焉而不及昭,因循遏廢而至於無可表見,即假之以卿大夫之位,其庸有以愈耶?”

遏過(遏过),◆阻止產生過失。○《漢書?路溫舒傳》:“[秦]之時……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顏師古]注:“遏,止也。”○[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慎法寬惠不刻,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

遏行雲(遏行云),◆見“遏雲”。

遏漸防萌(遏渐防萌),◆猶言杜漸防萌。

遏截,◆邀截;攔截。○[宋][周密]《齊東野語?趙伯美》:“﹝[伯美]﹞且謂前奏稽遲,是必賊[蒙]使其兄司農丞[革],坐局行賕,遏截御筆之所致。”○[元][郝經]《班師議》:“伺隙而進,如遏截於[江][黃]津渡。”

遏絕(遏绝),◆1.誅滅;滅絕。○《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孔穎達]疏:“[堯]哀矜眾被殺戮者不以其罪,乃報以暴虐者以威,止絕[苗]民,使無世位在於下國,言以刑虐故滅之也。”○《漢書?翟義傳》:“遏絕繼嗣,變剝適庶。”○[柳亞子]《哀女界》:“大抵三從七出,所以禁錮女子之體魄;無才是德,所以遏絕女子之靈魂。”◆2.阻止禁絕。○《後漢書?孔融傳》:“遏絕詔命,斷盜貢篚。”○《北史?隋紀下?煬帝》:“遏絕往來。”○[清][陳確]《近言集》:“人欲不必過為遏絕,人欲正當處,即天理也。”○[魯迅]《集外集拾遺?<爭自由的波浪>小引》:“假使遏絕革新,屠殺改革者的人物,改革後也就同浴改革的光明,那所處的倒是最穩妥的地位。”

遏樂(遏乐),◆猶遏音。○[宋][曾鞏]《仁宗皇帝輓詞》之三:“遏樂四夷均,感格英靈在。”

遏勒,◆強制;控制。○[郭沫若]《水平線下》:“這封信是初二的晚上到的,我得到信後,便想立刻去訪他,但恐怕夜間不容易找着他的住所,我只得暫時遏勒着了。”○[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六:“--哼!豈有此理!不僅造假情報,而且造假警報!怒火在心裏我遏勒不住。”

遏劉(遏刘),◆制止殺戮。○《詩?周頌?武》:“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毛]傳:“劉.殺。”○[鄭玄]箋:“遏,止。嗣子[武王],受[文王]之業,舉兵伐[殷]而勝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殺人者。”○[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郡侯曰:‘息者,止也;宰者,殺也。息宰二字,有止殺之義,即《詩》所云遏劉也。’”一說為滅絕。見[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遏流雲(遏流云),◆見“遏雲”。

遏密,◆1.指帝王等死後停止舉樂。○《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孔]傳:“遏,絕;密,靜也。”○[孔穎達]疏:“四海之人,[蠻]、[夷]、[戎]、[狄],皆絕靜八音而不復作樂。”○[宋][王安石]《知人》:“[晉王][廣]求為冢嗣,管弦遏密,塵埃被之,陪扆未幾,而聲色喪邦,以潔濟淫者也。”○[明][張煌言]《祭監國魯王表文》:“方期再迴[靈武]之鑾,誰意遽掩[蒼梧]之駕。八音遏密,千里震驚。”○[清][毛奇齡]《<長生殿院本>序》:“會國恤止樂……言官謂遏密讀曲大不敬,賴聖明寬之,第褫其四門之員,而不予以罪。”◆2.為皇帝居喪期間。○《北史?魏京兆王子推傳》:“今朝廷猶在遏密之中,便議此事,實用未安。”○[唐][元稹]《順宗輓歌詞》之一:“不改延洪祚,因成揖讓朝。謳歌同戴[啟],遏密共思[堯]。”○[宋][洪邁]《容齋三筆?蹇氏父子》:“其子[序辰]……居[元符]遏密中,肆音樂自娛。”◆3.指皇帝之死。○[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後[黃州]赦回,值[神宗]升遐之後,途次[揚州],作詩題壁,又有‘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之句,……當遏密之後而有‘花鳥欣然’之語,亦太不檢矣。”

遏滅(遏灭),◆1.堵塞凈盡。◆2.壓滅。○[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五?生克制化》:“凡生中有剋者,謂如木生火,火盛則木為灰燼。火生土,土盛則火被遏滅。”

遏匿,◆掩蓋隱匿。○《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唐][孔穎達]疏:“君子以遏惡揚善者,大有包容之義,故君子象之,亦當包含遏匿其惡,褒揚其善。”

遏塞,◆阻塞;堵塞。○《晉書?劉頌傳》:“遏塞流水,轉為浸害,[頌]表罷之,百姓獲其便利。”○[王芸生]《日本對辛亥革命之操縱與干涉》:“而[日本]則謂不過涔蹄之水流,易於遏塞也。”

遏失,◆見“遏佚”。

遏私,◆遏止邪私。

遏訟(遏讼),◆阻止被害者向司法部門起訴。○《周禮?秋官?禁殺戮》:“凡傷人見血而不以告者,攘獄者,遏訟者,以告而誅之。”○[鄭玄]注引[鄭司農]曰:“遏訟者,遏止欲訟者也。”○[賈公彥]疏:“有人見欺犯,欲向官所訟之而遏止不使去也。”

遏陽(遏阳),◆遮陽。○[晉][嵇含]《羽扇賦》序:“[吳][楚]之士多執鶴翼以為扇,雖曰出至南鄙,而可以遏陽隔暑。”

遏藥(遏药),◆有抑制作用的藥物。○[清][陳確]《藥食鑒》:“徒以初起時既誤服涼藥遏藥,以深其毒。”

遏抑,◆阻止抑制。○[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聖人‘六經’之教,原本人情,而後之儒者,乃不能因其勢而利導之,百計禁止遏抑,務以成[周]之芻狗,茅塞人心,是何異壅川使之不流,無怪其決裂潰敗也。”○[梁啟超]《說動》:“用人不問賢不肖,而多方遏抑少年意氣之論興,柄權則皆穨暮矣。”○[鄒韜奮]《大眾生活社致北平全體學生一封信》:“潛藏在大眾血流裏的忿怒此後是再也遏抑不住,每一顆灼熱的心,在現在都爆射出要求禦侮救亡的憤火。”

遏逸,◆掩蓋和丟棄。○[唐][熊執易]《武陵郡王馬公神道碑》:“古人有言,遏逸前光,令子罔愆,繼序不忘。”

遏音,◆謂帝王等死後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唐][宋璟]《請停仗內音樂奏》:“四齊雖許作樂,三載猶在遏音。”○[宋][歐陽修]《治平元年與趙康靖公書》:“湖園清曠,春物向榮,然尚在遏音,必未欲會聚。”

遏隱(遏隐),◆遮掩;掩蓋。○《宋書?顏延之傳》:“[延之]性既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遏隱。”

遏鬱(遏郁),◆壓抑鬱結。○[李大釗]《平民主義》:“然而在那削小、屈辱、衰弱、消亡、罹災殃、受禍患的一方,其無限的煩冤,無限的痛苦,遏鬱日久,亦必迸發而謀所以報復與抵抗。”

遏雲(遏云),◆使雲停止不前。形容歌聲響亮動聽。語本《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唐][許渾]《陪王尚書泛舟蓮池》詩:“舞疑回雪態,歌轉遏雲聲。”○[宋][無名氏]《异聞總錄》卷一:“遂開場於[平里坊]下,歌聲遏雲,觀者如堵。”○[清][葉燮]《原詩》卷三:“然必須其人之發於喉、吐於口之音以為之質,然後其聲繞梁,其調遏雲,乃為美也。”亦作“遏流雲”、“遏行雲”。○[唐][李白]《南都行》:“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閒。”○[宋][辛棄疾]《鷓鴣天?和趙晉臣敷文韻》詞:“回急雪,遏行雲,近時歌舞舊時情。”

遏雲歌(遏云歌),◆指嘹亮優美的歌聲。○[唐][羅隱]《春思》詩:“[蜀國]暖回溪峽浪,[衛娘]清轉遏雲歌。”○[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藝文賞鑒一》:“[吳]姬雙唱遏雲歌,驚散鴛鴦與雁鷺。”參見“遏雲”。

遏雲社(遏云社),◆[宋]時歌唱藝人的行會組織。○[宋][吳自牧]《夢粱錄?社會》:“又有錦體社、臺閣社、窮富賭錢社、遏雲社。”○[宋][周密]《武林舊事?社會》:“[霍山]行宮,朝拜極盛,百戲競集。如緋綠社,雜劇;齊雲社,蹴毬;遏雲社,唱賺。”

遏障,◆阻擋;阻止。○《淮南子?繆稱訓》:“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

遏折,◆因受阻止而中斷。○《朱子語類》卷五九:“這是本來自合恁地滔滔做去,止緣人為私意阻隔,多是略有些發動後,便遏折了。”

遏止,◆阻止。○《周禮?秋官?禁殺戮》“凡傷人見血而不以告者,攘獄者,遏訟者,以告而誅之”[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遏訟者,遏止獄訟者也。”○《朱子語類》卷二九:“[文子]之清,雖棄十乘而不顧,然[崔氏]無君,其惡已著,而略不能遏止之。”○[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張綵》:“[苑洛]《見聞錄》獨稱[綵]遏止逆[瑾]功德數事。”○[葉靈鳳]《女媧氏之遺孽》:“我只得在前面的椅上,用口緊噙着我的食指,以期減殺這不可遏止的悲哀。”

遏制,◆制止。○[王西彥]《鄉下朋友》:“心裏簡直洶涌起遏制不住的歡欣。”○[葛琴]《羅警長》:“那些逼近來的人臉,是怎樣的失去和善,完全是充滿着不可遏制的憤怒。”

遏豬(遏猪),◆謂水受阻塞而停聚為澤。○《書?禹貢》“[滎波]既豬”[孔]傳:“[滎澤]、[波水],已成遏豬。”○[孔穎達]疏:“遏豬言壅遏而為豬,畜水而成澤,不濫溢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一》引作“[滎][波]既瀦”。

遏阻,◆亦作“遏岨”。◆阻止;攔住。○[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呂梁]在[離石縣]西,今于縣西歷山尋[河],並無遏岨。”○《宛署雜記?志遺一》引[明][李時]《敕建永濟橋記》:“每屆夏秋,則眾水漫流故道,運軍遏阻,固不但褰裳濡軌而已。”○[鄒韜奮]《萍蹤寄語》六六:“雖他們的具有‘千方百計’本領的‘父親’,也難於遏阻這個狂瀾了。”

防遏,◆防備遏止。○《後漢書?寇恂傳》:“吾今委公以[河內],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厲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唐][元結]《問進士》之三:“今欲罷兵息戍,則又寇盜猶在,尚須防遏。”○[李大釗]《國民之薪膽》:“對於列國,則陰削其極東之勢力,既得者使之減損,未得者豫為防遏。”◆补义条目■堵塞。○《朱子语类》卷七九:“或問:‘齊威塞九河以富國,事果然否?’曰:‘當時葵丘之會,申五禁,且曰“無曲防”,是令人不得私自防遏水流,他終不成自去塞了最利害處!’”

高遏行雲(高遏行云),◆形容歌聲高亢嘹亮。○[宋][晏殊]《山亭柳》詞:“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參見“響遏行雲”。

橫遏(横遏),◆攔阻。○[楊篤生]《新湖南》第四篇:“而此帝國主義,實以民族主義為之根柢;故欲橫遏此帝國主義之潮流者,非以民族主義,築堅墉以捍之,則如泛桃梗於洪濤之上而已矣。”

檢遏(检遏),◆檢查防範。○《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帝憂迫近[東都],督諸道兵檢遏,於是[鳳翔]、[邠寧]、[涇原]兵守[陝]、[潼關],[元裕]守[東都],[義成]、[昭義]以兵衛宮。”

叫遏,◆呼喊。○《秦併六国平话》卷上:“王翦斬了馮亭上將……地下鮮血似坑流。叢中聽得人叫遏□聲,趕殺入城奔入韓王宫殿,先擒了韓王。”

禁遏,◆猶禁阻;遏止。○《東觀漢記?馬防傳》:“上不喜之,數加譴責,所以禁遏甚備。”○[漢]徐幹《中論?務本》:“大道遠數者……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姦非。”○[唐][韓愈]《論佛骨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清][魏源]《聖武記》卷二:“即與其黨聚謀,陰勒士馬,禁遏郵傳,惟許入不許出。”

靜遏(静遏),◆沉着地控制住。○《魏書?源賀傳》:“[南安王余]為[宗愛]所殺也,[賀]部勒禁兵,靜遏外內。”

沮遏,◆阻止遏制。○[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許遠]﹞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宋][李綱]《與鄭少傅書》:“其後,悉聚[浙],兵屯于[青溪],復為所破,賊勢鴟張,莫之沮遏。”○[梁啟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若猶利用此動機為國民經濟發達之媒,而偏采此沮遏此動機之制度,則所謂兩敗俱傷者也。”○[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此其成果,以償沮遏科學之失,綽然有餘裕也。”

控遏,◆猶控制。○[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至於[夏]藩衝要,控遏上流,且命強兵為我臨據。”○明张瀚《松窗梦语·商贾纪》:“南寧、太平控遏兩江,蒼梧開府,雄鎮一方。”

怒不可遏,◆憤怒得難以抑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藩臺怒不可遏,便親自去拜臬臺。”○[郭小川]《春歌》之二:“人民的胸懷呵,怒不可遏!有壓迫的地方,就有風波。”

寢遏(寝遏),◆亦作“寑遏”。◆擱置;阻止。○《後漢書?种暠傳》:“時所遣八使光祿大夫[杜喬]、[周舉]等,多所糾奏,而大將軍[梁冀]及諸宦官互為請救,事皆被寑遏。”○《資治通鑒?漢順帝漢安元年》:“八使所劾奏,多[梁冀]及宦官親黨;互為請救,事皆寢遏。”○[胡三省]注:“寢者,已御其奏,寢而不行。遏者,其奏未達,遏而不上。”

驅遏(驱遏),◆驅除遏止。○[唐][陸贄]《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尚薄伐者則曰,驅遏可以禁侵暴而省征徭。曾莫知兵不銳,壘不完,則遏之不能勝,驅之不能去也。”

聲遏行雲,◆同“響遏行雲”。○宋王观《减字木兰花》词:“紅牙初展,象板如雲遮嬌面。曲按宫商,聲遏行雲繞畫梁。”○元夏庭芝《青楼集·赛帘秀》:“聲遏行雲,乃古今絶唱。”

式遏,◆1.《詩?大雅?民勞》:“式遏寇虐,無俾民憂。”○[鄭玄]箋:“式,用;遏,止也。”後以“式遏”為:遏制;制止。○《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臣等備位,不能匡救禍亂,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梁書?王茂傳》:“[茂]以不能式遏姦盜,自表解職,優詔不許。”○[宋][司馬光]《言程戡第二札子》:“[趙諒祚]數違舊制,易姓建官,妄有邀求,不遵朝命,[戡]不能式遏,而容納其使。”◆2.防衛;抵禦。○[晉][葛洪]《抱樸子?釋滯》:“[尹生]委衿帶之職,違式遏之任,而[有周]不罪之以不忠。”○《周書?梁昕傳》:“尋又移鎮[閻韓]。式遏邊壘,甚著誠信。”○《隋書?達奚長儒傳》:“[長儒]受任北鄙,式遏賊寇,所部之內,少將百倍。”○[唐][李德裕]《牛僧孺等奉敕公卿集議其中有未盡處須更令分析謹連如前》:“又近者[回鶻]攻劫[雲州],漸入內地,節級城守,莫能式遏。亦未見鄰近堡柵首尾救援者。”○[明][楊慎]《大中丞百川張公招飲靜居寺十四韻》:“晏粲倚[文翁],式遏懷[葛亮]。”

勢不可遏(势不可遏),◆猶勢不可當。○[唐][裴鉶]《傳奇?韋自東》:“[自東]不顧,仗劍奮衣而往,勢不可遏。”○[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李白]則飄揚振激,如遊雲轉石,勢不可遏。”○[魯迅]《墳?寫在<墳>後面》:“後來白話漸漸通行了,勢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轉而引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運動’。”

肅遏(肃遏),◆嚴加禁止。○《北史?李遠傳》:“[遠]敦獎風俗,勸課農桑,肅遏奸非,兼修守禦之備。”

枉遏,◆屈抑。○[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第三拍:“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

響遏行雲(响遏行云),◆形容聲音高昂激越。○《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唐][趙嘏]《聞笛》詩:“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響遏行雲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張篁溪]《辛亥革命徵信錄》:“時[望平街]上已聚有千餘人,同聲鼓噪,響遏行雲。”

掩遏,◆1.阻抑,壓制。○[唐][李商隱]《有感》詩之二:“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清][戴名世]《答朱生書》:“獨其胸中之思,掩遏抑鬱無所發洩,則嘗見之文辭,雖不求工,頗能自快其志。”◆2.猶抹煞。○《宣和書譜?孔琳之》:“方時以剛正自力,不能阿諛當前者,故奄奄眾人後。至於作字之工,人不得掩遏也。”

邀遏,◆攔阻。○《新唐書?崔彥曾傳》:“所過,先遣俳兒弄木偶,伺人情,以防邀遏。”

抑遏,◆抑制;遏止。○[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抑遏[劉馥],相厚益隆。”○[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二:“父曰:‘真[嚴挺之]之子!’而每抑遏,恐小其器耳。”○[明][歸有光]《與沈敬甫書》之四:“人須當任性,何可強自抑遏,以求人道好。”○[郁達夫]《薄奠》下:“我被眾人的目光鞭撻不過,心裏起了一種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詛咒的毒念。”

擁遏(拥遏),◆阻塞,阻攔。○《史記?龜策列傳》:“[桀][紂]之時,與天爭功,擁遏鬼神,使不得通。”○[漢][桓寬]《鹽鐵論?褒賢》:“道擁遏不得行。自[孔子]以至于茲,而[秦]復重禁之。”○[唐][白居易]《和新樓北園偶集》:“歸去勿擁遏,倒載逃難遮。”○《宣和遺事》後集:“前日為軍馬擁遏至此。”

雍遏,◆阻塞,壅塞。雍,通“壅”。○《淮南子?主術訓》:“棄公勞而用朋黨,則奇材佻長而干次,守官者雍遏而不進。”○[章炳麟]《定版籍》:“圍田多雍遏沼澤為之,今則遍以稱水田。”

鬱遏(郁遏),◆見“鬱閼”。

障遏,◆阻擋,阻止。○[明][沈德符]《野獲編?評論?弇州評議禮》:“最後則[孝烈皇后]之先祔太廟,並[徐華亭]亦不敢諍,乃知典制一越,侵尋日深,此實[永嘉]輩之為俑,至於末流,不復可障遏矣。”◆补义条目■阻隔断绝;隔断不通。○《史记·河渠书》“通九道,陂九澤”张守节正义引唐颜师古曰:“通九州之道,及障遏其澤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治國之道,必先通言路,言猶水也,欲其長流,水塞則衆流障遏,言塞則上下壅蔽。”

遮遏,◆阻止;阻擋。○[漢][焦贛]《易林?訟之剝》:“負牛上山,力劣行難,烈風雨雪,遮遏我前。”○[漢][李尤]《室銘》:“室塞空隙,遮遏風寒。”

鎮遏(镇遏),◆1.平定;制止。○《宋書?劉鍾傳》:“[冶亭]群盜數百夜襲[鍾]壘,距擊破之。時大軍外討,京邑擾懼,[鍾]以不能鎮遏,降號龍威將軍。”○[唐][顏真卿]《蒲州刺史謝上表》:“將以鎮遏艱虞,導揚德澤,拜命之日,以榮為憂。”○[宋][歐陽修]《乞出第二札子》:“不能建明大義,鎮遏群言。”○[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其大要在鎮遏戎狄,使聲息相近,動不得逞。”◆2.謂押運護送,防止搶劫。○《元史?兵志二》:“﹝[延祐]元年﹞樞密院官奏:‘中書省言,[江][浙]春運糧八十三萬六千二百六十石,取日開洋,前來[直沽],請預差軍人鎮遏。’詔依年例,調軍一千名,命右衛副都指揮使[伯顏]往鎮遏之。”

止遏,◆阻止;抑制。○《晉書?華譚傳》:“後為[紀瞻]所薦,而為[顧榮]所止遏,遂數年不得調。”○[唐][白居易]《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競渡》:“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宋][范仲淹]《奏為契丹請絕元昊進貢利害》:“臣竊見[契丹]來書,稱朝廷曾請[契丹]止遏[元昊]。”○《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王宰]止遏不住,惹惱性子,奪過一根棒來,打得眾人四分五落,不敢近前。”

制遏,◆抑制。○《紅樓夢》第八三回:“且能培養肝陰,制遏邪火。”

阻遏,◆阻擋;阻止。○《東周列國志》第九回:“阻遏不住,大敗而走。”○《明史?外國傳五?三佛齊》:“由是商旅阻遏,諸國之意不通。”○[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一:“[清]朝官府中的個別開明的人士也已感到革命潮流是不可阻遏的了。”

本文来自曼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668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