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回应新时代乡村的呼唤?7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主会场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家协会分会场参加了大会。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主持。阿来、姜维、石、纪鸿渐、刘、贾平凹等九位作家、评论家先后发言。
本次大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题材创作大会。围绕“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提高站位、深化生活,全面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弘扬农村题材写作优秀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塑造新人,书写新史诗”三大主题展开。
铁凝说,中国的根在农村。文学作品中的乡村,其实是中国的缩影。不了解中国的农民也无法了解中国。一种新的村庄正在这个时代形成和兴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是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伟大社会实践,对中国和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作家要想对这个时代的乡村有更深更准的认识,就必须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四种力量”。新时代的新农村呼唤我们双脚张开走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感性结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用不断更新的眼力和脑力重新认识农村,书写巨变。
贾平凹总结了陕西两代作家的乡村写作经验。他认为,即使今天的作家不能像刘清那样在农村呆上13年,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到农村去,多渠道地访问农村,与农村建立联系。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因为写了《带灯》而下乡时,遇到了一个乡镇干部,和她保持了10多年的密切联系。乡镇干部每天给贾平凹发一两条短信,告诉他具体的工作情况和精神状况。贾平凹说:“她和她的工作短信是我在农村的线人,也是了解新农村的窗口。”他认为,新时代乡村题材的写作,要求作家要有大情怀、大自觉、大勇气、大真情、大热情、大艺术能力,不能仅仅为了搜集创作素材的任务和目的而下乡。
作家老滕认为,史诗性文学创作的一般特征是背景庄严、英雄辈出、时间跨度大。新时代中国实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作家在新时代新农村书写新史诗提供了可能。响应时代召唤,感受新农村生活,激发创作灵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概括为“四点”,即让你的心更柔软,眼睛看得更远,根更深,笔更聪明。
评论家白烨认为,乡村文学面临着全面脱贫的新的社会现实,需要完成新的使命,应对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这无疑是新农村文学安身立命、寻求新发展的关键。结合乡土写作的现状,新时代的乡村文学写作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深入农村改革新生活,读懂乡村振兴新现实。这就需要作家对生活有透彻的理解,而不是靠童年的回忆来写作。二、辩证地看
石说,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做圈内人,扎根人民做知心朋友,先做亲人,再做文人。农村日夜操劳有任务的基层干部、支持投资合作的各方人士、乡村教学教师、工业园区上班族、乡村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从事电商微信业务工作的新群体等。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农村故事素材和叙事角度,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农耕叙事的新农村视域。做新时代乡村的知情者,意味着要走出乡村批判想象的习惯预设,触摸生活的脉搏。
刘说,现当代文学中隐藏着三种乡村题材的审美传统:一种是诗意抒情的浪漫主义,夹杂着乡愁与憧憬,将乡村设定为一个纯净、道德、活力的洁净之地,从而隐含着一种不同于城市现代化的自然人性观念,接近于古典文学中“惜农”、隐逸、牧歌的想象;二是冷静甚至严厉的现实主义。将“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一主题作为一个问题进行社会分析和国家批判,进而确立启蒙的现代价值观和行动议程;第三种是“人民文艺”的社会主义传统,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融合在一起,新人、新文化、社会、国家交融融合为一体,趋向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未来和理想。新时代乡村美学的塑造应该是古典美学、现代美学、革命美学和当代美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作家找到当下的表达方式。
李敬泽总结:这次会议不仅仅是一次交流会,更是一次动员大会和推进会。下一阶段工作中,各地作协要进一步加强创作的组织和服务,支持作家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高质量完成规划好的主题创作,积极向社会宣传推介优秀作品
品。
会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协分别在分会场举行了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座谈会。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62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