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了秦始皇陵,五个惊奇浮出水面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秦始皇的地宫并不在现在的封土下面,而是在南边的骊山当中。
封土下面是一座祭坛,祭坛下面又是一条水银河,水银河通往骊山地宫。
如果你来到秦陵,是一个特别瘆人的阴雨天,千万不要怕。
仔细听,就会听到这条水银河当中发出阴兵出巡的声音。
接着,是一阵金钟、金铃的撞击声……
这就是秦始皇的棺椁到达了祭坛。
他从骊山深处的地宫出发,沿着水银河漂了过来,祭坛里有一口巨大的金钟,大殿的四个角上还挂着金铃。
棺椁撞击金钟,发出幽冥的声音,这个时候,秦始皇的灵魂也会登上那座祭坛,俯瞰他的帝国……
想要听到这个传说的原版内容,你不妨去骊山脚下深度游,吃一碗羊肉泡馍或者买点儿农家的柿饼和石榴,没准儿,就会有一个当地人,跟你讲起这个故事。
水银、祭坛、阴兵,这一切听上去太玄幻了。
就连当年,赶到骊山脚下的考古队,也被这些故事唬得一愣一愣的。
于是,他们决定调查秦始皇陵,破解这些传说。
接着,五个惊奇,浮出水面。
惊奇一:78个故宫
那年是1981年,骊山脚下,已经陆续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但是,这个三个兵马俑坑,为什么离秦始皇的陵墓那么远呢?
足足有1.8公里,难道整个陵园,光半径就超过了1.8公里?
于是,考古学家们要调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
很快,他们就测量出来,封土是一个51米高的金字塔,底边分别是350米和345米长,相当于17个足球场的面积。
向外延伸,又发现了两圈城墙,内城周长3.8公里,外城周长6.4公里,这已经相当于3个故宫的大小。
但是,兵马俑坑还在这之外1.5公里。
于是,专家们继续勘探,用脚步和铲子一寸寸丈量,后来得出一个结论。
整个陵区,大约是一个边长7.5公里的正方形,面积超过了56平方公里,这已经足足有78个故宫那么大,放到北京,大概是这个样子。
原来,整个骊山、渭河的范围内,都是秦始皇的藏宝坑。
谁也不知道,这下面是否还埋着比兵马俑宏伟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但所有人都知道,最大的惊奇一定被埋在那座封土金字塔的下面。
因为,那里是秦始皇的地宫,秦始皇的真身和无数、无法想象的奇珍异宝都埋在那里。
而关于这座地宫,最出名的传说就是水银。
不仅仅当地人这么说,就连历史书上也记载,地宫当中,用水银做成了中国山川大海的样子,日夜不停地流动。
《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真的是这样吗?
于是,考古学家们开始专门勘探水银。
然后,第二个惊奇出现了。
惊奇二:100吨水银
勘探结束后,专家说——地宫中至少有100吨水银。
但1981年,中国全年的水银产量才300多吨,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用100吨水银铺地宫,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专家们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当时采用的是钻探法,也就是用洛阳铲在封土鸡陵区周围打很多探孔,把地下的土样取出来,再对这些土样做汞含量的化学分析。
汞,也就是俗称的水银。
分析钻探数据,专家们得到了这样一张图,发现封土上的汞含量比周围的土壤高了几十倍。
如果数据没错,那么还有两种可能:
1,汞含量并非水银蒸发,而是土壤中本身就含汞,是秦朝人的某种设计;
2,汞含量真的是地宫中水银蒸发造成的。
如果,第二种结论成立,那么,也就相当于是说,地宫中至少有100吨水银。
而史书上记载,即使到了宋朝,全国一年的水银产量也才2200多斤,100吨是20万斤,相当于宋朝90年的产量总和。
《宋史·食货志》皇祐中,岁得水银二千二百斤
这怎么可能,虽然远古中国的道家早就掌握了制造水银的方法,先把朱砂矿石加热到500℃,就能获得汞蒸气,再将汞蒸气用导管冷凝,就成了水银。
但这种方法,最起码的技术要求就是需要一个完全密封的蒸馏箱,如果不密封,那么不仅毒性大,无法大规模制取,而且水银产量极低。
很显然,从已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秦朝是绝对没有密封蒸馏技术的,这个技术最早也是宋朝才出现。
那这样看来,秦朝人又要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宋朝90年的产量总和呢?
而且,宋朝人也没有偷懒,当时全国都在不停地生产水银。
比如,很多历史资料里都提到,大臣们要是能被皇帝赏赐一两斤水银,那都是很荣幸的事情。
这是因为,宋朝人流行用水银保存尸体,宋朝人可以用水银让尸体百年不腐,比如,那个被蒙古人挖出来的宋理宗,下葬21年以后,出土的时候还像活人一样。
所以,面对着这些谜团,当时的专家们是万万不敢下结论,只能提出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超标的汞含量,究竟是来自地宫中的水银,还是封土本身就含有的?
如果后人能用更先进的技术破解这个悬疑,那么地宫水银的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果然,到了2002年,国家启动了一个863计划,要对秦始皇陵再做一遍详细的地球物理探测,包括使用遥感、探地雷达和考古钻探等等手段,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综合调查。
结果,调研中真的发现了一个水银湖。
东北方的水银最多,西北方最弱,南边次强。
专家认为,这正好和中国的山川分布吻合,秦朝的时候北京、天津还是湿地,秦帝国的东北方是大海,南方有大江大河,西北干旱少雨。
看来,《史记》没有说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都是真的。
但紧接着这句,机相灌输,又让专家们为难了。
字面意思,这是说,水银河像永动机一样在不停地流淌。
显然,永动机不存在,于是,专家解释说,这可能是指铜棺椁漂在水银河上。
因为,水银比铜重,可以让铜棺材,漂浮起来。
而这种浮力,正好可以让秦始皇躺在他的铜棺材里日夜不停地巡视水银模拟的帝国。
但是,现在勘探出来这么大一个水银湖,那要让铜棺材漂起来,至少1米深。
再算一下,这可不是100吨水银的问题了,10万吨都不一定打得住。
2020年,全球水银产量3700吨。
甚至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专家们真的监测到地宫中有一个金属物体在移动,很可能就是漂浮的铜棺材。
如果这个说法真实,那么秦始皇从哪里来这么多水银呢?
历史学家们想到了《史记》中记载的巴寡妇清,秦始皇一生的记载,除了他母亲,后宫嫔妃一个都没记,唯独这个巴寡妇清是与秦始皇有交集的第二个女人,秦始皇还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军队,还为她造了一座怀清台。
《史記·貨殖列傳》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而巴寡妇清,正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银制造商,巴山的朱砂矿非常丰富,原来,秦始皇不是喜欢巴寡妇清的人,而是喜欢她的矿……
矿石来源虽然解决了,但生产力还是摆在那里,100吨就已经是宋朝90年的产量了,问题还是无解。
所以,爱好者们再次脑补出那个秦始皇见宛渠外星人的故事……
《拾遺記》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
不扯远了,863勘探队继续挖,一个更大的惊奇又出现了。
惊奇三:九层妖台
这天,遥感组的刘队长来找考古组的段队长,说他们在封土地方发现了重力异常,可能是一个建筑。
段队长压根就不信,还说,自己做了这么多年考古,发掘了不少古墓,也读遍了历史资料,还从来没听说过封土地下有建筑的。
一顿举证、分析以后。
刘队长和整个遥感组也都懵了,怀疑是不是自己算错了,队员们回去再算一遍。
两天以后,刘队长带着遥感组又来了,这次千真万确,真的有重力异常,还计算出来是一个高大的夯土台。
段队长依旧不行,但刘队长非常坚持。
段队长就说,行吧,让我的钻探组去重力异常点上面铲一圈,我们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
结果,第一铲子下去,段队长就不淡定了。
重力异常点上果然发现了一层6-7厘米的夯土。
所谓的夯土也就是被人为夯实过的土层,而所谓的铲子,也就是洛阳铲,是一个这种长条形的工具。
它钻探下去,可以把垂直面上的各个土层都带出来,比对这些土层,就能判断土层有没有被人翻动过,或者有没有被加工过。
比如,封土的土层是比较松软的,但是,这一铲子带上来的夯土却是非常紧实的,这说明,这个点上,一定有不同于封土的结构。
可能真的是一座地下建筑的夯土。
于是,段队长亲自操作第二铲子,再往深里打,结果,带上来的夯土有60-70厘米,还没有到底。
段队长立刻组织人手,按照刘队长提供的重力图钻探,这个时候,一个念头开始在段队长的脑海中闪现。
那就是,村民们不是说,封土地下是一座祭坛吗?
难道传说是真的?
果然,钻探结果出来了,封土底下确实有一个高出地面30米的夯土祭坛,上窄下宽,有九层,相当于10层楼那么高。
看来,封土下面真的有一座祭坛。
段队长开始在脑海里不停的寻找,历史上到底哪里记载过这种诡异的法门,祭坛到底是什么用途?
他先是想到了中山王陵的享堂,但是那是在封土上面修建的建筑,是供后人祭祀祖先用的。
但现在发现的祭坛,被埋在了封土当中,显然不是供后人祭祀用的,难不成每祭祀一次还得把封土挖开一次?
再说,陵园内城当中,已经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宫殿。
这么想都不合理。
但突然,段队长脑海里想到了一段记载,这是《汉书》当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一句叫,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漢書·賈山傳》中成觀遊,上成山林。
上成山林好理解,这是封土上的树木,天子陵植松树,诸侯墓植柏树,大夫植栾树,士人植槐树。
这都是自古以来的丧葬风俗。
《白虎通·崩薨》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
但是,这个中成观游,历史学家们其实一直读不懂,在坟头中间观个啥?游个啥?可能是一种比喻吧。
但现在解释的通了,还记得当地人讲得那个传说吗?
秦始皇会带着阴兵登上封土中的这座祭坛,俯瞰他的帝国……
这不就是中成观游的意思吗?
后背突然发凉,赶紧把探洞全部填上。
考古队从封土上下来,决定在周边再来验证一个传说。
惊奇四:地宫的位置
段队长曾经在历史的缝隙中发现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在地宫修建的过程中,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汇报,自己带领着72万劳工,在骊山上已经挖得非常深,就像挖到了地极一样,凿也凿不动,烧也烧不掉,敲击那个地极,发出空冥的声音,就像是地底下的天空一样。
然后,秦始皇说,既然凿不开也烧不燃,那就往旁边移300丈。
段队长是在《古今图书集成》当中发现的这个故事,《集成》引用了已经失传的《汉旧仪》当中的一段话。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陵寝部》按汉旧仪……臣所将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这段话虽然短,但被专家们读出来了三个故事,先说一个最玄幻的。
那就是,李斯报告里说,他们是在治骊山,也就是在骊山上施工,但现在,封土明明离骊山还有1.8公里啊。
难道真的跟传说中说的一样,地宫并不在封土下面?
其实,大科学家丁肇中也讲过类似故事,他根据各种资料和检测数据做过预言,他说,地宫的深度至少有500米以上。
如果地宫在封土下,那么就要在350×350的面积里,向下挖500米。
这种坑要是不用水泥加固,是不可能挖出来的,挖100米就会塌方。
所以,500米深的地宫,肯定不是在封土下面。
而骊山到地面,正好高500米,极有可能真正的地宫就在骊山底下。
那这样的话,再来理解李斯说的那个凿不动,烧不燃的地极,就好理解多了,这很可能是一块巨型花岗岩,横在山体中。
李斯当时并不是在往下挖,而是在从封土底下,横着往骊山的方向挖隧道。
挖着挖着,碰到了这块巨石,然后像秦始皇汇报。
这样,秦始皇说,往旁边挪300丈(≈700米)也就好解释了,并不是把墓室扩大300丈,也不是把墓室移动300丈,而是把通道偏移300丈,绕过巨石,到达骊山核心,在那里修建墓室。
当然,这个故事过于玄幻,考古队是绝对不会去验证的。
他们要验证的是第二个故事——叫做穿三泉。
《史记》当中说,修地宫的时候,穿三泉,字面意思是挖穿了三层地下水,《汉书》中也说,下锢三泉,就是还得把这三层地下水全都给收拾了。
这些记载究竟是什么意思?
《史记·秦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考古队验证古籍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封土南边用洛阳铲往下挖,看看底下到底有什么。
果然,挖到40米的时候,就发现了6层砂层,其中3层比较厚,是滤水层,它们就像三根天然形成的水管,把骊山方向的地下水引过来。
地宫的位置也确实在这三层水管之下。
所以,考古队认为,穿三泉,就是挖穿了这三层滤水层。
下锢三泉,秦朝人用某种方法搞定了这三层地下水,让它无法进入墓室。
勘测结果中也显示,地宫很干燥,并没有进水。
那秦朝人究竟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防水设备,让它完美运行了2200多年呢?
考古队继续挖,果然,他们在地宫东、南、西三面,发现了一个周长1公里的地下护城河。
这个护城河比地宫深,入口怼在那三层水管上,出口在远离水管的方向。
但是,这个护城河在底下,不可能真的建成一条地下暗河,就像现在的下水道一样。
即使是现代下水道,2200多,地震也会塌啊。
那秦朝人如何让这条地下河工作呢?
考古队继续挖,出土了很多夯土和青膏泥。
专家们恍然大悟,原来秦朝人的设计这么巧妙,他们先把这个护城河挖得非常深,非常宽,比地宫还深10米,然后用17米的青膏泥填上,青膏泥不透水,比如,马王堆那个2000多年不漏气的防腐墓就是用青膏泥建的,这个故事我们原来说过。
然后,在青膏泥的上面又修了一层21米厚的黄土夯土层。
这样,就把护城河变成了一个40米高的水泥大坝,骊山方向渗透过来的地下水,只能绕过大坝,从地宫四周渗走。
原来,用大坝也可以代替暗河的功能,实在是高明。
到此为止,穿下泉,下锢三泉都破案了。
但是,还有第三个故事没有解决,那就是,已深已极,旁行三百丈乃止,这两句话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显然,30米根本算不上已深已极。
比如,秦始皇300多年前的另一位秦王——秦景公,他的墓穴已经被挖开了,深24米,还有秦始皇的太爷爷,墓穴也有26米深。
他们墓穴的深度,在史书上根本不值一提,但为什么到了秦始皇这里,30米就叫已深已极呢?
这个疑点至今未解。
还有旁行三百丈乃止,很多人怀疑,这就是在说,地宫不在封土正下方。
很可能是在说某种防盗机关呢。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楚平王的流沙妖墓。
秦始皇,当然比楚平王要妖得多,那他会不会也是在用这个旁行三百丈来搞假墓,晃点后来人呢?
也许,这些谜团只有当我们真的挖开秦始皇陵那一天的时候才会水落石出吧。
但是,我们恐怕永远也看不到那一天,考古队也一样,他们接下来的调查,也只能侧面分析一下地宫中的奇珍异宝。
惊奇五:地宫珍宝
《史记》当中讲过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说,秦始皇地宫永远是亮的,因为,当中有长明灯,是用人鱼油做的。
第二个故事是有关这个人鱼油的来历。
《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射殺一魚。遂并海西。
说是,著名的方士徐福有一天跟秦始皇说,我在东海外发现长生不老药了,但是很遗憾,无法帮您带回来。
因为,有一条大鲛鱼守着仙药,无法靠近。
请您派一支强弩部队,我带他们出海,射杀大鲛鱼,就能帮您拿回仙药。
恰好,秦始皇昨晚正好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海船上与海神大战,就问占梦师,这是什么意思?
占梦师说,海神是看不见的,但大鲛鱼是海神的斥候,现在您统一了天下,而大海上有出现了大鲛鱼这种恶神,应该去把它铲除,也许铲除恶神后,善神和仙药就会一起降临吧。
然后,秦始皇就亲率大军出海,海船上有的重型连弩跑,从琅琊出发一直开到荣成山,都找不到大鲛鱼,又到了之罘fu,终于看到一条大鲛鱼,一炮将它射死,这才返回陆地。
本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史记》这完全是在讲故事,以秦朝的能力,更本无法出海捕杀鲸鱼,他们也不可能掌握用鲸鱼油制作长明灯的化工技术。
但是,就在2002年,湖南湘西的里耶镇,要修水电站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口古井。
古井里面竟然打捞上来36000多枚秦朝的竹简,上面还真的有秦始皇射杀大鲛鱼的记载。
看来,《史记》没有吹牛,秦朝人真的有出海捕鲸的能力,那地宫中的长明灯,很可能就是用抹香鲸的鱼油制作的。
专家们计算过,鲸脑油蜡烛燃烧一个小时要8克左右,2立方米,就能烧1万多天,小30年。
所以,理论上,烧3000年,只需要200立方,这大概是200头抹香鲸的脑油,石油化工被建立以前,人类就是把鲸油当石油用的,当时,美国仅仅一个宾州,一年出产鲸油就有三百万桶,这样看来,200头抹香鲸,对于能用弩炮捕鲸的秦朝人来说,也不算多。
但是,即使燃料够了,墓室里的氧气够烧多久,这个问题太致命了。
也许长明灯早就灭了吧。
或者长明灯不仅仅使用了鲸脑油呢?
比如,《史记》当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魏王和齐王一起打猎,互相吹牛,魏王说,别看魏国比齐国小,但我那里有十颗夜明珠,一寸大小,挂在车顶棚上,就能照亮前后12辆车子。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
也许,《史记》在这里也没有吹牛,魏王真的有这种核燃料一般的高亮夜明珠,那最后一定是被秦始皇收缴过去了,会不会就摆在长明灯的旁边呢?
也许,地宫,还是亮的吧。
地宫中可能还存在这一件顶级宝物,那就是九鼎,这是大禹当年勘探九州以后制造的,上面还刻画着《山海图》,这个我们上期节目刚刚聊过。
它们本来存放在周天子家里,结果,后来周天子说,搞丢了,还让楚国人不要瞎问鼎的轻重。
再后来,周天子被秦始皇灭了,所以,他会不会也把周天子的九鼎搬到自己的墓穴当中呢?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历史上九鼎失踪的悬案,也就破解了。
还有传说,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官方档案馆是把所有的书籍都收藏了一份的,后来官方档案馆被项羽烧了,所以导致远古典籍失传。
但是,会不会比较重要的书籍,像《山海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黄帝外经》这类上古神书,秦始皇的地宫中也存了一份呢?
但愿是这样吧。
另外,《汉书》中还讲了一件地宫中的宝贝,叫做,黄金凫雁,这个东西相当厉害。
《汉书·楚元王传》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传说,在三国时代,东吴派了一个太守在日南郡当官,日南郡在今天的越南中部。
有一天,有人抓了一只黄金凫雁回来,献给太守。
这竟然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机械凫雁,太守学问很好,他认出了凫雁身上的文字,原来,这只凫雁是秦始皇地宫中的陪葬。
这么一算,它从地宫中飞出来,已经在外面生活了300多年。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拾遗记》上,虽然荒诞的上了天,但是,它却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古人普遍认为,秦始皇的陵墓早就被挖开了。
《拾遗记》张善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凫以献……
现在的这座封土,是宋朝的时候,皇帝为了搞统战工作重新修建的。
这件事儿宋朝档案上都记载了,当时还修了周文王、周成王、秦始皇等等一共二十八座陵墓。
《宋会要辑稿》检校历代帝王陵寝,内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二十八陵曾经开发。
那秦始皇的陵墓究竟是不是早就被盗了呢?
考古队决定继续破解这个悬疑。
地宫有没有被盗
最早说地宫被盗的人是刘邦,他在和项羽对峙的时候,列举项羽十大罪状。
其中第四条就是烧阿房宫,掘始皇陵。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又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所以,应该不会说错。
但是,刘邦的嘴炮神功,那是众所周知的强,没准儿为了占理,把挖坟掘墓这种坏事儿硬扣到项羽头上,也是有可能的。
再过了200年后,《汉书》当中又把被盗的细节说出来了。
说是项羽当年比较匆忙,没有把地宫挖穿,只把地面的宫殿、陪葬坑什么的都烧了,抢了。但是,到了汉朝的时候,有一个牧羊的小孩儿在废墟上找羊,发现羊掉到一个石缝里面去了,小孩儿就拿着火把钻进去救羊,结果没想到,这里面竟然是秦始皇的地宫。
金碧辉煌,一下子把小孩儿吓住了,火把从手上脱落,不小心点燃了地宫,整个地宫就这样全部被烧毁了。
《汉书·楚元王传》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
又过了400多年,到了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细节更丰富了,他说项羽用三十万人挖开地宫,运送宝物,运了30天都没有运完。
《水经注·渭水》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专家说,这三段记载,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你爸爸不知道的你知道。
也就是某个远古的事件,越到后来,细节越丰富。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这段历史是被大家一点点添油加醋写成的,并不可靠。
所以,专家们普遍认为,秦始皇陵并没有被盗。
传说中,项羽烧掉的也只是地面建筑和兵马俑,百戏俑这些陪葬坑。
这些猜想也在考古勘探中被证实了。
比如,百戏俑坑,这里面的人俑,都被恶意砸毁了,头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胸口被来一榔头什么的。
还比如这个铠甲坑,烧毁的痕迹非常明显。
另外,在整个陵区内城中,也就发现了两个小盗洞,直径不过1米,深也只有9米,而且离墓室还有200多米。
这显然是个别盗墓贼挖的,不可能是传说中项羽统帅几十万人干的。
勘探的结果还显示,地宫相当的完整,没有坍塌,也没有进水。
所以,一切都还充满了期待,所有的惊奇都还静静的躺在地下,也许等到哪一天,我们真的掌握全息透视的天顶星科技以后,我们会发现,封土下面真的是一座祭坛。祭坛里隐藏着一条通道,通往骊山深处的方向……
或者,我们回到现实中,再去看看秦陵周围已经被发现的陪葬坑,那里面还有无数的惊奇,也许能让我们脑补出更多的细节。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旁边的陪葬坑、兵马俑,你带着大家继续挖啊。
(完结)
本文来自元圣洁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563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