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督脉的循行方向,一般都说是从下而上。任脉从会阴上行到承浆,督脉从长强上行到龈交。即《难经·二十八难》说的: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如果以此为据,将任、督两脉的循行都看成是从下而上,那么人身气血流注怎么能相互连贯呢?其间应该是有上有下,才能互相衔接,构成气血的环流。
按照《内经》理论,行于经脉之中的是营气,营气的运行顺序即十二经脉的排列顺序,也是《灵枢·逆顺肥瘦》所说的“脉行之逆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到达“腹”是就其重点而言,其经脉还上达于“胸”才能与手三阴相连接。《灵枢·营气》具体说明营气沿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环流,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到了足厥阴肝经:“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终)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这可说是关于督脉循行于脑脊正中的最明确记载,也是营气由督脉下行的明确记载。随后又向前:“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出太阴。”这是说通过身前的任脉上行,又下注于肺,再出于手太阴作再度的环流。这一营气运行的顺序可示意如下图
从上述可知,根据营气的运行方向,督脉是从上而下,任脉则是从下而上。《灵枢·营气》还指出:“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逆顺之常,是指顺逆走向的正常情况,是否还有异乎寻常的情况呢?从督脉上行、任脉下行的记载可知,这是指营气运行的特殊情况。
这种逆向运转,见之于气功养生家所描述的“小周天”行气现象。关于这种行气现象的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一件文物“行气玉佩铭”(或称“行气玉柲铭”)。铭文说:“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释者认为,由于腹部“丹田”的蓄气,然后气由下而从后上伸,又由上而从前下降,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任督脉通路。道家称这种行气为“河车倒转”,以及由此而来的,将长强穴称为“尾闾关”、“河车路”、“曹溪路”、“朝天岭”、“上天梯”等.其命名意义均源于气功。这种逆向的行气,应当认为与平常(逆顺之常)情况有不同:任督的循行,平常是督脉降而任脉升,这也是《金针赋》所说的“阴升阳降,出入之机”;在气功锻炼中则倒转为督脉升而任脉降,《针灸大成》任脉下说:“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桔槔、辘轳河车,都是指引水向上的工具,用以比喻气的升降。这任督二脉图在《针灸大成》督脉下有更为具体的叙述
“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元将四门外闭,两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脑),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喉)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似空壶。即将谷道(肛)轻提,鼻息渐闭;倘或气急,徐徐咽之;若乃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参。久而行之,关窍自开,脉络流通,百病不作。广成子曰:丹姓河车休矻矻,此之谓也。”
看来将督脉表述为从下而上,是从气功的行气现象而来;就营气的“阴升阳降”论,则应从上而下。古代对督脉经穴的排列顺序,也有起于龈交而终于长强。明代的《针灸聚英》、《针灸问对》等所载分寸歌,督脉始于龈交,任脉始于会阴,与营气运行一致。如《十四经步穴歌》说:
“督脉龈交唇上乡,兑端正在唇中央……”;“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脐,下毛际安……”。
可惜这一正确的顺序没能在针灸教学中始终贯彻。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本文来自言嵩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1411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