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2. 政治责任
3. 阵地建设责任
4. 服务责任
5. 人文关怀责任
6. 文化责任
7. 安全责任
8. 道德责任
9. 保障权益责任
10. 合法经营责任
11. 后记
一、前言
1.媒体概况
中国新闻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成立于1952年10月1日,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逾百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
2.媒体社会责任理念
中新社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始终立足特色定位,坚持中新风格,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2021年度获奖情况
中新社获得首都文明单位称号,中新网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荣誉。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中新社有一组作品获一等奖,一篇作品获二等奖,两篇(组)作品获三等奖。
二、政治责任
1.政治方向
全力以赴做好总书记报道。中新社始终把全方位解读总书记重要思想、展现总书记大国领袖形象,作为工作重点。倾力打造重点品牌融媒体专栏“近观中国”,推出富有“中新风格”和差异化、辨识度的核心报道精品。2021年共播发、制作、推送总书记报道约15000篇次,含文图视、版面和新媒体产品。“近观中国”专栏之“大变局?中国治”系列报道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评论《习近平两会“算账”,是一绿一红的考量》阅读量逾1500万次;短视频《盛典宏声——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发出的新时代强音》播放量逾3000万;视频《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习近平这样赞美劳动者》“五一”当天播出后即登上微博热搜,播放总量逾1000万次。
重点品牌融媒体专栏“近观中国”部分产品
全方位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报道。中新社把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报道作为贯穿2021年的新闻工作主线,全景式、立体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打造“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全媒型专栏,兼具“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观照、新闻的呈现”,引发舆论关注,阅读量超3.5亿次。《大道同行——百年风华谁与共》十集微纪录片展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同心奋斗的历程,阅读量超1.5亿次,播放总量逾1500万。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全媒型专栏
“大党小事”系列漫画
全面宣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新社着力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阐释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蕴含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播发一系列精品解读和言论报道。围绕全会决议的重要论述、重要论断,推出多组专家访谈,解码“共富”主题,全面宣介六中全会重要精神。创新手法加强融合传播,其中全会首日推出竖屏场景式创意短视频《破防了!第一次看群聊看到泪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短视频和中国记协建党百年融媒精品,播放总量超3000万。
中新网推出《一组动海报看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关键语》图解产品(2021年11月11日)
2.舆论引导
针对境外攻击抹黑言论和各类谣言谎言,中新社立足客观事实,推出一系列深度报道,驳斥错误言行,廓清迷雾,以正视听。针对涉疫、民主和人权等热点话题,推出权威专家署名文章和综合报道,回应关切,释疑解惑。同时,中新社记者深入各地一线采访,充分运用多种产品形式推出见闻式报道,展现中国各地在经济、民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
中新社持续推出形态多样的新媒体产品加强舆论引导
3.舆论监督
《中国新闻周刊》的调查报道《秦岭小水电整治难题》《“与时俱进”的山寨社会组织》和《网络主播成了“避税大户”》,不仅有力揭示了有关乱象与问题,还促进了秦岭区域小水电的整治行动,引发较大社会反响。
4.对外传播
中新社精心打造集针对性、学理性、通俗化为一体的学理型融合专栏“东西问”,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2021年“东西问”访谈中外知名专家学者387人,播发中文稿件408篇、超百万字,编译英、日、阿、西等多语种稿件近百篇(条)。“东西问”稿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网络综合阅读量逾6.5亿次,相关微博话题标签阅读数超3.7亿,专栏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媒体界及学术界产生积极反响。同时,中新社持续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努力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学理型融合专栏“东西问”
中新社在海外社交账号推出文化创意类栏目“Culture Fact”(《文化知多少》)和“Cloud Trip to Museum”(《云游博物馆》)(2021年5月17日、5月18日)
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认知度方面,中新社推出多品类多语种报道,生动形象展现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帮助外界正确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参与组织2021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大型采访、“海外华文媒体走读黄山”等活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对话。
2021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于2021年10月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
三、阵地建设责任
1.融媒体矩阵
2021年,中新社推进“全媒型通讯社”融合快速发展,深度整合各方资源、平台、渠道,积极进军新兴平台,持续加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设,打造涵盖“网、端、微”等自有平台及第三方平台,囊括境内外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包括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报、中新经纬、国是直通车、侨宝、华舆、庖丁解news等自创品牌,以及350余个境内外社交媒体账号,用户覆盖数达5.3亿。
2.融媒体报道
2021年,中新社围绕新时期舆论宣传工作需要,大力促进跨部门平台融合协同,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成绩可喜。全年生产网络新媒体产品33万余条,创作海报、图解、漫画、手绘、动画等创意产品千余件,发起网络直播千余场次,全年上微博热搜话题3000余个。
以内容创新打头,中新社全年推出19个“记者工作室”,累计生产200余期原创脱口秀中英文节目,覆盖量超15亿,境内外反响热烈。围绕重大主题精心打磨多路融媒体重磅产品,包括“大党小事”系列漫画产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经典瞬间”动态油画长卷、“小朋友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动漫视频、青春励志歌曲《正青春》等多项极具分量的建党百年主题创意产品。
2021年中新社推出19个“记者工作室”
直播特别节目《日出东方》(2021年7月1日)
3.融合采编平台建设
中新社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谋划全社工作,大力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优化策、采、编、发全流程,全面推进融合报道提质增效。持续优化完善网络新媒体考核制度,通过调整“指挥棒”不断引导、提升新媒体采编业务能力水平;打造融媒体值班平台,建立日常工作融合采编流程,形成“一次性采集,多形态生成”的集约高效型融媒体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全面优化升级融媒体采编系统,深度融合多个既有平台,通过一个界面完成文图视等多内容采编审,通过线索报题、待编稿库、资源空间等多种方式进行多业务平台间的横向连接与融合协同,全面提升融合报道水平。
中新社融媒体采编系统
四、服务责任
1.信息服务
2021年,中新社围绕疫情防控、冬奥科普、网络防诈等诸多民生及热点话题,持续推出多路可视化创意产品,打造“医线观察”“百万庄小课堂”等融媒体栏目,形象传递科学知识,直观解读惠民政策,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多措并举促进信息服务提质增效。
中新社重点播发涉侨政策信息、法律法规等,传递中国政府爱侨、护侨、助侨的信息。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背景下,中新社重点报道中国政府推出的“春苗计划”“暖侨行动”,打造“侨务心声”新媒体矩阵,多维度服务侨胞。
2021年中新社推出的部分信息服务类产品
2.社会服务
2021年,海外侨胞生产、生活受疫情影响面临一定困难,中新社进一步完善了联合111家海外华文新媒体及国内医疗在线咨询机构共同打造的“全球华文新媒体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从侨胞需求出发,调整栏目、细化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出各项服务类资讯,全面回应关切,助力海外侨胞、留学生等科学防疫。
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
3.公益活动
2021年,中新社紧紧把握中国人民警察节、世界地球日、世界自闭症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要节点,策划推出漫画海报类公益产品。《中国新闻》报全年刊登31个公益广告。《中国新闻周刊》承办第十二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展。《中国慈善家》杂志持续关注中国乃至全球的慈善公益和社会议题。
2021年中新社推出的部分动漫海报类公益产品
《中国新闻》报公益广告版面(2021年12月14日、12月20日)
五、人文关怀责任
1.民生报道
2021年,中新社及时跟进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政策举措,刊播《长江源头牧民致富“新生活”:后续产业足 生活不犯愁》《5G远程医疗实现了吗?记者带你去医院一探究竟》《探访四川甘孜包虫病重流行区:攻坚战显成效 连续三年零新增》等稿件,并主办养老相关专题论坛。
中新社持续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推出《“80后”女科技特派员:我愿回乡做“菇娘”》《探访新疆喀什“特殊幼儿园”:找回有声的世界》《智能时代“适老化”如何付诸行动?》等报道,集中笔墨反映记录这些群体的心声以及奋斗、发展的故事。
2.灾难和事故报道
在灾难和事故报道中,中新社始终以大局为重,坚持“生命至上”,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强调正能量和暖心传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甘肃白银景泰“5?22”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和山东栖霞金矿爆炸事故中,推出《特写:暴风雨中,“小人物”带来“大感动”》《牧羊人救马拉松选手进窑洞:“再坚持坚持,前面有火!”》《山东栖霞金矿爆炸事故:井下矿工体力恢复 各地专业力量支援》等来自现场的报道,展现各界齐心救援、各方守望相助的正能量,传递希望与温暖的力量。
3.以人为本
中新社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强调人民情怀,把人民作为各类报道关注的主体,反映各行各业民众的声音,致力于做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
2021年,中新社推出“新春见闻”“小康中国”“中国减贫故事”“沿着高速看中国”等专题报道,出产逾万件关注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图景的报道,反映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和拼搏奋斗、建设幸福生活的新貌。
“沿着高速看中国”专题
六、文化责任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新社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结合重大主题报道、时间节点以及挖掘典型故事等,开设“祖国颂” “弘扬长城精神 传承爱国情怀”“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等专题,积极报道在抗疫中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群体,强化社会上扶危济困、诚信友善的正向影响力,弘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反映国家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新气象,凝聚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中,视频《石家庄集中隔离点建设者的日日夜夜,见证“中国速度”!》播放量逾3000万次。
“弘扬长城精神 传承爱国情怀”网络专题
2.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新社积极开设专题,策划推出多形态品类新闻报道。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名家、文化现象,推出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鲜活报道,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刻底蕴和人文精神,增进公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新社主办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2021多彩贵州?第十四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等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海报
3.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中新社坚持科技新闻报道的科学、严谨、专业、准确原则,积极通过新闻产品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2021年,围绕天和核心舱发射、天舟货运飞船发射对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以及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等开展全方位报道,实现多平台联动、多形态呈现。融合报道《中国空间站如何让女航天员“美上天”?外国人加入还远吗?》累计观阅量约4000万;视频《震撼大片!“天问”携“祝融”成功落火》《天问一号着陆后总设计师张荣桥落泪》总播放量逾1500万,并获多家海外媒体转载。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推出融合报道《专访钟南山团队:人类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变异?》,加强防疫科普和正向引导。
七、安全责任
中新社把报道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断加强全社新闻采编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切实筑牢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提高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强化全流程合规运行和闭环管理,压实责任、不留死角,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健全应急处置制度和操作指引,加强技术手段的保障维护,确保及时准确、高效有序开展新闻工作,确保相关业务系统安全运行。
八、道德责任
1.遵守职业规范
中新社的新闻工作始终遵守宪法、法律和相关工作纪律,恪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不断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始终忠于事实,坚守新闻伦理,严禁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坚决抵制庸俗媚俗。尊重他人著作权和肖像权,严禁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援引他人作品、转载等注明出处。
2.维护社会公德
中新社积极组织报道,宣传各地改革新举措、宣扬社会公序良俗。2021年,中新社主办了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围绕“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网络文明”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弘扬社会公德。
3.接受社会监督
中新社高度重视和强调采编人员加强自律,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时,主动出示新闻记者证,接受监督,及时纠错。中新社对外公布举报邮箱和24小时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安排专人对举报内容进行甄别、分类、核实,细化工作流程,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处置并反馈举报内容。
九、保障权益责任
1.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中新社注重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务、工会等机构部门的积极作用,对记者的合法采访活动给予充分保护。加强相关宣传、培训,建立健全维权渠道,提高采编人员的维权意识,在员工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为其提供保护、声援和申诉,防止其受到人身侵害、打击报复。
2.保障从业人员薪酬福利
中新社严格履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规定签订合同,维护员工权益。实施绩效工资考核管理改革工作,严格执行中央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和医药费报销制度。
3.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
中新社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相关规定,不断完善记者证申办流程,严格规范新闻记者职务行为。严格执行记者证申领注销程序,及时为符合申办条件的员工申办记者证,及时为调离、离职、退休的员工注销记者证。2021年,按照主管单位要求,完成500余本记者证核验、更新、注销工作。
4.开展员工教育培训
中新社高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社内外资源,通过“中新讲堂”、外部培训、互访交流等活动,丰富培训形式,促进业务发展,确保采编人员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2021年中新社举办多场员工教育培训活动
十、合法经营责任
1.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中新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坚持守法经营,建立健全规范的社属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合同审批制度,配合国家审计署顺利完成审计经营方面的相关工作。
2.严格做到采编经营“两分开”
中新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区分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边界,明确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的工作职责,严禁采编人员从事经营活动,严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行为,坚守底线红线,将落实“两分开”要求与实现“两加强”目标紧密结合,多次组织内部自查自纠,筑牢内部“防火墙”。
3.不刊播违法违规广告
中新社遵照《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广告刊播行为,严禁刊播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广告、虚假广告、格调低俗的广告,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禁止刊播的广告,严格审查广告内容,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准确、合法合规。多次举办《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讲座。2021年无刊播违法违规广告的行为。
十一、后记
1. 回应
针对2020年在舆论监督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中新社加强研究,积极改进。做实“民生调查局”等栏目,深入调查、冷静记录、回应关切、开展监督。优化“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侨声传递”专题;参与主办“构建数字普惠金融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论坛”,邀请与会嘉宾共商乡村发展之路;与驻地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志愿活动,服务社区群众,切实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
2.不足
2021年,中新社积极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品牌化建设推进力度不够,媒体融合协同性有待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等不足。
3.改进
2022年,中新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媒体社会责任。
一是继续提速改革步伐,激发活力,释放品牌栏目创新活力。
二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升级全媒体传播矩阵。
三是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整合专家资源、丰富传播手段,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本文来自蝶恋花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3635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