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解放军都习惯于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作战,并为此曾付出极大代价。不过,到1984年对越“老山、者阴山”作战时,情况终于发生了逆转。解放军终于 “大手大脚”了一把。1984年7月12日的老山防御战斗,即著名的 “松毛岭大战”(我军战史称为“船头地区防御作战”),我军在一日之内就消耗各种弹药1261.11吨。正是凭这样的强大火力和物资消耗,解放军在建国后少有的奢侈了一把,一天就击毙越军3000余人,让越军吞下惨败的苦果。
但是前方战士取得的辉煌大捷不能忘了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这就是昆明军区的后勤第22分部。
一、隐身幕后的英雄
1983年12月28日,昆明军区后勤第22分部接到了保障“两山”作战的预先号令,遂立即着手准备各项保障事宜。该分部所属45个独立连以上单位分布甚广,从战役纵深后方的宣威、昆明、楚雄、祥云等地,到“两山”地区,远的近千公里,战线拉得很长。虽然自1979年以来便一直身处战区,但22分部多数单位均未达到满编状态。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一线作战急需,又要完成好本区域内的各项日常保障工作,困难不是一般地大。
困难虽不少,但却难不倒经受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考验的后勤第22分部。在1983年底至1984年底的一年时间里,第22分部组派到一线的部(分)队有:汽车第22、51团,第58、69、72医院的野战医疗所(共4个,400张床位),军马防治所2个防治队,第79医院医疗队,雷达、军械、汽车和医疗器械修理组各1个,干粮加工分队1个,分部通信连150瓦电台1部,警卫班7个,共14个建制单位2300余人;抽调到一线去的业务技术骨干62人;还组织了7个所属后勤部(分)队进行轮换。
二、部队开进这是首要任务
这些单位所面临的首个任务,就是保障参战部队的开进与轮换。
工兵部队排除万难急造通往战区的运输通道
后勤第22分部保障区域内通往“两山”方向的道路,除一条米轨铁路外,主要有昆明——开远——文山,宣威——曲靖——邱北——文山两条公路,距离在500至1000公里之间。这样的交通状态,使得参战部队途中的加油、修理、卫勤、换乘和输送需求大大增加。
为保障参战部队通过,后勤第22分部除既有的清华洞、楚雄、关上、天生桥四个加油站外,还先后五次在昆阳、土桥、以且、曲靖等地开设临时加油站。除部队自己的保障力量外,第22分部还联系地方加大拥军力度。在军地的统一协调下,沿途地方政府积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为部队烧茶送水,准备日用百货。地方交通、监理部门在部队途经的重要城镇、集市协助调整车辆,维持秩序。地方公安部门积极协助部队沿途实施警戒。
三、吃得好才能打好仗
“两山”前线生活物资供应较为充足
当了解到部队蔬菜供应紧张时,后勤第22分部从四川调来五千多公斤榨菜供应参战部队,同时举办了一期烹调技术培训班,为参战部队培训炊事技术骨干67名。该部派出的干粮加工分队,在一年时间里制作了2万余公斤干粮,供部队开进途中食用,还为部队解决超支粮83819斤,黄豆18000斤,解决了部队急需。
据统计,在一年时间里,后勤第22分部完成了2个军直、4个步兵师师直、1个地炮师、16个步兵团、1个工兵团、5个侦察大队共5万余参战部队的机动保障任务。
后勤人员被誉为“老山骆驼”
四、弹药保障是关键
现代战争的物资消耗是惊人的。事实上在“松毛岭大战”中越军动用的兵力、兵器都超过了解放军。越军动用总兵力为34个步兵营,解放军总兵力仅为18个步兵营。越军动用大口径火炮180余门,解放军仅为174门。而越军的单兵战术素养也不弱于解放军。但越军却遭遇惨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仗越军就是输在后勤保障上。1984年7月12日此战,在上午的时候,越军尚火力充足,但到了下午弹药已经严重匮乏,大口径火炮已无力支援其步兵作战,只能眼睁睁看着6个步兵团的精锐之师被我猛烈炮火一批一批的收割。
众所周知,松毛岭大战,解放军炮兵战前准备了2.5个基数的炮弹,没想到一个上午全部打完。但在战斗的同时组织数百辆汽车进行抢运,车辆来往川流不息,前方炮弹始终保持堆积如山。这种保障力度根本不是一个区区越南能够抗衡的。
人力运输物资,经常要闯过越军炮火封锁线
而保证弹药充足,后勤人员功不可没。
据统计,从1983年12月28日至1984年12月31日,后勤第22分部所属单位中,有7个军械库、3个油料库、3个军需库、2个综合库、1个药材库、1个车材库、1个物资站和1个转运站,1个管线队担负了战役二线物资的收发中转任务。共计收发、中转各类作战物资40余万吨。其中收发弹药32286吨,转运弹药4万余吨,火炮300余门,收发武器、器材、零备件132万2700余支(挺、门、具、件);收发输送各种油料81065吨,其中管线输油26460吨;收发补充各种军需物资2526万余件(套);收发各种汽车1100余辆;收发补充营房物资器材价值10万余元,以及一批其他物资。
作战物资要靠人力背上前沿阵地
枯燥的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后勤指战员们的工作量。以宣威弹药库为例,该库位于乌蒙山区,距距中越边境各要点600至700公里,属于战役纵深内的弹药储备仓库。该仓库在1984年“两山”作战期间,收发弹药91次,47个品种共计11487吨,日均吞吐量为100至200吨,最高达300吨。同时,翻堆倒垛11个品种共3560吨;弹药技术检查31个品种、378个批次共633381发,合计183吨;修理弹药2064发;仓库整修6419平方米。整个物资收发做到了安全、及时、准确。
而位于昆明东南方向50余公里处的宜良弹药库,距中越边境各要点430至600公里。是弹药储备、中转库。平时年均收发中转200次,年吞吐量约3000吨。1984年,该库收发中转436次,12200多吨,相当于平时4年的工作量。收发量最多的一次,一个晚上就发运了800吨弹药。
由于库容量不算大,有时候前线物资要得急,因此不仅军械仓库,其他仓库也经常出现“今天收,明天发”,甚至“边收边发”的现象,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由于时代限制,当年我军物资装卸仍主要靠人力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代限制,1984年时的后勤第22分部所属各仓库的机械化作业比重仅占14.5%。宣威弹药库于当年组建了1个机械化作业班,配备电瓶车、叉车、拖车各两台,还成为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而这种机械化作业班,在当时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物资的收发、堆垛和整理,仍是靠指战员们的双手和肩膀完成的。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外人眼里,仓库只负责收发、保管物资。但实际上,南疆气候闷热潮湿,库存物资器材容易生锈、霉变。加之库存军械上存在着生产年代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存放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做好技术保障,保证物资出库质量,并不仅仅是一句收发好、保管好,而是倾注了后勤人员无数的劳动和心血。
据统计,后勤第22分部组织了枪械、火炮、雷达修理小组,深入到前沿阵地抢修战损火炮、轻武器、雷达、指挥仪、发电机等。共计检修各种武器5320支(挺、门),检修雷达、指挥仪、发电机147台(部),改制弹药引信15000个。战中配属一线分部的修理分队到阵地抢修各种火炮498门,抢修轻武器20支(挺),雷达45部次,指挥仪8部次,发电机44部次。并为换防轮战部队修理各种火炮195门。在战前就用了152天时间,完成了56个团以上单位的弹药检查工作,保证各单位武器完好率达100%。
与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相比,他们没有光环,但一样是英雄!
本文作者:忘情,“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娶了你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3278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