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品单价变化?

前一段,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低温酸奶的的价格越来越贵了。很多人感慨,什么时候能实现酸奶自由呢?

我就去调了一下近几年的原味低温纯酸奶的品单价,品单价从2017年前品单价一杯只有5元以内,到现在品单价基本都在9元左右。从品单价来看,确实是贵了不少。

再查了一下销售排行版,排在前三名的是简爱、卡士、优诺,都是均价在9元-10元的单杯价格。而这三名分别代表了,现在顾客优先酸奶原因的前三条:低糖、纯正、醇厚。从这三个词来看,就是配方纯正健康且口感好的酸奶才更受欢迎。

而对应健康这个概念,酸奶在全球普及之前,曾一度作为药品出售,这个是不是和可口可乐的出生有些相似。

资料显示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提出的“酸奶使人长寿”。启发了西班牙的一个企业家叫伊萨克·卡拉索,用酸奶帮助儿子恢复肠道健康。而后在1919年后建厂批量工业化生产酸奶,达能品牌。开始他是把这个酸奶放在了药店销售,但却无人问津,后来送至咖啡店、冷饮店等。后经口感、包装和渠道各方面的改进,加大广告投入,才打开了销路。

那知道了酸奶的过去,那我们再回答这个问题上。这酸奶是真的越来越贵了吗?我们得从几个转折期来验证看看。

1、拼价格的1元时期。

在这个酸奶升级战之前,还有一段价格走势。我翻阅了2005年的海报。发现在在最开始上市时,伊利8杯装原价是13.9元左右,蒙牛的也差不多,老牌光明8杯是在12元左右。而伊利和蒙牛因为竞争,促销价从9.9元降到了8.8元、再到7.9元。甚至有些超市让厂商不挣钱,惊爆价做到6.9元。也就是,这时候的酸奶大概的价格就是不到1元钱。

拼到后面,顾客对于排奶的低端印象已经形成了。但也普及了酸奶这个商品。

2、五颜六色的3元时代。

有价格战,必有突围赛。那就是蒙牛先把重心移到了,加了多口味酸奶。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蒙牛红枣味酸奶,而大红色的包装,放在一排以蓝绿色调中特别的显眼。后再接再励,也放大了“大果粒”的营销力度。从低价转向一杯2-3元。单杯装的不断向5元这个边界线靠拢。

加味时代,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冷藏柜里就变的花花绿绿的,加粗粮、加水果、加果干的统统都有了。

3、保久酸奶5元时代。

而这时的伊利和光明,伊利也紧跟,但同时在2010年后,重心放在了“老酸奶”这个品项上。光明这时候开始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培养7天低温鲜奶。但当时6个月保质期的纯牛奶正是几大品牌的爆发期。光明的网点主要集中在华东,很难像伊利和蒙牛铺的那么广,低温保质期的高损耗短板一时难解决。

由此,保质期为6个月的常温酸奶,光明莫利斯安开始横空推出。这个酸奶一上市,就解决了低温酸奶日期短、销售半径短的缺点。而后的蒙牛、伊利等各地方品牌纷纷重视这个商品赛道。这时,酸奶的品单价已经超过了5元这个边界线。

4、进入10元的高端时代。

在一堆的低温酸奶,卡士属于比较早定位高端系列的。特别是“乳酪”这种如布丁口感的酸奶,依然是醇厚这个口味中的销售排行第一。在当时,酸奶还只有不到2元一杯,卡士稍微了规格后,变成了5-6元左右。

而地推时,主要是放在宣传渠道是放在幼儿园及小学门口宣传。这主要是和这样年龄的父母消费,想要更健康的才能给小朋友喝的心理。

贵的就是好的,在这个时期特别受用。从2017年对比2016年的一个四线城市的连锁超市,卡士的销售增长就超过了50%。

商业自有轮回,做完加法又做减法。简爱,强调“其他没了”来提升纯正的定位。单品价格也到了9元以上。而安慕希的杯装,转换成常温高脚杯,打破了10元边界。网红款北海牧声草莓流心芝士,是加味酸奶也是10元整数定价。

再接下来是以醇厚口味的基础,增加商品颜值的乐纯,市场参考零售价更是定到了18.8元,还有乐纯系列的酸奶拌坚果,主打代餐卖点。售价是在15元左右。

5、渠道转变看总额。

冷链物流发达+社交媒体推荐。让买酸奶的时间可折叠。像简爱系列通过微信广告,12杯装的规格+顺丰冷链物流的配合,次日可达。而光明和盒马鲜生、饿了么合作,当天就可触达顾客。口感更好,速度更快,让喝酸奶这件事情变成一个随时可触达的事。

那从顾客心里的价位线下来,100元以内的商品都能降低购买决策难度。那在100元以内,如何打包组合并把较高单价的商品卖出。从运营角度来说,肯定是卖小额高价更有利润空间。

酸奶变贵,最直接的是和主原料生牛乳涨价有关。但主要的还是酸奶的大众心理价,一直在被突破。

本文来自季莫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3115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