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衣冠南渡后,为何大量士族不愿南下?崔浩:不动产太多带不走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天下大乱。紧接着五胡乱华就拉开了序幕。琅琊王司马睿感觉不对,他本是东海王司马越的马仔,如今想要到南方自立山头。
可就凭他势单力薄,压根就没办法做这件事。因此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等一帮二流士族,发现了商机,果断支持司马睿南迁。
很多人不服气,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那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好不好?怎么成了二流士族了?其实在西晋统一的时候,士族集团里,这帮人压根排不上号。那么真正能排上号的是哪部分人呢?当然是不肯南下的啦!
如果你在北上广深有若干套房子,你愿意放弃这些不动产,远走他乡吗?我看很少有人愿意吧?只有在北上广深没什么不动产的人,才会说走就走。
因此主动南迁的这帮士族,虽说也有了名气,可在北方的不动产,明显不多。所以说他们走了也就走了。
可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为首的北方士族,人家根深蒂固,家大业大,多少住宅、商铺、酒店在北方,他们哪里舍得抛弃这些重资产,南下避难呢?所以说这帮人只能顶着五胡乱华的烽火,艰难地在北方活下去。
一、那么他们有几条路可以走呢?
第一条路,与胡人政权抗争到底。
你以为这些士族都是吃干饭的吗?人家家大业大,说到底就是地方土豪。除了有大量不动产以外,家里的家丁数量,也相当惊人。毫不过分地说,这帮士族完全可以组织起一支像模像样的军事力量。
因此部分士族打算和胡人斗一斗,毕竟保卫家园人人有责。自己祖上数代人攒下来的家业,不能就这么拱手交给胡人。
胡人也不是不讲道理,他们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也开始对这些势力进行拉拢。甚至开始承认他们拥有军队的权力,以此换取这帮人的效忠。
不过这帮人在自己的王国里吃好喝好,可以收税、征兵,俨然就是个小国王,他们才不愿意真正效忠胡人。这也是北方政权不太稳定的重要原因。
第二条路,与胡人合作。
这部分士族,其实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从一开始就接纳了胡人,并且到胡人政权中做官。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被胡人政权给打服气了,只好选择跟着胡人后面跑腿。
不管怎么说,北方士族,要想保全家产和性命,最好的做法,就是跟胡人合作。比如说清河崔氏家族,崔浩本人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第一谋臣。
崔浩的父亲崔宏是北魏开国功臣。崔宏的父亲崔潜,则是给前燕慕容家干活的。而崔潜的父亲崔悦,则是给后赵石勒家族干活的。
类似崔家这种情况的士族,在北方数不胜数。没办法,那时候胡人执掌北方天下,除非你毁家纾难,否则只能选择低头。
第三条路,前往西北。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北方还有汉人政权吗?还真是这样!一部分士族选择南下,还有一部分士族则选择前往西北。
那时候晋朝的凉州太守张轨,见天下大乱,索性就在凉州地区,割据自立,建立了前凉政权。这一政权足有59年历史,完全可以让部分士族在这里落脚。
比如说河东裴氏,就是迁徙到西北的士族代表之一。等到前凉灭亡以后,汉人李暠也在西北建立了西凉政权。西凉也有21年的历史。所以说,北方汉人倒也不是完全丧失了复国的信心,只不过他们跑到了西北地区罢了。
二、胡人比较给面子,不给他们打工可惜了。
这是当时大多数士族们的想法,大家别以为胡人就没有读书人。其实胡人当中,有很多饱学之士。这帮人才是胡人中的精华。
比如说匈奴人刘渊,他是汉赵政权的建立者,也是五胡十六国中第一个起兵的老兄。可人家在洛阳做了很多年的人质,所以饱读诗书。外加他比较聪明,因此俨然成了一名有学问的领袖。还有鲜卑慕容氏的几大领袖,比如说慕容皝,他就特别重视汉文化的学习。不仅自己要学习汉文化,他也教导自己的几个儿子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好好学习汉文化,因此慕容氏一族也是饱学之士。
有这么多胡人饱读诗书,他们自然知道治世之道。他们深知,只有兼容并包,才能真正夺取江山。
毕竟夺取江山以及治理江山,全都需要足够的人才。一旦他们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北方士族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前秦天王苻坚,是个特别重视汉文化的君主,他将所有的军政大事,全都交给了汉人王猛来打理,可见他对汉人的重视。慕容氏更是积极吸纳大量汉人流民,其中包括不少士族。他们积极支持辽东地区的儒学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士族力量,壮大自身政权。
最关键的一点是,胡人政权,承认了士族集团的特殊性。这是士族们无法拒绝的,毕竟人家保障了他们家族的利益,谁会拒绝一个保护自己的人呢?
比如说选官的权力,在魏晋时期,采取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保护士族集团的利益。如今胡人政权当道,依旧将部分选官权交给士族,可见人家太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三、北方士族,对南方士族似乎有点儿眼红。
北方士族们,在胡人政权当中,按理说混得也还不错。可他们回头再看看东晋那帮士族以后,他们的老脸立刻就笑不出来了!为啥?因为人家混得更好!
东晋完全可以称之为士族绑架下的政权:
东晋开国之君司马睿,是个整天要听琅琊王氏吆喝的主。王导、王敦,一个管内政,一个管军事,几乎把司马睿给架空了。颍川庾氏的代表庾亮和庾冰,他们以外戚身份,长期把持朝政,甚至操控了皇位的选择权。谯国桓氏出身的桓温,更是将东晋4位君主捏在手里玩,在他眼里,司马家的皇帝,全都是垃圾!陈郡谢氏的代表谢安、谢玄等人,对晋孝武帝司马曜倒也不错,可人家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以后,声势滔天,成为了东晋的中流砥柱,你不服气不行。
由此可见,南方士族在跟随司马睿南下这件事上,的确赌赢了!他们的付出,换回了丰厚的报酬。这个时候,北方士族们眼红了!
北方士族们,在乱世混了那么多年,结果还是一事无成。虽然地位不算低,可想要往前再走一步,达到操控朝政的地步,似乎就没什么可能性了!
因此以崔浩为首的北方士族,在混了多年以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我们北方士族需要雄起!
在崔浩的建议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决定,将天下士族评定一个高低。简单来说,就是建立高种姓制度。
过去人和人之间,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可崔浩就是希望将北方士族,打造成为超脱普通人的贵族。只需要一两百年的发展,这种思想就会根深蒂固。这么一来,就算王朝更迭,这帮人依旧能混得开。
好大的野心啊!南方士族把持军政大权,北方士族就立刻要玩贵族制度。只可惜,由于这事儿太得罪鲜卑贵族们了,所以崔浩成了鲜卑贵族们的眼中钉。
在北魏,本来就有鲜卑贵族,如今再冒出来一个士族,那鲜卑贵族的地位岂不是要受到影响了?赔本的买卖,人家可不干。
因此在崔浩撰写北魏国史的时候,这帮人也开始活动了。我说崔浩,你写书就写书吧,为啥要把这些书,都刻在石碑上,给天下人看呢?显摆自己识字吗?
结果麻烦来了,不少人从这些石碑上,发现了鲜卑拓跋氏昔日不堪的历史。于是鲜卑贵族利用这个机会,果断反击,开始在拓跋焘跟前说崔浩这帮士族的坏话,扬言崔浩这是故意在抹黑北魏皇族。
拓跋焘是个暴脾气,立刻派人把崔浩提溜过来询问情况,结果崔浩却支支吾吾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家伙,这就是默认了!
因此拓跋焘二话不说,就把崔浩全族给灭了。顺便灭掉的,还有和清河崔氏联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等士族。
总结:北方士族,趋于消亡。
偷鸡不成蚀把米,自此以后,北方士族便一蹶不振。就算后来北魏孝文帝评定天下士族时,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列为四姓高门。可北方士族的辉煌却已经不复当年了。
隋唐时期,北方士族看似又辉煌了一把,这些大族出了若干宰相。可依旧无法改变他们走下坡路的事实。
当然了,南方士族也好不到哪儿去,经历了侯景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也一蹶不振。昔日的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
参考资料:《魏书》、《晋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从筠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714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