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眼镜蛇毒强80倍的剧毒,为何会出现在吃了几十年的海鲜里?
每年的初夏开始,各地就会发布关于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今年也不例外,河北秦皇岛市等地相继发布通告,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海虹,以免发生意外。
很多人就好奇,吃了几十年的海鲜,为什么就不能吃了呢?因为它们可能有剧毒,而且比眼镜蛇还毒80倍。
为什么会蕴含剧毒
海虹一般指贻贝,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我国沿海出产好几种贻贝,北方主要出产的是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个头不大,外壳乌紫发亮,俗称海虹的就是它们;江浙一带的贻贝种类主要是厚壳贻贝M. coruscus,又叫淡菜,和紫贻贝同为贻贝属,个头较大,肉质较厚;而南部沿海,尤其是台湾一带,就是翡翠贻贝、俗称青口。
贻贝是中国常吃的海鲜之一,为什么会蕴含剧毒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贻贝蕴含的是什么毒素,贻贝体内蕴含的是贝类毒素,它们体内之所以会出现贝类毒素,不是因为它们变异,而是当了大自然的搬运工。
贝类毒素是海洋藻类产生的天然产物, 近年来,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 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赤潮频发,赤潮中藻类大量繁殖,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 260多种, 其中有 70 多种能产生毒素。
由于许多有毒的藻类, 被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摄食, 其毒素在这些生物体内蓄积, 这类毒素称为贝毒, 人们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中毒, 根据中毒症状可分为 5类:①麻痹性贝毒, ②腹泻性贝毒 , ③ 神经性贝毒, ④记忆丧失性贝毒 , ⑤西加鱼毒。 目前, 麻痹性贝类毒素 ( PSP)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有多强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四氢嘌呤衍生物。其水溶性高,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不溶于丙酮、乙醚等大部分非极性溶剂;通常情况下,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烹调不能改变其结构来降低毒性,但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麻痹性贝类毒素还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 典型的 Na+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 Na+进入细胞内, 使膜失去极化状态, 从而广泛地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而产生麻痹作用,情况严重者,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亡。
根据已知的资料,人体摄入麻痹性贝毒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7微克每千克体重,如果是注射这个数字为0.6微克每千克体重,以体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为例,摄入400微克(0.0004克)麻痹性贝毒就能导致死亡。麻痹性贝毒里其中威力最大的石房蛤毒素毒性比眼镜蛇毒素要高80倍,比可卡因这类麻醉剂强10万倍。
麻痹性贝毒种类与结构
除了贻贝之外,织纹螺、华贵栉孔扇贝、毛蚶、文蛤、镜蛤、毛蚶、栉孔扇贝、嵌条扇贝、扁玉螺、扇贝等也可能感染麻痹性贝类毒素。
海鲜不可以吃了吗?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从3月下旬随着气温的升高,贝类生物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逐渐升高,6月降至判定限量值以下。
这其中,织纹螺的成熟期刚好在麻痹性贝类毒素富集时期,织纹螺泛指一类可食用的螺,种类很多名字也不少,海撒子、海螺蛳、麦螺、白螺、小黄螺、割香螺、小波螺、乌螺、甲锥螺都属于织纹螺,它们由于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或者其他有毒物质而被毒化,毒性高达96875MU/100g。人的中毒范围在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如果人食用了上述提到的高毒性织纹螺,只需要几十克的量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国家规定,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但其他的海鲜,除了3到6月,其他时间是完全可以放心吃的,贝类毒素更喜欢“窝藏”在贝类的消化腺中。比如含有毒素的扇贝中,消化腺中的毒素含量是扇贝柱(闭壳肌)中的数十倍。因此,食用贝类时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可以有效降低中毒风险,还有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
另外,我们吃还是要在正规市场超市购买,因为我国对对食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限量做出了严格规定,超市中的贝类海鲜还是有保障的,大家千万不要去海边挖,各地经常有自己挖贻贝吃中毒的案例发生,由于贝类毒素毒性大、反应快、尚无有效的贝类毒素解毒剂,防治贝类毒素中毒困难重重。所以不要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得不偿失。
最后,如果某地海域爆发持续赤潮,大家应避免食用该海域出产的贝类。
总结
海水养殖业在沿海国家通常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作为对海洋捕捞业的重要 补充,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有害赤潮的发生使养殖业受到严重的威胁。其中, 麻痹性贝毒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降低和消除麻痹性贝毒的影响一直是很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直到现在,赤潮的 预测和治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防止麻痹性贝毒对养殖业和公众 健康的影响,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对有毒赤潮的监测和对养殖贝类产品毒 性的监测。同时,如何消除污染生物体内的毒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不用再担心,我们爱吃的海鲜里沾染了原本不属于它们的剧毒。
本文来自凋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672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