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券商猜测,近期加强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可能有化解IPO堰塞湖的意图
文/《财经》记者冯
编辑/卢玲
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拟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抽查名单。2月24日晚,创业板发布终止对华鹏仪器、恒伦医疗审计的决定。截至目前,20家成功上市的公司中,已有16家公司终止上市审核,均为自愿退出,现场检查表现出极大的震撼。
对于80%入选企业退出的现象,2月26日,沪深交易所分别表示,对于现场检查前退出的项目,如发现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应承担相应责任,绝不“全部退出”或“带病突围”。
今年1月31日,证监会发审委发布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检与抽签》(第28号公告)。公告显示,参与抽签的企业为2021年1月30日前受理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共有407家企业中标20个,其中创业板11家,科创板9家。
虽然现场检查是常规操作,但此次现场检查是第一次专门针对注册板块(即科创板、创业板)企业的现场检查,也是近年来参与抽签抽中企业数量最多的一次。
同时,本次现场检查也是证监会于202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后的首次开奖。《规定》发布当天,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指出,在注册制试点背景下,仍有必要对首发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他表示,企业初始现场检查是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制度,持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手段。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告诉《财经》,此次核查反映了一个重要方向,即注册制并不意味着降低上市公司门槛、降低标准,也不意味着不重视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质量。
事实上,在现场检查之前,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很多企业已经撤回了申请材料。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拟在科创板上市的25家公司撤回申报材料,拟在创业板上市的20家公司撤回申报材料,均显著高于上期。
也有多位受访券商人士猜测,近期加强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可能有化解IPO堰塞湖的意图。目前,沪深两市IPO排队企业总数已达551家。同时,全市场有2246家企业正在进行辅导、备案、注册,成为IPO“后备军”。
对此,证监会2月26日表示,今年以来,IPO正常发行,既不收紧也不放松。截至2月19日,证监会已批准或同意注册66家IPO,较去年有较大增长,但较上月变化不大。
为何被抽查后主动撤回?截至2月25日,申请创业板的11家公司中,有9家自愿撤回申请材料;申请科创板的9家企业中,有7家撤回申请。
为什么选择现场检查的公司密集终止IPO?根据规定,现场检查可以通过自愿退出来免除。根据《规定》,检查对象确定后,考试或报名部门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检查对象和中介机构。如果检查对象在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初始申请,原则上不再受理
假期后的两个工作日2月18日和2月19日,分别有6家企业和1家企业申请撤回;2月20号有2家企业申请撤回,它们也是24日创业板官网最新公布终止的两家。
“根据以往的经验,IPO企业被抽中检查后通过率较低,所以有些企业收到通知后,认为还不如早点撤回。也有一些企业可能是在前期预审时,发现问题较多,已经被劝退了。对企业来说,与其冒死闯关,还不如准备好后再重新申报。”有投行人士表示。
企业撤回上市材料后,可准备好后再进行申报。对于中介机构来说,为避免被查到问题遭受处罚,更倾向于选择先撤回再补充底稿。“其实现场检查想查出问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券商。尽职调查的‘尽’,其实是无穷无尽,你没法证明全做到位了。券商自然不想接受处罚,选择撤回申报材料更为明智,反正就是一单生意,未来还能继续做。”资深投行专家王骥跃说。
某接近监管人士透露,一般来说,现场检查小组由证监会、交易所和地方局的工作人员,以及借调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组成,不同地方局之间会交叉核查。检查方式多为查阅有关合同、会计凭证等文件,问询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调取公司以及高管的银行流水,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往往能够从大额资金往来中发现蛛丝马迹。”
针对拟IPO企业的现场检查抽签已常态化。除却本次2021年1月31日抽签,2019年来已举行过5轮现场检查,共计26家首发企业接受检查。
不过此前监管部门未以文件等形式,将现场检查的规定规范化地传达给市场。2020年10月,证监会推出《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征求意见稿)》,2021年 1月2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当时,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将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发行人信息披露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问题作出分类处理,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保持高压态势,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坚持从严审核,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
首次针对注册制板块抽查
《规定》规定,检查对象按问题导向和随机抽取两种方式确定。问题导向企业由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相关审核或注册部门确定。随机抽取工作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依照相关规定实施,随机抽取的企业名单范围由中国证监会汇总提供的所有未经上市委会议审议或未经发审会审核且未参与过随机抽取的首发企业构成。
《规定》公布两日后,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即组织完成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第28次抽签仪式,同日证监会发审委发布第28号公告,公布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现场检查随机抽取的中签结果。
此次现场检查抽签为近年参与抽签企业与抽中企业数最多的一次,也是首次专门针对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的现场检查抽签。
从参与抽签与被抽查企业数量来看,参与抽签企业为2021年1月30日前受理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共407家,中签20家,遥遥领先于此前的5轮。有业内人士称,此次随机抽取参与企业数量较多,或因此前要出检查规则,积下来一批。
从现场检查企业范围来看,此次为首次针对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的现场检查。2020年3月和更早的现场检查,多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共同参与抽签。之后的2020年8月、2021年1月14日的两轮现场检查,均仅针对申请在主板、中小板上市的首发企业。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轮证监会现场检查,除增强对信息披露的质量把控考虑,亦指向目前IPO申报企业过多的问题。
“现场检查的起源,是在2013年左右。当时就是要解决堰塞湖问题。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常态化措施,按5%的比例抽,但是也会有审核员移交的,成为重要的威慑手段。现在是堰塞湖又出现了,所以又有针对性地搞起来了。”王骥跃表示。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IPO通过审核但尚未发行的公司多达298家,其中243家属于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及创业板市场。目前沪深两市IPO排队企业总数已达551家之多。与此同时,全市场还有2246家企业处于辅导备案登记环节,成为IPO“后备军”。
面对IPO堰塞湖,IPO审核是否趋严,发行节奏是否放慢了?2月26日,证监会答记者问时称,当前IPO申报企业排队现象与历史上的“堰塞湖”问题有区别。当时市场关注焦点主要在于,IPO没有实现常态化,停停开开,预期也不明朗,一些企业从首次提交申请到获得核准用时需要2到3年。近年来,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后,“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审核注册平均周期已经大幅缩减到5个多月。”
半导体领域成为“重灾区”
除了现场检查,注册制企业上市的质量把控体现在各环节。
以科创板发审会审核结果为例,2020年,科创板上会企业229家,其中未通过2家,取消审核2家,暂缓表决7家。2021年来,截至2021年2月25日,上会企业共29家,其中取消审核2家,暂缓表决2家。上会企业增多,把关也略有收紧。
在发审会之前,更多企业以撤回IPO申请文件的形式,止步IPO历程。除了此次现场检查被抽中企业,此轮抽查开始前,科创板和创业板主动撤回IPO的企业数目明显增长。
以科创板为例,根据上交所科创板项目审核数据,2019年全年,有23家公司终止审核。2020年前11个月,总计有26家公司终止审核。从2020年12月起,科创板IPO公司项目动态更新为“终止”的企业数目大幅变多,2020年12月有15家,2021年1月有10家,而2021年2月,截至25日,已有9家公司更新为 “终止”。2020年12月至今的终止审核案例,原因均为“主动撤回”。
从创业板来看,12月来创业板亦有多家企业终止审核。《财经》记者梳理发现,12月有15家、1月有7家、2月截至25日,有26家企业终止审核。其中,除灿星文化、速达工业机械、前进暖通科技股份3家企业外,终止原因均为主动撤回申请材料。
有消息称,交易所采取了约谈提醒、现场督导等方式,督促中介机构履行信息披露核查把关责任。某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他认为2021年IPO监管会升级,因为“去年上了太多企业,今年也有很多项目要报。前段时间的抽查,抽中后的大概率都没过会,前期的市场信号表明监管一定会更加严格。”
值得关注的是被市场认为硬科技含量高的半导体领域成为“重灾区”。 在科创板,有数家半导体企业近两三月终止审核,倒在IPO的最后关头,包括柔宇科技、上海合晶硅材料、昆腾微电子股份、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龙迅半导体、江苏国光信息、北京芯愿景、锐芯微电子等企业。在创业板,有国人科技于2月初撤回申请材料。
(《财经》记者 张欣培 郭楠 实习生郭甜甜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62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