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对《精益创业》的简单解读。
创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想法变成产品,但最精简的产品体现核心价值;第二阶段进一步细分市场,深化产品聚焦,形成对核心产品价值的认知;第三阶段是深入了解并快速响应市场,拓展爱好和速度,形成基于用户基础的产品信念。
当我重新思考创业时,核心的第一阶段应该是投入最小的成本和资源,快速地实现产品价值交付,并快速形成持续的现金流平衡和自我造血。
在第一阶段一定要懂得让利和共赢思维必须知道如何找到合作伙伴,而不是在整个过程中什么都拿走。找合伙人就是要盈利,要共担风险。在这个阶段,你的重点是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你专注于市场资源和产品规划,就要在短时间内将具体的产品研发外包出去,放弃产品研发的部分利润,投入最小的成本,快速试错,快速验证你的产品思路。
第二阶段,个人理解的重点是在创业或产品研发的全过程控制核心价值链,在研发上完全独立,拥有自主可控性而不是被别人控制。降低对外部核心技术的依赖,只是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进一步提高整个价值链的利润,同时控制后续发展扩张的主动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小的时候,产品研发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如果你的整个产品研发设计都是外包的,你会看到规模放大后,产品研发已经成为核心价值。这时,外包服务商往往成为你的制约因素,你没有任何替代措施来提高产品研发的价格。然而规模越来越大,核心价值链的利润却被别人拿走了。相反,你为别人做婚纱,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三阶段,重点是在现有市场和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品牌和市场规划,同时通过引入各种增值服务,形成可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闭环。现阶段,稳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基本形成,企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创业的时候,你倾向于热爱风险,希望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公司规模大了之后,肯定是规避风险的,更要考虑稳健发展的方式。
精益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发明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导致了日系车的质量和成本优势,一度压倒了美国车。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经向日本倾斜。精益思想从理论角度进一步总结了精益生产所蕴含的全新管理思想,将精益模式延伸到除制造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尤其是第三产业,并将精益生产方式延伸到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从而促使管理者重新思考企业流程,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思想的核心是(消除浪费)以越来越少的投入——、更少的人力、更少的设备、更短的时间、更小的场地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与此同时,它离用户越来越近,提供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准确定义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关键第一步。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一定的管理形式,尤其是如何在极端的不确定性下找到新的管理模式,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缘起。《精益创业》谈到了拒绝浪费、小批量等精益思想,但更多的是敏捷开发中的思想。创业讲的是不确定性和客户价值,而敏捷本身就是面对最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内部自适应和短周期迭代反馈机制,快速实现客户价值,降低风险。
这本书的两个核心内容是一个是开发-》测量-》认知;一个是创新核算;前者是通过短期迭代快速验证认知和调整后续动作;后者是形成新的会计方法和体系,体现对所有投入的价值计量。
先说个人价值衡量。
v必须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引入
E价值工程的概念,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
并不是说团队工作量大,加班多,创造的价值就一定大。任何一个人创造的价值一定是该人研发的成果体现在产品哪个核心功能上,这个功能本身在交付给用户的时候创造的价值。我们举个一些简单的例子说明。
一个团队可能1个月都在修改变更或缺陷,而且天天加班疲于奔命,但是创造的价值很小。张三开发的功能最终上线,但是客户对该功能的使用率很低,创造的价值很小。团队开发了一个功能或服务上线,但是客户选配的时候并不选配,即使该选配功能价格很低,那么这个功能本身创造价值很小。
如果我们研发了一个新产品,这个新产品里面有一个核心亮点功能,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大部分原因都是有这个功能才购买,那么开发这个功能的人创造价值巨大,应该获得更多的奖励和激励。
新创企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机构,在极端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再简单点来概括可以看到新创企业只包括两个核心内容,即不确定性+创新。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基本都可以算作新创企业。不确定性本身就是风险意识,创新本身又包括了产品,技术,运营和商业模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是经证实的认知,那么学习就必须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验证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推演。精益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为顾客提供利益和价值,除此之外的所有付出都是浪费。
创业者最重要的是两个假设,一个是价值假设,一个是增长假设。
价值假设认为我们创造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增长价值认为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和策略能够保持产品销售的高速增长。很多时候很多完美的创业计划书最终创业失败的核心原因就是以上两个假设本身不成立。比如你理想化的认为你研发的产品有价值有市场,但是大量研发投入后发现产品没有人购买,同时你又假设你的产品销售能够确保某种增长曲线增长,代理多少的营收或盈利,结果发现连最初的用户引流获取都成问题。
那么为了应对极度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就是通过最小化的成本消耗,产出最精简的产品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在验证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调整各种策略和计划,确实不行还有及时退出的余地。
开发-》测量-》认知本身就是一个快速的反馈循环,也是敏捷短周期迭代核心思想。通过反馈进一步调整我们的认知。其实第一阶段过不去,实际上谈不上第二阶段的进一步聚焦和价值核算。
精益思想里面谈到小批量,小批量的目的是保证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还有就是拒绝浪费,不生产任何不需要的半成品库存,还有就是小批量帮我们进一步验证生产和工艺路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防止大批量生产时候出现大量质量问题而返工。
小批量思想转化到精益创业,一方面是快速的拿出第一个迭代版本好尽快地获取反馈和认知,另外一方面就是拒绝浪费。对于软件创业,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而人本身又不像其他原材料存货可以存放,时间本身一直在流逝,那么精益创业必须考虑的就是避免关键路径和瓶颈,让每个人在某个时间段都能够最高效地发挥价值,只要人没有闲着本身就是拒绝浪费。
创新核算分三步,确定基准线,调整引擎,转型还是坚持。这部分本身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但是书里面写得不好,不做评论。我的理解是围绕价值工程核心思路,将所有活动都核算到具体的核心价值创造上面,避免任何不增值活动。其次是在互联网创业模式下,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合理的价值模型,比如虽然运营还在亏损,但是大量的用户基数积累和粘性如何进行价值核算?
精益管理中谈到的推式转化为拉式生产,看板,JIT等核心都是尽量的消灭库存。在软件领域我们看到敏捷开发是借鉴了类似看板和拉式生产的很多思路。那回过头来想想,软件创业团队如何解决零库存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很简单,往往创业团队人员都是多面手,可以胜任不同类型的多种工作,只要有相应工作在就不会找出人员闲置的库存积压问题。
关于建立自适应组织方面,本书基本无法说清楚,由于精益生产本身来源于传统生产线的管理中,核心还是拒绝浪费和价值创造。但是对应到IT行业创业和软件开发,里面有另外一个核心影响要素就是人,人本身很难按精准的机器去做要求和衡量,而人本身又是价值创造的关键要素。
因此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学习团队,形成自适应和自我快速迭代就变成另一个关键内容。如果真要做好精益创建,自适应团队建设将是另外一个关键点。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52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