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于持久战
1.写作背景
本文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战研究会上的讲话。是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经典之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速战速决”和“亡国”的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寄希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日战争,轻视游击战。然而,10个月的抗战实践证明,“亡国论”和“速战速决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前途如何?一时间,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政策。在这部作品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两国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终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言,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他强调“军人和人民是胜利的基础”,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进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未来,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的实践充分证明,这部作品的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是一部论著,堪称经典。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是在抗战初期写成并出版的。论述抗日战争,把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战略进攻和我们自己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战略保守,我们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战略反攻和敌人战略退却的时期。现在重读《持久战》,完全对应当时的抗战历史,甚至可以说是抗战总结报告。这表明毛泽东的军事才能非凡。
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美国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少于日本。为了在危机期间保持更重要的美日贸易不受影响,美国国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政治孤立主义和普遍和平主义的结合使美国对日政策变得软弱无力,主要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承认”和“不干涉”的缓和政策。1934年4月,田豫颖儿发表声明,声称日本有“维护东亚和平与秩序”的使命,这意味着日本想取代美国和英国在远东的地位,美日矛盾逐步升级。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与日本在远东霸权上的冲突愈演愈烈,美国对日政策变得强硬,逐渐转向遏制政策。
为了应对日本和德国的进攻和包围,苏联开始调整外交战略。1933年11月16日,苏联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1934年9月,苏联应邀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决定联华抗日。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悍然将矛头指向苏联。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全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按照侵华的基本国策,继续扩军。到1937年上半年,其总兵力已达25万人。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8月21日,中国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了援助中国控制日本的政策,但没有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日本根据既定的战略计划,向中国派遣了大量军队,并迅速扩大了在国内和东北的驻军,不断向华北和华中地区进军。到1937年底,日军已由七七事变前的17个师(不含台军和非步兵师)扩充到24个师(不含台军和非步兵师),其中3个师部署在中国,1个师部署在朝鲜,5个师部署在东北,16个师参加华北和华中作战。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民族抗战。这一阶段,国民党军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在正面战场上大规模阻击日军,并以极大的牺牲在上海、太原、徐州、武汉连续进行战斗。正面战场成为战略防御阶段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
/>
1937年12月日本攻占南京,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对中国军事力量的误判,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对日本来说,控制了徐州,可以打通津浦路,就可以贯通南北,南方和北方的日军可以来去自如。而陇海线呢,则可以帮助日军西进,通过郑州沿平汉路可压迫武汉,更可向西直逼西安。于是,日本就定下了南北夹击徐州的战略计划。走南路北上的是刚刚攻陷南京的日军第13师团,在池河和淮河北岸遭到了在此阻击的桂军、东北军的迎头痛击,无法跨越淮河一步。徐州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如果直接面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根本就守不住,所以李宗仁就把防守区放到了外围,也就是离徐州60公里的台儿庄。临沂战役中,张自忠带领59军日夜急行军,竟然在一日一夜内行军180公里赶到了临沂,从日军背侧开始猛攻,与防守的庞炳勋部一起击退了板垣师团。日军第10师团攻下滕县后,接着攻克了临城,这本来是日本大本营给北线日军规定的南下禁止线,等各路日军达到指定位置再一起进攻台儿庄。池峰城的31师固守台儿庄数日,等到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的第20军团从两面进行夹击,对日军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和肉搏战。日军最终抵挡不住,矶谷廉介下令全线撤退。中国军队仍然紧追不舍,一直把日军撵到了枣庄。台儿庄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结束。使得全国人民都认识到,只要国人精诚团结、拼死抵抗,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增强了全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挺进抗日前线,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作战的胜利;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独当一面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抗战形成了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
1938 年10月至1943年7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在华北地区已充分发展起来。由于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使日军对华北的占领实际只限于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两侧的狭长地带,其余广大地区是八路军的根据地或游击区。根据这一形势,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华北作战指导原则”,命令华北方面军确保占领区的“安定”,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战争华北方面军据此制订了“治安肃正计划”,准备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但是,当时日军正集中兵力攻取武汉,华北方面军的兵力不足,“治安肃正计划”没有按时执行。武汉作战结束后,因战线拉得过长,导致机动兵力匮乏,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缓和其人力、物力不足的矛盾,将侵华战争的战略方针由速战速决改为战略持久。这一战略方针转变的实质,就是停止对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把主要兵力转移到占领区(重点是华北),用以进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报据地。为了适应这一战略方针的转变,日军在这一时期的变动主要是增加华北的兵力,同时大量增编警备专用的三单位制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1938年11月3日,日本近卫发表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实际上是对美国在东亚的地位和“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挑战。1939年4月,美国将舰队转移到太平洋牵制日本。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英、法同意了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了苏联提出的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5月,日本发动了诺门罕战役向北进攻苏联。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日本联合德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阴谋彻底破灭。9月,关东军终止攻势作战;德国出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美国面临东西方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对外战略取向两洋作战。在远东,开始强调援华需要,采取较强硬的立场反对日本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1939年底,日军完成了新的部署:在总兵力24个师团、20个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中,用于正面战场的有11个师团、4个旅团;用于敌后战场的有13个师团、16个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其中,仅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最活跃的华北地区,日军就部署了1个方面军所属的10个师团、11个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在武汉地区只留下第1军,作为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对付中国的第5、第9战区部队,以局部的战术攻势,达成战略守势上的有利地位,对中国野战军主力实行反消耗战。在此阶段,国民党对日抗战逐渐趋向消极,反共摩擦明显增多。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同时,竭力维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断战胜日军主力的残酷进攻,使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显著上升,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确定《基本国策纲要》, 即“建设以日本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主干的大东亚新秩序”。其方针是南进政策和强化与德意的政治联合,把英、荷、法的太平洋属地,以及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囊括在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里。从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来说,进攻美国的殖民地东南亚比进攻遥远而寒冷的苏联利益要大得多。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署。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德战争爆发。7月,日军进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用武力否定了日美谈判美国提出的“四项原则”。美国对日行为严加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设立美国陆军远东司令部,将菲律宾完全置于美军的直接控制之下,随后又向中国派遣了军事顾问。10月13日,近卫内阁辞职,东条英机组阁后,确定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第一,决心对美、英、荷开战,武装进攻的时间规定为12月初,在此之前完成作战准备。第二,对美国谈判继续到12 月1日午前零时,如果在此之前谈判成功,即停止武装进攻。12月1日, 御前会议决定:“以《帝国国策实施要领》为依据的美日谈判,终未能达成协议,帝国决定向美英荷开战。”日美对立转入武力阶段。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当天,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3月,苏联还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主要原因是日本实施“南进”策略,美日矛盾激化,减少了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194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日军在中途岛遭到惨败。以此为转机,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开始逐步为同盟国所掌握。8月上旬,美军在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开始对日军实施反攻。11月上旬,大本营和日本政府连续召开三次会议,对世界形势作了判断。认为,美英为摧毁日本继续进行战争的力量和阻止德、意在欧洲称霸,今后必将在各方面密切合作,联成一体,逐渐对日本采取攻势。这种攻势将于1943年下半年达到商潮。中国由于关英的对日作战,抗战意志将更加顽强。鉴于上述形势,日本应采取积极手段,应付今后相继到来的美英的反攻。御前会议决定,在政治上加紧扶植汪伪政权,加速“以华制华”的进程。在经济上以增加取得支持战令必须的物资为目的,在中国的占领区内有重点地开发资源。为了达到上述政治和经济目标,在军事上,要求侵华日军彻底整顿占领区的治安,特别要“剿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同时继续给国民党军以必要的打击,以此抑制美英利用中国反攻的企图。1943年侵华日军的战略,是逐步将与作战无关的政治经济等一切业务,交由日军扶植起来的地方政权处理。日军则专心致力于整顿军备,发扬武力的威力,使更多的兵力由警备体制转为野战军体制,随时准备为太平洋战争提供兵力和资源。
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后,被迫收缩战线,苏军转入反攻。意大利于9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极大地削弱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中途岛作战、瓜岛作战以及东南太平洋方面的岛屿作战,均告失败。法两斯战线开始崩溃。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1943年夏秋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率先在华北敌后开始转入反攻作战,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随后,中国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也在缅北、滇西地区发起反攻。为挽救失败的命运,1944年春,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面对日军孤注一掷的进攻,国民党军接连失利,甚至发生溃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不断发展,解放了大片国土和人口,迫使日军向其占领区的点、线龟缩。中国抗战的局部反攻牢牢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对日进攻。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 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战场同时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战果辉煌。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
2、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问题的提起;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日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结论等二十一部分一百二十段。
(1)问题的提出。抗日战争必然会引发对战争过程、结果、特征的猜想,也就是对于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而对规律的认识,则决定了抗战军民应该采取什么策略。中共一早就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但是口说无凭,事实才更有说服力。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于胜利的信念是盲目的,不知道影响胜利的因子,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胜利。引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表现并驳斥后,提出了问题: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通过两年前的观点引出论点,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来自唯心论与机械论。
(2)问题的根源。《论持久战》首先要分析的,是日本和中国两个方面的特点,只有把双方都分析透彻了,你才能看到矛盾的发展趋势和前途,也就是我们说的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前途。
首先日本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强表现在其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能力三个主要方面。第二,它的战争是退步和野蛮的。其退步性表现为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其国家内部矛盾积累到不得不举行大规模的冒险战争的背景下发动的,它是一场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不仅遭到被侵略国的举国抵抗,而且还会遭遇日本本国人民的反对。其野蛮性表现在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因此其侵略手段带有极强的暴力和野蛮。这种野蛮性,又激化了中日矛盾,以及日本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由此使得自己最大程度的陷入孤立。第三,日本强而不大。这种强而不大,体现在其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军事力量的补充几个方面,这决定了其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第四,日本虽然能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是必将遭到更为强大的反法西斯力量的反对,且后者力量会不断增长,逐渐抵消前者的援助力量。
中国方面也有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弱国,这种弱体现在我们的军事力、经济力、政治组织能力,皆不如日本,且差距很大。第二,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我们的正义性体现在我们举行的战争,是反对侵略的战争,这个战争必将得到全国所有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的全体支持,能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甚至得到日本本国人民的同情。而我们的进步性,体现在已经开始觉悟起来的全体中国人民。共产党以及由它领导的军队出现后,中国的广大群众、无产阶级才开始觉醒起来,才逐渐的被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广泛的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统一战线。第三,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撑起长期的战争。第四,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这是由于它的正义性和进步性规定的。
这些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驳亡国论。这些因素中,仅仅大国这个因素是不能支撑中国胜利的。历史表明小而强的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国家,而且是落后的灭亡进步的。中国能胜利还因为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日本发动法西斯战争是因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引起并还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反对。中国有了已经觉悟或 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世界人民 运动正在以空前的大规模和空前的深刻性发展着,必然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进步和大国这个两个因素,能够为国际形势变化和赢得胜利争取时间。
(4)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日本可能劝降,但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使得日本不会坚持劝降手段,即使劝降也无法成功。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党派坚持抗战。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尤其是苏联必将逐渐增强地援助中国。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只要中国坚持抗 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
(5)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速胜论者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我们承认在中国面前摆着解放和亡国两个可能的前途,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及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
(6)为什么是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随着我们的努力,敌人的缺点将逐渐上升为主要方面,优点下降为次要方面;我方优点将逐渐上升为主要方面,缺点下降为次要方面。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人的主要方面仍是强,我们的主要方面仍是弱,所以出现的是不平衡。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规定了我之抗战不能速胜。但是,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 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7)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游击战争在第一阶段中乘着敌后 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 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 战辅助之。此阶段中,国际形势将变到更于日本不利。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接着驳斥了投降主义的唯武器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速胜论者不过是贪图便宜、想少费力气多得收成的空谈主义者。
(8)犬牙交错的战争。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犬牙交错。
(9)为永久和平而战。抗日战争与其他战争的区别和意义。
(10)能动性在战争中。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11)战争和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和继续,用于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障碍没有扫除干净,战争仍需继续进行。军队及其附随的一切东西是战争的组织。
(12)抗日的政治动员。政治动员就是把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告诉他们打仗和他们的关系。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经常做政治动员。
(13)战争的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14)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敌人兵力不足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地盘,给了中国持久战和争胜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也使得敌人处于多兵的包围中,使得敌人在战役战斗中陷入内线和防御。但我兵弱,还需要打运动中之敌以速决。
(15)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兵不厌诈),给以不意(无准备)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重要方法。敌人兵力不足,敌后游击战争和国际变化使得敌人不能持续保持主动。灵活性涉及时机、地点和部队三个关键环节。战争计划是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绝对的确定性没有,但相对的确定性是存在的,因而可以实施计划和准备。计划随情况改变,也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16)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运动战的特点: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拼命主义的根源常常是惧怕丧失土地,结果不但城地俱失,而且军力不能保存。弱军对强军时最有效的军事政策就是诱敌深入。
(17)消耗战,歼灭战。战役上的歼灭战可以达到战略上的消耗战的目的。运动战执行歼灭任务,阵地战执行消耗任务,游击战部分歼灭部分消耗。通过优待俘虏,引导他们了解日本战争的不正义,展示中国军民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战斗力。
(18)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日军的错误,低估中国逐渐增兵,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兵力不足失去战略时机,包围多歼灭少。日军的战略战役指挥能力不足,战斗指挥能力较强。
(19)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一切有把握的战役战斗应坚决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不涉及把握问题,没有绝对的把握)。速胜论者的战略决战是下策。
(20)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伟力的最深厚根源在民众之中。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不好根本在于态度问题,要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设游击队,然后又逐步发展游击队成为正规军,变游击战争为规模性的运动战。
(21)结论。
3、现实意义
(1)从创业和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解决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企业家需要考察消费者、竞争对手、供应商、替代品、潜在竞争对手,研究行业的发展规律。商场与战场相似,需要研究竞争对手,但又不同于战场,还需要注意消费者的需求,部分战争则可以不考虑民心问题。战争有政治目的,而直接目的则是消灭竞争对手;企业的政治目的就是企业使命,是在所在行业为消费者、为社会创造价值,直接目的是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敌我双方的军事、经济力量、组织能力、战略与指挥能力、士气、民众支持、国际支持等,影响企业成功的因素有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与企业规模、管理层的战略能力与组织运营能力、价值观、人才政策与激励政策等文化制度因素、品牌影响力与消费者支持、与供应商代理商的关系、政府政策。短期企业规模、资源、品牌影响力是重要的决定因子。长期则要看企业价值观和制度,这决定了是否能得到消费者支持,能否得到员工、供应商、代理商的支持。企业使命决定了企业价值观和制度,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哪怕只是实现财富自由或小康而不是过分贪婪,就不可能获得发展,能生存下去也只是因为没有威胁和兼并的价值。中期要看管理层的战略能力与组织运营能力,这决定了企业如何通过经营创造竞争优势和护城河,战胜对手。政府政策就好比国际支持,国际力量可能直接军事介入,影响战争结果甚至是行业存亡。
弱者战胜强者需要经历持久战,创业企业也需要持久战,经过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对于初创期,战略相持阶段对应成长期,战略进攻阶段对应成熟期。初创期企业需要活下去,但不能是被动的活下去,而是要发展自己。不能没有战略方向,也就是不知道如何进攻。初创企业找不到盈利模式怎么办?那就是企业没有确定政治目标,如果真的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付出的成本低于消费者获得的收益),从中分享一部分就可以盈利了。也有的是原来的盈利模式利润很薄,想找个盈利更多的,那就需要重新确定政治目标和战略方向。在成长期,企业需要抓住机会扩大市场份额壮大自己,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为成熟期的战胜对手、驱逐对手做好准备。企业是通过战斗获得市场份额的,这就需要考虑时机、地点和执行人员的因素。在对手遭遇困境的时候,是进攻的最佳时机,逆周期投资是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方式。这个时候也可以进攻对方无暇顾及的市场,也可以兼并对手。有的人善于进攻,有的人善于防守,有的人善于开拓市场,有的人善于投资内生提高生产能力,有的人善于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需要知人善任。
战争需要经常做政治动员,企业也需要做政治动员、文化宣传,告诉员工工作和他们的关系,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商场是否存在决战?那就是高负债投入某个项目,一旦这个项目不成功,企业就将破产倒闭。企业不应该赌自己的命运,真要投入某个有把握的重大项目,也需要留下后手,确保不会因此陷入财务困境,可以东山再起。
兵民是胜利之本。企业获得成功需要消费者、员工的支持,根本则在于价值观与态度。
(2)以投资类比战争,上市公司股票就好比是土地和城市,整个股市就好比是整个国土,军民就是资金。股市是散户与机构、机构与机构的博弈作战,由于参与者众多,又可以分为多方和空方两大类。受货币政策、投资者情绪、企业业绩、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方和空方的力量均在不断变化。在多头市场,价位上升,亢奋成交量增加;价位下跌,惜售成交量减少。在空头市场,当价格滑落时,恐慌成交量增加;在反弹时,希望重启成交量减少。投资规律就是战略上研究多方双方力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是涨还是跌。投资的直接目的是赚钱,投资的政治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优秀企业成长。战役和战斗就好比交易。买入持股就是进攻,卖出持币就是防御。一般以MACD及月线为基准,线上持股,线下持币。投哪些股票就是择地,什么时候买入就是择时,投入多少资金就是择人。阵地战就是长期持有,投机就是运动战,短线就是游击战。
影响投资业绩的因素有多空多方的力量、货币政策、投资者情绪、企业业绩、政策、投资理念与投资能力等。投资的政治目的决定了投资理念,单纯赚钱的更可能采取短线和投机,帮助企业成长的更可能长线持有。投资能力包括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人性把握等。基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股票现行股价的价位是否合理并描绘出它长远的发展空间,而技术分析主要是预测短期内股价涨跌的趋势。长线看基本面,短线交易结合技术面。通过基本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应购买何种股票,而技术分析则让我们把握具体购买的时机。注意基本面是变化的,尤其要警惕基本面的陷阱。基本面发生逆转,要长线止赢,技术面走坏要短线止损。死守有时就是等死。
公募基金有仓位限制,股票就相当于根据地,要长期持有,而不仅仅是短期战场。根据地是需要经营的,长线持股不能仅仅用脚投票,而要参与到公司治理中,甚至是赋能上市公司。
在存量资金格局下,整个股市缺乏持续上涨动能,只存在结构性机会。就好比双方争夺土地进行攻防战,但是都兵力不足,只能占据部分城市。优势方固然可以坚守部分城市不动,劣势方却会通过运动战寻找战机。个股是城市攻防战,但板块则是区域大战。某个板块持续上涨意味着需要从其他板块抽调资金,让其他板块陷入兵力不足,这时需要提防对手方进攻其他板块,可以提前抽调部分资金用于防御。因而,存量资金格局下板块间是轮动的。
有没有板块对手方不会进攻呢?自然是有的,既不是交通枢纽,也没有经济价值的土地只会徒然分散兵力。就好比房地产、教育等板块,在政策压制下,行业前景难言乐观。
均线,是一段时期内的股票价格平均价格的连线,它既代表了市场的成本,更代表了市场的趋势。在技术分析中,市场成本原理非常重要,它是趋势产生的基础,市场中的趋势之所以能够维持,是因为市场成本的推动力,例如在上升趋势里,市场的成本是逐渐上升的,在下降趋势里,市场的成本是逐渐下移的。成本的变化导致了趋势的延续。均线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平均成本变化,从而形成了一段时期内市场的运行趋势。研究均线的运行规律是判断市场趋势的基本方法,也是指导我们决定买卖的重要依据。根据均线周期的长短,均线的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根据均线的时间单位,一般把均线划分为三种周期:长期均线、中期均线和短期均线。长期均线的作用主要是判断市场方向。中期均线的作用主要是选择进场位置。短期均线的作用主要是观察涨跌动能,根据斜率适时止盈。
成交量是市场情绪的一种反映。通常投资者心理变化都会在成交量上体现出来,市场分歧促成成交。缩量一般发生在趋势的中期,下跌缩量,就应坚决出局,等量缩到一定程度,开始放量上攻时再买入。同样,上涨缩量,就应坚决买进,坐等获利,等股价上冲乏力,有巨量放出时再卖出。放量一般发生在市场趋势发生转折的转折点处。放量相对于缩量来说,有很大的虚假成份,控盘主力利用手中的筹码大手笔对敲放出天量。当主力意欲拉升时,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几日或者几周以来,成交量缓慢放大,股价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线图上,形成一个似土堆的形态,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产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经不想玩了,在大举出货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决退出,不要幻想再有暴利可图。
打仗要知止,经营企业首先要活着,投资则首先要学会止损。一不小心,小则亏损套牢,重则倾家荡产。在股市里,最先应该学会的往往不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是保本,是活着。什么时候应该止损呢,自然是可能越亏越多的时候。当市场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或突发利空事件的产生,应摒弃任何幻想,止损卖出,择机再战。如中国教育培训改革、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个股业绩大幅不及预期等。交易必须要有依据,如果是短线操作,那必定要依据高抛低吸的原则;如果是趋势交易,那必定要依据顺势而为的原则;如果是波段交易,则必定要依据压力位做空,支撑位做多的原则。依据的反面就是止损,当你进场交易的依据被市场证明是不对的,那就必须要止损。交易频率越低,止损的频率也就越低,但赚钱的概率却有可能越高。如果能判断走势的话,可以根据均线、K线形态等技术指标止损。如果不会判断形势或者看不起形势怎么办?那就主观设定止损标准,例如买入后5天内仍横盘震荡、上涨幅度未达到5%,个股的浮动亏损幅度达到某个百分点时止损。止损的最好时机是价格有效跌破20日均线时,或看MACD指标中当DIFF明显拐头向下并下叉DEA且红柱变成了绿柱之时。
战争可以分三阶段,投资也可以分三阶段,股价底部建仓、上涨期持有、股价高位卖出空仓。
建仓很重要,要首战必胜!什么时候是底部,会不会是空方诱多?又该如何建仓?当价格经过长期大幅度的下跌以后,突破下降趋势线,股价不再创出新低,并筑出底部形态,且有效突破20日移动平均线之时,或在MACD指标中当DIFF在0轴下方上叉DEA且绿柱变成红柱之时,以“侦察部队”形式建仓。底部对应的投资者情绪是大多数投资人绝望的时候。
从K线组合的形态上分析,常见的底部形态有“双重底(双底)”,“三重底”,“头肩底”,“圆弧底”等。“不见阳线不言底”。阳线是做多力量,只有在低位开始出现阳线多于阴线才能看到底部的到来。“低位不见震荡不是底”。形成底部的原因都是由于多空双方的较量的结果,既然争夺就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底部会出现反复上冲下探的震荡走势。底部形成是下降趋势改变的第一信号,底部形成之后的右侧就是“多于阴末”的技术形态。当K线在21日均线之下经过较长的下跌时间并达到一定的下跌空间后,21日均线远离在99日均线之下,K线在5日均线之下反复震荡时不再跌破前期低点,MACD零轴线下的绿柱明显缩短,只要K线探底回升后又突破上一根K线的最高价,尤其是收出双针探底的见底K线,或收出定海神针的单日反转K线,根据K线“不创新低必有新高”的规律,当K线成功突破21日均线时,就可以轻仓逢低做多。做短线时,只要日K线在低位突破上一根K线的最高价,随后小时图的K线回调时不再跌破前期低点并探底回升突破21均线,5均线上穿21均线形成金叉后就可以顺势做多。在底部盘整期较长的个股即将向上突破年线时,可以短线介入。但中线投资人则应选择在回调确认后再建仓。
为什么要加仓投入而不是一次建仓到位?加仓资金就相当于战争中的预备队。资金太大,一次进场很可能被对方发现意图,给对手抬轿子。市场有时不理性,价格没有完全反映基本面的变化,会有震荡,也可能还有意外事件会发生,分次投入可以降低风险。
加仓通常都是金字塔式加仓法,即先在某价格买入固定仓位头寸,当价格上涨到一定幅度之后,以比第一次仓位更少的资金买入,后面如果股价继续上扬,再以比上一次更小的仓位买入,以此类推,加码资金逐级减小。
加仓的最好时机是价格成功回踩20日均线时,或看MACD指标中当DIFF在O轴附近上叉或回踩DEA且彩柱重新向上之时。即:当价格走出底部形态,创出新高,回踩20日移动平均线之时,或在MACD指标中当DIFF在0轴附近上叉或回踩且彩柱重新向上之时,以“作战部队”形式加仓。除了首次回踩可加仓以外,后续就不要再加仓了,因为,上涨是风险凝聚的过程,股价越往上走,风险越大。
上涨期持有是争取最大获利的关键,卖早了就只能获得小额回报。买入股票后,就不再受短期波动的影响,只要股价仍然在上升趋势通道中,就应该持有股票。只要价格未筑顶就不减仓,未破线就不平仓。
股价高位卖出空仓是实现获利的关键,卖晚了收益就会大幅回撤。顶部对应的投资者情绪是大多数投资人疯狂的时候。常见的顶部形态有“双重顶(双顶)”,“三重顶”,“头肩顶”,“圆弧顶”等。“不见阴线不言顶”。阴线是做空力量,只有在高位开始出现阴线多于阳线才能看到顶部的到来。“高位不见震荡不是顶”。形成顶部的原因都是由于多空双方的较量的结果,既然争夺就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顶部会出现反复下探上冲的震荡走势。顶部形成是上升趋势改变的第一信号,顶部形成之后的右侧就是“空于阳极”的技术形态。当K线在21日均线之上经过一定的上涨时间并达到一定的上涨空间后,21日均线远离在99日均线之上,K线在5日均线之上反复震荡时不能突破前期高点,MACD零轴线上的红柱明显缩短,只要K线冲高回落后又跌破上一根K线的最低价,尤其是收出双针探底的见底K线,或收出定海神针的单日反转K线,根据K线“不创新高必有新低”的规律,当K线有效跌破21日均线后,就可以轻仓逢高做空。做短线时,只要日K线在高位跌破上一根K线的最低价,随后小时图的K线反弹时不能突破前期高点并冲高回落跌破21均线,5均线下穿21均线形成死叉后就可以顺势做空。
洗盘就是消耗战,为最终胜利赢得竞争优势。震仓洗盘的目的就是要将盘中浮动的筹码清洗掉,吸引新股民入场,从而提高市场的平均持股成本,以加强新入市的筹码的稳定性。自己则通过高抛低收的方式赚取差价来降低持仓成本,降低机构拉升时的压力和出货时的风险,使拉升变得更加容易,使股民产生错误预期不愿意轻易抛出手中持股。对应的就是散户股票涨了拿不住,跌了就死捂。洗盘可以甩掉跟风短线投资者,
投资要有主动性。很多人买卖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的影响,甚至左右,其实就像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一样,自己的股票也是自己最有发言权,总跟别人跑不但容易赔钱,还买不到经验。
投资要有计划性。不能临时头脑发热就投资,既不了解投资的行业和企业,也不了解投资时多空多方的力量对比。随意换股的错误在于,进入你可能并不熟悉的领域,频繁意味着提高失误率。刚卖在一只个股的高点上,又买在了另一只个股的高点上是一种很平常的错误,或者卖到了几乎最高点,又买在了次高点。
投资中的决战问题就是仓位问题,有把握时要重仓,没把握时要轻仓,永远不要赌上全部命运的全仓单只个股。股票分散化是中小投资者的专利性错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或者半仓操作是比较理想的。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50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