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随笔】
作者:浩二
新兴学科似乎更有可能成为伪科学传播的重灾区。比如心理学。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比,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在心理学家看来,任何心理问题的研究都需要谨慎和慎重,永远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但是在网上,“科学算命”,可以通过几道考题来判断性格,无处不在。再比如,量子计算机还在研发中,让人哭笑不得的量子鞋垫、量子水,甚至量子阅读都势不可挡。
公众对新技术充满兴趣,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相信新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我害怕被新技术抛弃,想尽快坐上新技术的第一班车。但科普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可及性上,都未能满足大众对新技术的渴求,正确知识的缺乏给了伪科学机会,给了无良商家欺骗大众牟利的机会。
一旦错误的知识被接受,扭转它的成本就会更高。这给大众带来的不仅仅是“智商税”的经济损失,还有深远的影响。被贴上人格标签的——人,在几个问题之后,会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自觉地“坐对位置”,甚至会影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被送进量子阅读班的孩子,学习方法错误,甚至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不受影响吗?对科技的误解肯定会反噬科技本身,不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能走很远吗?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中,科学普及还没有达到科技创新的同等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呢?
首先要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科普也是科技工作的责任,让科普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为。科学家是科学规律的发现者和新技术的创造者。他们对这个领域有很深的理解,高质量的科普必须建立在对学科的深刻理解上。因此,只有让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和科普产品。
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主动做好科普工作,就要增强科普能力。现代科学已经向纵深发展,许多规律已经超出了人们生活经验的范围,难以表达和理解。比如在量子力学中,物理学家用数学语言交流没有障碍,但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一致甚至相反,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是一种把这种知识“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的能力,需要学习和不断提高。
科学家在做科普的同时,也要建立专业的科普队伍。就科普本身而言,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科普也是一个有自身规律的专业,需要既有科研背景,又掌握科普规律的专业人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个好的作品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团队来完成。就科普内容而言,现代科学的内容已经越来越细分,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学科需要读博士学位才能被认为是介绍性的科学研究。普通大众指望看一两篇文章,看几个视频了解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规划和安排。
高质量的科普作品难做,需要共同关注a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46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