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可以照亮多长一段路?一个人,可以影响多大一群人?一个故事,可以流传多长时间?”
9月2日,一则题为《追光》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画面里,大众日报青年记者用铿锵有力、饱含深情的声音念出那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朱彦夫。
自1959年刊发采访朱彦夫的第一篇稿件开始,60多年来,几代大众报人接力,用笔,用镜头,用摄像机,把朱彦夫的血肉和灵魂化作一件件直抵人心的作品。朱彦夫也曾多次为大众日报供稿,既谈思想认识,也说工作体会,还通过大众日报与读者互动交流,成就了一段新闻史上的佳话。
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请看大众日报客户端为您梳理朱彦夫与大众日报的62年情缘,回顾几代大众报人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而接力奋斗的历程。
1959年11月8日,大众日报在三版刊发文章,第一次介绍了沂源县无手无脚、一目失明的特等残废军人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1959年11月16日,大众日报在三版刊发通讯《身残心坚——记革命残废军人朱彦夫同志》。
文章介绍,在沂源县唐山公社张家庄,有一个手足全无、一目失明的人。他拄着双拐,拖着假腿,不是在田里劳动,就是在民校教学,或是和社员亲切交谈,一刹也不闲着。这就是人们称为新“保尔”的特等革命残废军人朱彦夫同志。
1996年8月3日,大众日报周末版刊发长篇通讯《朱彦夫向人生极限挑战》,对朱彦夫从“极限人生”中发出的璀璨光芒,进行了报道。
文章介绍,朱彦夫那副超特残人的肩上担起了领导全村人的担子。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他拉着双拐,拖着假腿,爬山头,进田间,访农户,推着全村一步步发展。村里缺水,他组织人打了三眼机井,修了水渠;几百亩山坡地,旱了怕干,涝了怕冲,产量低而不稳。他组织群众苦战数年,全部治理成了平展展的梯田,给千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建了两处果园,上了100多马力的动力机械,还搞起了副业项目……一个曾是全公社最落后的村变成了最先进的村。
1996年10月21日,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朱彦夫——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同时刊发评论员文章《人生可贵是奉献》。
文章写道,走近朱彦夫,你不能不感到心灵的震撼;你不能不对人的潜能由衷地膜拜;你不能不对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人格肃然起敬;你不能不重新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生、关于幸福的真正含义。
“但你毕竟经受了比常人多得多的痛苦和磨难,你有过幸福吗?”
“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以为,幸福是有层次的。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这本书,奉献给社会,这更是一种幸福。奋斗着,就是幸福的!”
1996年10月21日到11月14日,大众日报连续刊发朱彦夫撰写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节选)》。
2014年1月22日,大众日报头版刊登文章《朱彦夫:理想信念高于天》。
2014年1月28日,大众日报整版图文关注,刊登《朱彦夫:自强不息》。
2014年4月1日,朱彦夫荣膺全国首个“时代楷模”称号,大众日报在重要版面刊登文章《朱彦夫,精神永不过时》。
2019年9月,朱彦夫获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10月18日,大众日报推出“人民楷模”朱彦夫系列报道“忠诚篇”与“执着篇”,并于报纸、客户端同步推出系列评论“谈人民楷模朱彦夫事迹的时代意义”。
以大众日报为平台,朱彦夫多次发布署名文章,与读者互动交流。
1963年7月27日,朱彦夫亲笔撰文谈“幸福”,刊发在大众日报三版。
朱彦夫在文章中说,在抗美援朝斗争中,敌人的炮弹夺去了我的四肢和一只眼睛。在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我克服了悲观情绪,学会了用两个断臂自己吃饭、穿衣,学会了用两条假腿走路,还学会了用双臂夹着钢笔写字。复员回乡后,在1958年担任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几年来,我和社员们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改变了我们山区的自然面貌,全大队的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亩产二百四十斤,到1962年提高到亩产四百二十斤;由年年靠国家供应的缺粮队变为向国家交售许多农副产品的余粮队。我,一个失掉了劳动能力的人,在党的教育下,又夺回了劳动能力,我觉着有说不尽的幸福!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我们所收获的粮食里,在支援国家的农副产品里,有我自己的劳动汗水在里面,这该有多么幸福!
朱彦夫通过大众日报向读者问好。
1997年9月15日,朱彦夫专门在大众日报刊发《致读者朋友》。
朱彦夫与大众日报结缘六十年。从纸笔、油墨、老报纸,到相机、镜头、短视频。
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运用多种形式挖掘朱彦夫事迹的“新营养”。
2021年1月20日,大众日报客户端推出“大众红·每天党史2分钟”,首创党史通识课模式,系统讲述发生在齐鲁大地的红色人物、故事、地标文化。6月,大众日报记者团队奔赴沂源,“大众红”遇到“沂源红”,通过实景展示,以十期“朱彦夫特辑”将这一位共产党人的极限人生精彩还原。
同时,朱彦夫的故事也走进了抖音、快手等平台,这名共产党人的极限人生故事有了更广大的受众群体。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朱彦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而几代大众报人62年来的接力讲述,将他散发的光和热不断传承下去、发散开来。
除了自强不息、一心为民、不懈奋斗、无私奉献、身残志坚的精神外,在新时代挖掘朱彦夫事迹的“新营养”,我们还能学到很多。
首先,朱彦夫对幸福的理解值得我们思考。幸福,是现在经常讨论到的话题,很多人说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谈到困难与幸福的关系,朱彦夫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以为,幸福是有层次的。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这本书,奉献给社会,这更是一种幸福。奋斗着,就是幸福的!”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其次,朱彦夫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胜利!”去年2月3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朱彦夫用残臂坚定地写下这六个大字,并拿出一万元人民币让女儿朱向华交给该县红十字会,鼓励革命老区人民发扬沂蒙精神,坚决克服眼前困难,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虽然已年近九旬,记者采访时,朱彦夫的家人说,朱老每天都看报纸,对家国大事非常关心,嘱咐家人多出力,多学习,多吃苦。
最后,我们不能辜负朱彦夫对年轻人的期待。在朱彦夫家的小院采访时,一群小朋友也一同到来,朱彦夫看到孩子们,情绪立马高涨起来,叮嘱孩子们好好学习。2019年,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朱彦夫语重心长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好。我老了,未来属于年轻人,但沂蒙精神不能丢。”“未来属于年轻人”,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欣苁 梁开文 整理报道)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凋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171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