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苏轼天赋异禀,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后世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作品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作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其时苏轼由湖北黄州贬赴河南汝州任团练副使,在经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庐山瑰丽壮观的景色令苏轼诗兴勃发,于是写下了若干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诗中有悟的哲理诗,它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沟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描画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感悟。之所以不能辨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体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观察世上事物也情同此理。它启迪人们明白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地位的不同,看问题出发点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诗人在四句诗文中,既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又准确地揭示了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诗人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本文来自盼夏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138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